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后,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经历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见证过国企下岗潮,也赶上了房地产和互联网的末班车。但如今,当这一代人逐渐迈入60岁门槛时,却发现自己在养老问题上成了“夹缝中的一代”。
他们有很多人正在面临“无钱养老”的问题。
我出生在农村家庭,父母是实打实的农民。这两年国家的政策一直很好,老百姓也都拍手叫好,可是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
一个是社保,在农村被称之为农合。早年间农合只需要缴费十几块钱,经历这几年之后,价格直接上涨到400元每年。和村里老人聊过,结果他苦着脸说:一年白给他400块钱,这要是生病还行,不生病不就白瞎了,400块钱买点米面油,够我吃几个月的了。
他说的的确是事实,虽说在很多人看来他的想法多少有些“占便宜”,但是农民就是这个样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每年却要拿出400元交养老,他们的确有些心疼。
当然,不管是外在压力还是子女的要求,这400元基本上都缴纳了。
另一个便是养老。

65后的群体,大多数都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能够意识到农合的重要性,虽然400元心疼却也皱着眉头交了。可是当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候,数着手里一百多块钱的养老金,他们又皱眉了!
一位大娘气哄哄的说:这点钱够干啥的,现在买袋大米就要八九十,在买一桶油都不够,现在菜价多贵啊!
在交钱到时候他们“埋怨贵”,养老到时候埋怨“少”。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却怪不得他们!
要知道,65后这一代人这一代人还承担着“上养老、下养小”的双重压力。
与上一代不同,他们这一代“遭遇”独生子女,导致现在的家庭结构从曾经的多子女变成“421”的模式。既一对夫妻上有4位老人要赡养,下有一子要填补,甚至孙子辈出生的时候,还要给与一些金钱上的帮助。
尤其是在子女面临嫁娶的时候,房子、车子、彩礼三座大山摆在眼前,这种压力几乎掏空了他们的积蓄,也加剧了他们对“成为孩子负担”的恐惧。
他们这一代人,正在陷入焦虑和不安。

在65后这一群体中,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原住民”,很多人的确下海经商赚了钱,但因为是灵活就业,社保缴纳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原本都想着可以补缴社保,可是若真要开放补缴了,他们的兜里仍然没钱。
如今,这部分人既无法享受职工养老保险,又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过低而陷入绝望。
我曾跟我的母亲说不要焦虑,有我呢。可母亲却说:“我不给你添麻烦!我有钱我一个人能过好!”,可事实上,帮我带孩子的她不仅需要钱给孙子买东西,而且现在的她已经没有了收入来源。干一辈子活儿的她,陷入焦虑是必然的。
这是很多65后正在陷入的一种困境,兜里没钱的焦虑,以及养老的不安。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位专家给出的建议,它说:“年轻人每天攒一杯咖啡钱,投保商业养老保险。”按她的计算,每天存24元,30年后可通过复利积累近百万元。

然而,这一建议在65后群体中引发了激烈反弹。
65后处于职业末期,35岁的子女又面临职业歧视,一家人收入增长停滞,房贷、子女教育、父母医疗等开支却持续攀升。每天省出一杯的咖啡钱,就意味着要削减生活支出。
而且,保险这个词在农村一直是“贬义”,甚至遭到鄙视。
因为早年保险行业的销售乱象,一但有一位亲戚在保险公司上班,基本上,十年不联系的她也会找上门,基本上已经成了人人害怕的存在。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65后对保险已经不信任了。
65后的养老焦虑,本质是一场制度转型期的阵痛。他们年轻时为国家经济腾飞付出汗水,交过公粮,却在老年时成为社保体系漏洞的承担者。当“养儿防老”成为过去式,“社会养老”又尚未健全,这一代人注定要在焦虑中摸索前行。
而65后的今天,或将成为80后、90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