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北齐在立国之初实力远胜于西魏北周,然而之后国力却迅速衰退乃至被北周吞并。北齐与北周其国力对比发生本质性转变是在武成帝时期,然而这种衰退的根源却在北齐立国之初,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北齐皇权的建立,导致了北齐的衰退。
高欢在 534 年另立元善见为帝建立东魏政权之后,实行的是霸府统治。在这种统治模式下,高欢一方面利用元魏皇室的号召力来稳定政权,一方面将核心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设立在晋阳的霸府依靠其武装力量来威慑名义上的都城邺城,使东魏朝廷按照高氏的意志来运行。这种霸府统治虽然简洁有效,却主要依靠高欢个人的威望来进行统治,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高欢与其手下北镇勋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主仆关系,而是类似部落联盟首领与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他们之所以追随高欢,就是因为看重高欢的才能与威望。
然而高澄作为高欢的继承人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继承高欢的威望,高欢并没有能够在高澄和北镇勋贵之间建立一种尊卑等级制度,高澄要想顺利继位,必须树立自己的威望。高澄在高欢的支持下,采用整顿吏治,打击勋贵们的贪污不法现象来树立自己的威望,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勋贵们最重视的是军功,因此高澄为了顺利称帝,不得不借颍川之功来抬高自己的威望。然而高澄正准备安排禅代之际遇刺身亡,这使得东魏正常的继承关系被打断了。
高澄被刺杀后,当时局面相当危急。《资治通鉴》 卷一六二《梁纪十八》 武帝太清三年 (549年) 八月: “勋贵以重兵皆在并州,劝洋早如晋阳,洋从之。夜,召大将军督护太原唐邕,使部分将士,镇遏四方 …… 癸巳,洋讽东魏主以立太子大赦。澄死问渐露,东魏主窃谓左右曰: ‘大将军今死,似是天意,威权当复归帝室矣! ’” 不过高洋依靠霸府旧臣,稳定住了东魏的局势。
《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梁纪十八》武帝太清三年(549年) 八月条: “洋留太尉高岳、太保高隆之、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子如、侍中杨愔守鄴,馀勋贵皆自随。甲午,入谒东魏主于昭阳殿,从甲士八千人,登阶者二百余人,皆攘袂扣刃,若对严敌。令主者传奏曰: ‘臣有家事,须诣晋阳。’ 再拜而出。东魏主失色,目送之曰: ‘此人又似不相容,朕不知死在何日! ’ 晋阳旧臣宿将素轻洋; 及至,大会文武,神彩英畅,言辞敏洽,众皆大惊。澄政令有不便者,洋皆改之。”
高洋继承霸府统治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安抚好霸府的勋贵旧将。高澄在位时,严厉打击勋贵武将们的贪污行为,高洋继位后,为了赢得勋贵们的好感,放松了这方面的要求,即所谓 “澄政令有不便者,洋皆改之”。霸权统治的特性要求霸府统治者拥有足够的资质和威望,高洋为了避免被高澄猜忌,不敢展露自己的才华,甚至故意假装愚痴。
《资治通鉴》 卷一六二 《梁纪十八》 武帝太清三年 (549 年) 八月条: “勃海文襄王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长,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贬退,与澄言,无不顺从。澄轻之,常曰: ‘此人亦得富贵,相书亦何可解! ’” 又 《北齐书》 卷一〇 《永安王浚传》: “文宣性雌懦,每参文襄,有时涕出。浚常责帝左右,何因不为二兄拭鼻,由是见衔。” 正因为高洋 “深自晦匿”,虽然高洋在高澄被刺杀后的表现令霸府旧臣“莫不惊异”,高洋也很难获得霸府旧臣尤其是勋贵武将们的全心投效。面对这种情况,高洋迫切希望登上帝位,用皇帝的权威来弥补个人威望的不足。
面对高洋称帝这件事,当时的霸府旧臣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当时积极推动高洋受禅的是高德政、 徐之才和宋景业,其中最主要的是高德政。杨愔、杜弼一开始并不支持这一提议,不过在高德政、徐之才的劝说下迅速转变了态度。高德政很早就成为高洋的心腹亲信,徐之才、宋景业也是高洋近臣,他们首先提出让高洋受禅,自然是揣摩到高洋的心理。高德政等提出高洋应该受禅称帝之后, “文宣闻而大悦”,可知受禅称帝正是高洋内心迫切的愿望。然而娄太后和北镇勋贵们却对高洋称帝表示强烈反对。
