才华无双的人,难道总是政治上的迟钝甚至愚钝者呢

理想吕 2025-01-26 06:06:41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即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阅兵之后,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以忧国之危和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等等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乘着铁舆,指挥属下步骑精锐呼啸而来,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这一年李白55岁,听闻安禄山的叛军所向披靡、大唐一败涂地的消息后,李白便携家人一路向南。

(一)李白的55岁

此时李白的妻子是宗氏——她是李白的第二任妻子,家世显赫,宗氏的是唐高宗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李白一家先是南奔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听说洛阳失陷后,他们一家自当涂去了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然后又向南避难剡中(今浙江省嵊州市)。

直到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获得大胜的消息传到南方,李白一家才进入江西,登上庐山屏风叠隐居,这一路靠宗氏陪嫁的资财甚至嫁妆维持,借助妻子的财力,李白虽然颠沛流离但还算过得舒服。

尽管在长安时,李白的才华和诗篇轰动整个大唐帝国,但也只能成为唐玄宗等人的“文人侍从”而已,李白的官职和地位,远远不如曾经为自己脱靴的宦官高力士。

来到庐山的时候,出生于公元701年的李白此时已经55岁了。按说这个年纪,别说是在古代,就是现代社会也意味着事业高峰期已经结束,不管仕途得意还是不得意,都需要学会放下、学会自保了。

但李白的雄心还在,还想再搏一搏,哪怕是最后一搏,因为他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抱负,哪怕一部分也没有实现过。

(二)李璘的欲望

勾起李白这股与年龄不对称的冲动、对阅历不相符的幻想,是唐肃宗李亨的异母弟——永王李璘。

李璘,又叫李泽,唐玄宗李隆基的第16个儿子,如果只看他从小的经历,很轻易就认为他与李亨的感情极深:李璘幼时母亲早逝,由其兄李亨代为抚养,尽管李亨当时并不受父亲李隆基的宠爱人,但李亨却认认真真地照顾李璘。

李璘小时就表现出聪敏好学,而且名气越来越大,到了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李隆基便封李璘为永王,遥领荆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遥领,就是人在京城、官在外地,一举多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璘并没有跟随李亨,而是担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兼江陵郡大都督,手中掌握的兵权不断增加,再加上自己幕府的怂恿,李璘的权力欲望不断加重。

在李亨(即唐肃宗)正式宣布继皇帝位的5个月后,即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二月,李璘率军攻击不肯听他调遣的其他唐军和辖区,这些军事行动传到李亨耳中后,群臣激愤之下,李亨很快给自己抚养长大的弟弟,定性为谋逆。

李璘攻克军事重镇江陵后,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便前后三次派专人上庐山请李白下山,共图大业。

(三)再奋斗一次

李白就这样被动的处于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

接受李璘的邀请,然后放手一搏、从龙造反,一旦就有可能封侯拜相、实现人生目标;如果婉拒,然后继续留在庐山、安享晚年,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不然李璘尤其是李璘身边的人,也是会翻脸的。

【这个形象应该是最贴合李白的】

《新唐书·李白传》对这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

历史无法改变:李白最终没能忍住,出现了天才们经常在政治上的迟钝甚至愚钝,他把永王的三顾庐山当成了刘玄德的三顾茅庐,成为自己下定决心放手一搏的感动理由——当然,永王能够在短期内连克江陵等经济和军事重镇,也是一个眼前的理由。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永王兵败、李白被捕。

此时已在狱中的李白,是否能够想到自己为永王所作的《永王东巡歌》,其中写道中:试借君王玉马鞭,指麾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没有了李白的灵性与磅礴,不过从阿谀逢迎的角度来看,水准依然很高。

这里聊一下如果严格按照当年的《唐律》,李白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承担什么样的罪名和惩罚。

李白虽然不是永王李璘势力的核心成员,也从未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他特意为永王所作的多首诗,则坐实了歌颂永王、美化谋反的罪名,是重罪,符合《唐律疏议》卷第一名例律第六条“十恶”中的谋反规定:谋反,谓谋危社稷——即策划动摇皇帝的统治。

而且唐律对于谋反罪的认定范围极宽,可以宽到“只说没做”也可以构成谋反罪——所以李白的正式罪名是“从逆”,即跟随谋逆,这个是没跑的、坐实的罪,按照《唐律》,李白应处斩且家人也要连坐:流三千里。

【这幅更浪漫,也贴合李白】

(四)故人郭子仪

‌李白确实救过郭子仪,‌根据《新唐书》和《翰林学士李公墓碑》的记载,李白在游历并州时,曾凭借自己的声望和面子,成功救助过郭子仪,为其脱罪,免于刑罚。

《新唐书·李白传》: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夜郎古国现在已经成为旅游名胜】

李白年轻时帮助过的郭子仪,这时已经位高权重且有“再造李唐”的盛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武将大都有一个共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所以郭子仪多次上书皇帝,极力为李白辩解甚至以全家性命作保,所以李白被减轻了惩罚:流役夜郎三年且未株连家人。

公元757年,57岁的李白去当时的荒蛮之地夜郎结结实实地待了一年多(也有说李白是在前往夜郎的途中得到大赦的消息,所以没有到过夜郎),直到公元759年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才返回内地——唐朝时期的夜郎在今天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境内。

结语

至于这位作品可以流传千古的诗仙,《新唐书·李白传》对他的结局是这样描述的: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李白另一篇为永王所作的诗歌是这样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看来那时的他,确实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中。

【博物馆中的李白画像】

0 阅读:27
理想吕

理想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