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一个莫名其妙的热搜进入了视野,一个宝妈拍摄视频讲述了自己从怀孕到生娃11个月的开销,表示不算产后修复,光是围绕着孩子转就花掉了11万,因此得出结论:没钱真的别生孩子。
这位宝妈列举了自己的各项消费,从怀孕期建档的1331.86元,到各种检查比如B超、大排畸、小排畸、无创等的5000元,再到叶酸、DHA、钙片、鲜奶等的1141元,待产包1000元。
剖腹产7天住院15740元,接下来最大的消费支出来了,3个月的月嫂支出是52000元。
孩子出生以后的全自费疫苗,一共七八千,婴儿车、二手婴儿床、奶粉、奶瓶清洗剂、浴盆、浴垫、脸盆、面霜、身体乳、桃子水、尿布、棉柔巾、湿巾、隔尿垫、玩具、餐桌椅、全座椅等等,费用全部加起来,到孩子11个月,已经花掉了11万。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来养孩子,那的确,没有多少人能生的起孩子了。
现在养娃费钱,不过关键在家庭的实际情况现在养一个孩子确实费钱,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以说是上不封顶。
11万算什么呢?只要自己愿意,21万、31万、101万,都是分分钟就消耗完的。
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从实际出发,普通家庭也能把孩子养的很好,和给予孩子的物质条件无关,和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方法和相互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关,这就是精神给予。
这个妈妈事无巨细,数落出了一堆,确实现在物质丰盈了,但是如何消费、如何养孩子,到底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
孩子落地花费11万,到底说明家里有这个经济实力,如果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比如说家庭年收入只有10万,孩子还不到1岁,就因为孩子花费11万,家里会“鸡飞狗跳”的,因为消费观和实际收入不匹配。
如果11万,改成5万,然后加上一句“没钱别生孩子”,倒是比这更有说服力一些,这才更符合普通人的实际消费水平。
过自己的生活,别被外界影响认识的一个朋友,没有要孩子之前,家庭和睦,夫妻感情很好,自从养了孩子,家里整天都是争吵声,小家庭争吵,大家庭争吵,吵起来没完没了。
夫妻二人的消费观不一样,丈夫认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妻子认为“别人有的,我都得有,凭什么别人生个孩子就能住月子中心,我就不能,我比别人差了哪里!”
从怀孕期间就为这些事情争吵,公平让步,拿出4万块,让她住了月子中心。
这事虽然过去了,但是除了她以外,别人都觉得这钱花的冤枉,进而上升到“不会过日子”。
而这件事只是一个小点而已,之后她虽然没提,但是总是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吵起来,就加上那些“为什么不请保姆,凭什么我就是保姆”……
现在的大数据就是,你关注什么,就会推给你什么内容,所以才有了“信息茧房”。
她关注的就是别人生完孩子住进月子中心,出了月子有育儿嫂帮忙带娃,所以大数据推给她的也都是这些内容相关。
她的心态失衡了,到处都是吵架的点。
这就是过度关注别人的生活了,而且是网上的虚无的东西,自己内心失衡了,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不管教育还是养育,都要从现实出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只要想花钱,就可以说是上不封顶。
真的没有必要去对标别人,因为物质上的过度对比,一旦陷入这个困境,就一定会引发个人的情绪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
包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接受现实,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如果家庭年收入有限,一定要让孩子进入到昂贵的私立学校,为了增加孩子的见识,让孩子读一年几万的学校,这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开始。
因为学费只是一方面,还有很多附加的费用,如果学费已经承担起来吃力,那么附加的费用就会让这个家庭产生很多压力,进而激发很多情绪问题,不管是面向学校还是面向家庭,这都不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向。
这个社会的确存在阶层,但是不切实际的供养,是无法让孩子实现阶层跳跃的,只能会越来越糟糕。
对所有的家庭来说,都是一样的,最好的教育,就是最符合现实的教育,不攀比,不效仿。
结语养孩子费钱吗?
跟我们小时候比,现在养一个孩子确实需要付出很多。
但是只要从现实出发,养育一个孩子或者是两个孩子,也并没有那么夸张。
虽然说机会不一样,可是我们得先接受这个现实,既然我们和那些千万富豪没法比,那就不要拧巴着来,只要孩子健康快乐且充实,未来能够独立生存,在这个基础上,养孩子也并没有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