这样,关于高洋称不称帝就分成了支持和反对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杨愔、杜弼、高德政、徐之才、宋景业都是汉人文官,娄太后及众勋贵都属于北镇集团,基本上都是武将。也就是说,汉人文官大都支持高洋称帝,北镇集团则反对高洋称帝。东魏霸府势力主要就是北镇集团和汉人文官集团,这两个集团在高欢、高澄统治时期虽然也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尚能相互合作,共同维护霸权统治,然而面临是否支持高洋称帝的问题, 这两个集团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歧和裂痕。
高欢凭借北镇集团而崛起,北镇集团是高氏家族维持其统治的根本和支柱,而汉人势力却是高氏统治者需要时刻防护的对象,但是在高洋称帝这件事上却出现了汉人势力大力支持,北镇集团坚决反对的情况,这是很不寻常的。高德政等人积极推动高洋称帝,自然是想凭借首倡禅代之功,在将来的政局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北齐高洋统治前期,高德政、杨愔、徐之才等都受重用即是明证。北镇集团反对高洋称帝的原因却相当复杂。
据 《北齐书》卷三三 《徐之才传》 记载,娄太后及勋贵们反对高洋称帝是害怕因此失去道义上的支持,让西魏宇文势力可以 “挟天子以令诸侯”,挑动各种势力对高氏政权进行攻击。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正如徐之才所说, “今与王争天下者,彼意亦欲为帝”,到高洋继承霸府之时,东魏、西魏东西对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东魏、西魏的内部格局都基本稳定,即使高洋不称帝,这种东西对立的格局也并不会改变。但如果东魏高氏率先禅代称帝,关西宇文氏有可能也会跟着称帝,因而放松与关东的争夺。我认为勋贵们反对高洋称帝主要是因为内部的原因。
首先,高洋对霸府的掌控尚不稳固。高澄武定七年 (549 年) 八月被刺杀,高洋第一次禅代行动是武定八年 ( 550 年) 三月,也就是说,高洋真正接管霸府不过半年多时间。高澄作为高欢世子,天平三年 (536 年) 即开始在晋阳总理政务,到武定五年 (547 年) 侯景反叛时,北镇勋贵们仍借侯景之事对高澄进行逼迫,可见要想北镇勋贵们完全驯服是非常困难的。高欢长时间的刻意安排长时间的统治,在平定侯景之后,高澄要进行禅代仍需要借助颍川之功。
高洋在高澄被刺杀之前既无功绩又无声望,要完全掌控霸府,尤其是让北镇勋贵们完全驯服,无疑是异常艰难的。经过高欢多年的经营,高氏家族对霸府的统治已经相当稳固,因此高洋很容易就确立了霸府统治者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霸府旧臣尤其是桀骜不驯的北镇勋贵们会对他俯首听命。高洋通过对霸府慢慢地经营或许会改变这种情况,但是他跳过这一步,试图用皇帝的权威对霸府勋贵们强行压制,注定会遭到北镇勋贵们的反对。
其次,高洋称帝会改变霸府统治结构,不利于北镇集团的统治。在霸府统治结构下,东魏皇帝只是一个傀儡,东魏朝廷尤其是各种职能部门都处在霸府的控制和监视下,霸府才是东魏的真正统治中心。在霸府中,北镇集团由于掌控武装力量处于主导地位,汉人势力基本都是文官,负责处理各种政务,处于从属地位。此外,北镇集团作为外来势力,为了维持其统治,除了保持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外,还需要对汉人势力进行严密的监控。晋阳作为霸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北镇集团的根本所在,霸府政务虽然大都由汉人处理,却始终处在北镇集团的监控之下。
这样一种统治模式简单而高效,但是一旦高洋称帝,霸府就会被解散,这种极具活力的统治模式就会被皇权制度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因而不利于政权的稳定。高洋称帝后,无论北镇集团还是汉人势力,都将共同构成支撑皇权的一部分,北镇集团再也不能时刻将汉人势力纳入自己的监控之下。况且汉人势力是高洋称帝最主要的支持力量,一旦高洋登上帝位,汉人势力必然会依托皇权逐步壮大,这也是北镇集团所不能允许的。
