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后三国的变局如何孕育出隋唐盛世的基础?

历代经典历史 2024-09-18 21:36:39

1、后三国简况

提起三国,可谓家喻户晓、路人尽知。人们总能说出曹操、刘备、孙权、关羽等三国代表人物,道出 “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大意失荆州” 等三国典型故事。三国故事已成为民众茶余饭后的消遣,融于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 “三国文化”。然而说起后三国,则鲜为人知。后三国可称得上三国的翻版与升级,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纵横捭阖、力量争锋的惊心动魄并不输三国。那何谓后三国? 后三国又是怎样的呢?

北朝末年,鲜卑贵族和汉世家大族的反人民统治,在人民起义打击下缺口四裂。塞上实力者尔朱荣、尔朱兆趁乱先后擅政。期间逐步形成两大割据势力,一是居东方的高欢,二是居关中的宇文泰。公元 534 年,元脩由于和高欢的矛盾尖锐化,逃奔关中依靠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 ( 孝静帝) ,迁都邺,史称东魏 (534—550) 。而元脩逃到关中后,不久被杀。公元 535 年,宇文泰立元宝矩为帝 ( 文帝) ,都长安,史称西魏 (535—557) 。然此时的南朝在梁 ( 502—557 ) 统治时期。这时天下呈现东魏、西魏、梁三国鼎峙。

然而东魏、西魏持续不长,公元 550 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齐,史称北齐 ( 550—577)。公元 557 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周,史称北周 ( 557—581 ) 。这时的南朝处于陈(557—589) 的统治,形成北齐、北周、陈对立的局面。从上述可知,东魏、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并非鲜卑元氏,而是高欢、宇文泰。且北齐、北周又直接脱胎于东魏、西魏。由此,我们不妨将东魏、西魏与梁的对立为后三国的前期,将北齐、北周与陈的对峙为后三国的后期。

2、对后三国时代的简要思考

其一: 乱世更显魅力,统一与分裂孰优孰劣? 后三国时代里,各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使各国提升了危机感、紧迫感和竞争力。为了国家生存及强大不得不求变。如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有了新的活力,沉闷的格局才能打破,才能促进一系列新事物和新因素的出现。著名经济史专家韩国磐先生曾精辟的指出: “我们切勿以为分裂割据时期一切皆非,恰恰正是这个时期孕育着新事物,萌现出新曙光,赋予历史发展以新活力。” 其乱世的鲜活性不言而喻。

其二: 政治操控权多由北方掌控。后三国里有一个很独特的的现象。其为不论是前期的梁还是陈,长江流域少有参与大型的政治军事斗争。这同三国时东吴的 “积极活动” 比较,乃天壤之别。然黄河流域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斗得如火如荼,到北周统一北方,有一统天下之势。而南方的陈国紧接着丢失淮南之地与北周划长江而治,偏安之心揭然,直到公元 589 年被北方的隋灭之。我们可把时限放宽些,可看到中国古代史上政治中心多在北方,除东晋、南宋等偏安王朝外。这是为何? 其缘由值得深思。

其三: 历史的合力与张力相得映彰,成为历史趋势。但遭遇到历史的不公平。在后三国时代里,三方势力相互牵制,力量对比也逐步悄然变化。从历史的合力来看,最受历史眷顾的是梁、陈。南方凭借长江天堑远离北方斗争的旋涡,客观上南方成为渔翁得利者。然梁、陈从自身浅短利益出发,加之整体实力弱于北方,使之无心北伐。致使梁、陈错失了历史机遇。如果说梁稍微情有可原,由于侯景之乱破坏了梁国根基,然而陈国则要口诛笔伐了。

由此,历史的天平倾向了北方。从历史的张力来看,西魏—北周在斗争中逐步增加实力,且在求变中不断内化提升,渐渐追赶上东魏—北齐,并在 577 年一举吞并北齐。展示出了历史张力的惊人魅力。总的来说,西魏—北周是历史合力与张力发挥的典范。但北周最终错失一统天下的机会,在历史选择中得一 “提名奖” 而已。其三家终归于胜利果实的窃夺者隋。这样的 “意外”与 “不公平”难道不应反思?

3、从后三国看历史的选择

俗话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何不大胆的旁观下历史,说不定将会有意外的惊喜。我们可跳出后三国,放宽历史的时限。先将东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梁与陈三家终归于隋这一动态的过程视为后三国时段; 再将曹魏、蜀汉、东吴三家终归于西晋这一动态的过程视为三国时段,亦可称前三国时段; 最后将这两个时段进行对比。从中不惊看出一个疑问,缘何前三国时段之后天下经短暂的统一又四分五裂,而后三国时段之后出现隋唐长治久安的局面?

承然经历前后三国时段后民族矛盾已经大大的降低,民族融合加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动乱因素; 同时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程度; 再加之动乱久已,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强烈。自然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增添了社会安稳因素。但是这些都不是后三国时段后天下稳定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概念重构设计,其具体表现则是制度创新。为人们的未来期望预见曙光,驱动着历史发展的动力。

隋唐的制度创新主要有: 在政治上,建立三省六部制,提升了国家政权的运行效率,以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清明度; 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寒士庶族阶层逐步崛起,社会阶层出现流动性的可能,缓和了阶层矛盾,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出现了继贵族、士族后庶族统领中国政治的格局,极大的扩充了利益共同群体,牢固了社会的稳定性; 在经济上以均田制为基础创立了租用调制,赋税实行两税法。这些促进了生产生活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的收入。为隋唐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加强了社会的安定。

隋唐做出的种种制度设计,对社会的概念重构设计,是西晋只对制度加以简单的继承而言,是完全无法比拟的。西晋的迅速崩坍,隋唐的长治久安,其中的深刻内涵不言而喻。后三国乃至后三国时段在发展、变革中蕴涵了美好的概念重构设计的社会图景,满足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期望。为隋唐概念重构设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后三国时代的转型切中了历史发展的命脉。影响了历史发展走向,加重了被历史选择的可能性。

后三国的定义,一是考虑到后三国同三国拥有众多的相似性。其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一为两者皆三分天下; 二为两者都终归于另一家; 三为两者的斗争、捭阖不分上下; 二是为了同三国加以区分。首先从地域上看,东魏—北齐所据有的地区,北至沙漠,南至江淮,东至海,西部以黄河及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北周相邻。西魏—北周所据有的地区,东与东魏—东齐为界,西至流沙,北至河套,南至巴蜀、云贵和汉水流域。其次从时限上看后三国时代大致分: 东魏、西魏、梁; 北齐、北周、陈两阶段。起止时间为: 公元534 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起,到公元589年隋灭陈止,共 55 年历史。

虽然短暂,但在各方势力主客观张合作用中,以及独特的鲜活性下,实现转变。成为过渡到新事物、新因素的基础。体现出了后三国时代的转折性。这也是同三国时代对比中最为突出的差异之处。缘何西晋快速衰亡,隋唐得以长久承平? 主要因为隋唐继承并创新了后三国的概念重构设计。如创建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实现了社会概念重构设想,满足了人们期待,扩大了利益共同体,稳定了社会运行。

总的来说,谁构想及制定出适应社会各种期待的概念重构设计,谁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历史选择的可能性,也可说加重了创造历史的几率。后三国时代正是新概念重构设计的萌芽期,是概念重构设计初创的典型代表。深入解析后三国变局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轨迹及动力,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为人们现在和未来的生产生活作出有益指导。这也是我选择后三国进行浅析的出发点和归宿。

1 阅读:30

历代经典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