再次,高洋称帝会降低北镇勋贵们的地位。在东魏朝,北镇勋贵们已经获得了足够崇高的地位和权势,如娄昭东魏时为领军将军、司徒,厍狄干为太保、太傅,韩轨为中书令、司徒,孙腾为司徒、太保,高隆之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太保,司马子如为尚书令。这样,即使高洋登上皇位,他们的地位也不可能再有多大的提升。然而高欢生前为大丞相,虽然是东魏的实际统治者,名义上仍是魏朝的臣下。
北镇勋贵们为司徒、太保、太傅,虽然实际上受高欢统领,名义上地位却和丞相相差不大,都是一品官。侯景东魏时为司徒,反叛时答高澄书曰: “且尊王 ( 即高欢) 平昔见与比肩,戮力同心,共奖帝室,虽复权势参差,寒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可见在傀儡魏朝的名义下,虽然北镇勋贵们受霸府统领,却获得了和霸府统治者高欢、高澄等差不多的地位,只要魏朝不灭,这种地位荣耀就是实实在在的荣耀。
前面提到过,高欢与麾下北镇武将的关系并不是主仆关系,而是类似于部落联盟首领与各部首领的关系。例如高欢立孝武帝元修时,用代都旧制,“以黑毡蒙七人,欢居其一”,可见虽然高欢立孝武帝时已经彻底击败尔朱氏势力,霸业已成,然而在礼仪上与其他人仍然处在相同的位置。宇文泰是西魏的实际统治者,李虎等人都受其统领,然而李虎等名义上同样获得了和宇文泰相似的地位和荣耀。宇文泰等人与高欢集团同出于尔朱荣北镇集团,高欢、宇文泰在建立霸业之后,与麾下武将的关系如此相似,说明北镇集团的君臣关系确实与中原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同。
《北齐书》 卷一五 《尉景传》: “先是,景有果下马,文襄求之,景不与,曰: ‘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一马亦不得畜而索也。’ 神武对景及常山君责文襄而杖之。” 可见在尉景看来,高欢能够获得最高统治权完全是勋贵们扶持的结果,因而高欢有保障勋贵们权益的义务,这应该也是其他勋贵们共同 的看法。一旦高洋称帝,原本霸府统治时期的那种君臣关系将会彻底改变,由于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勋贵们至少从名义上讲应该对皇帝无条件地服从,相对于东魏时期与高氏拥有差不多的地位来看,他们的地位自然是大大降低了。这也是北镇勋贵们不愿意高洋称帝的原因之一。
虽然高洋称帝遭到了北镇勋贵们的强烈反对,但高洋毕竟是霸府的最高统治者,在其决意要实行禅代之后,北镇集团也无法强行阻拦。在经过精心的准备之后,高洋终于在 550 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齐,开始了北齐政权的统治。高洋虽然正式称帝,但是却不得不向北镇勋贵集团妥协。《北齐书》 卷四〇 《唐邕传》: “齐朝因高祖作相,丞相府外兵曹、骑兵曹分掌兵马。及天保受禅,诸司监咸归尚书,唯此二曹不废,令唐邕白建主治,谓之外兵省、骑兵省。” 由此可见,高洋称帝后,霸府被解散,其主要机构都搬到邺城与原来东魏的尚书机构合并。但是霸府中负责处理军事的外兵曹、骑兵曹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独立于尚书机构之外并且和尚书机构地位平等的“外兵省、骑兵省”。
也就是说,虽然霸府被解散,北镇集团依然把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高洋仍然无法完全掌控北镇武装。此外,原本在霸府之中北镇勋贵和汉人士族相互合作,一起在晋阳依靠霸府武装来制约邺城的东魏朝廷,高洋称帝后,霸府成员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汉人士族大都到邺城处理政务,北镇勋贵则基本留在晋阳掌管军队,这就使得原本就存在矛盾的汉人势力与北镇勋贵集团之间形成了地域上的对立。而且由于在高洋禅代过程中汉人势力与北镇勋贵集团不同的表现,汉人势力与北镇勋贵集团的矛盾又隐含了皇权与勋贵集团之间的矛盾。
东魏霸府的统治模式是一种朴素而具有活力的统治方式,然而高澄的意外身亡打破了高氏家族正常的权力继承关系。高洋在继承了霸府统治之后,由于个人威望的不足,希望利用皇帝的权威来压服桀骜不驯的北镇勋贵。然而在禅代的过程中却遭到了高氏政权的核心支撑力量———北镇勋贵集团的强烈反对。并且,原本应该遭到严密防护的汉人势力却成了皇权的坚定支持者。高洋强行称帝,最终导致邺城与晋阳之间的对立,导致了汉人势力支持下的皇权与北镇勋贵集团之间的对立,这正是北齐一系列政治斗争的根源所在。
高洋少年英武,可惜好景不长。
高洋因性格和长相从小就被其母娄氏不喜。娄氏想让自己喜欢的儿子上位。
高澄是被高洋使手段弄死的吧
好文,有深度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