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构交流:公募赎回潮与银行股的理性选择

否极宝珍 2024-09-04 20:12:55

大家好,我是董宝珍。8月末,我和团队成员应国内几家上市券商的邀请,前往上海进行交流与探访。期间,我们讨论了业务合作的可能性,并收集到一些值得分享的重要信息。

史无前例的投资者失望与市场变化

公募基金遭遇前所未有的赎回潮

券商通过自身服务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公募基金当前正遭遇明显的赎回潮,同时基金普遍处于高仓位状态。这些信息来源可靠,因为券商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交流中可以直接感知市场动向。

为此,我查阅了公开的行业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的净赎回量超过了5000亿份,而新发基金规模却仅有百余亿份。这与业内人士的反馈相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公募基金正在经历大规模赎回。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2024年的净赎回与历史上的情况有所不同。

以往的公募基金净赎回通常发生在牛市崩盘后的市场反弹初期,例如2015年8月至11月间,中国公募基金遭遇了罕见的37%净赎回。当时的背景是杠杆牛市破裂后市场迅速下跌,虽然8月市场相对企稳,但伴随着小幅上涨,出现了大规模赎回。

然而,2024年的赎回则发生在市场单边下跌的过程中。换句话说,基民的信心已被严重打击,通常情况下,投资者会在市场保本时赎回,但这次却是在市场持续下跌时大规模赎回。一季度净赎回2000多亿份,二季度再度赎回2000多亿份,整个上半年共计赎回5000多亿份,这种赎回潮在市场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发生,前所未有。

此次基金出资人对基金的失望程度可谓史无前例。这一轮基金规模的扩张主要发生在市场高点,而当市场大幅下跌后,投资者遭受了惨重损失。相比2015年牛市,因其时间较短,认购者多为早期入场者,损失相对较小,而2024年基民的损失则更加惨重。这就是公募基金当前面临的困境。

目前看来,这种赎回态势尚未结束。数据显示,基金重仓股的跌幅甚至超过了大多数指数,按理说,重仓股因资金支持应该跌幅较小,但实际情况却相反,跌幅更大。

与此同时,私募基金由于规模较小且缺乏定价权,在市场没有明确方向时,他们宁愿保持观望状态,这也是目前私募基金的普遍现象。

从量化基金到银行股

大资金投资策略转变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它们都是管理机构,负责投资运作。然而,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实际上来自于社会中的大型资金提供者,即那些资产规模达到百亿甚至千亿的大财团。

我们曾接触过一家资产管理机构,其资金正是来自于一家上千亿规模的财团。

当前,这些大财团及长期资金提供者的投资策略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一位券商资管负责人的介绍,过去,这些大型资金提供方的要求非常明确:他们只允许资产管理人投资于“市场中性”策略。这种策略本质上是通过交易技术,在市场无论涨跌的情况下都能获取收益,主要表现为量化基金。因此,过去这些大资金主要集中投资于量化基金。

然而,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投资方在继续投向市场中性策略的同时,开始允许资产管理人购买银行股票。

这一信息非常真实,并且我们通过另一位券商资管部负责人也证实了这一点。具体表现为,围绕银行的右侧交易资金开始活跃。右侧交易的本质是趋势交易,不考虑估值的合理性或其他基本面因素,只要市场趋势显示上涨,趋势交易者便会跟进。

业内反馈显示,一些过去从未关注银行股的资金现在开始购入银行股票。

他们的操作原则非常简单:只要看到右侧出现上涨趋势,就立即买入。这也解释了四大国有银行波动加大的原因——右侧交易资金介入后,资金推动力增强,不问估值合理性,只要价格上涨就买入,而一旦出现波动则卖出。而在这些右侧交易资金中,包括了部分公募基金的参与。

从代销到代选的业务模式升级

券商的痛点与转型

近年来,券商因代销公募基金,尤其是顶流公募基金表现不佳,导致客户的不满情绪高涨,甚至引发了激烈的冲突。券商的员工常常被迫应对愤怒的客户,他们的抱怨无法平息客户的怒火。

客户认为券商应对亏损负责,而券商则强调,他们只是代销渠道,真正的管理责任在基金公司,然而,这种解释往往无效。随着客户情绪失控,甚至出现了暴力倾向,可以说,券商在这场风波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在这个时候,券商开始痛定思痛,出现了一种转型趋势:从代销转向代选。在新的模式下,券商将不再仅仅充当基金代销渠道,而是主动帮助客户选择合适的基金。

具体而言,券商会将客户的资金,特别是大客户的资金,集中募集到一个货币基金中,然后由券商代为选择投资标的。他们会挑选那些具备投资能力、理性思维,并能创造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进行投资。

此外,券商还将对投资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基金公司的运营和基金经理的行为都在控制之中。这种模式的转型,实际上可能是一种业务的进步和升级,彻底解决了基金公司无人监管的问题。

这不仅是一种趋势,更可能成为未来的行业方向。

在上海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这些信息都有客观依据和市场需求,是真实且有把握的。

公募基金的监管风暴

公募基金地位开始弱化

今年5月,市场上流传了一则小作文,随后被证实为事实:审计部门对12家头部券商进行了长达近三个月的全面审计。虽然审计结果尚未正式公布,但已有迹象表明,审计结果相当不乐观。

业内人士在非正式场合透露,审计结果让人失望,未来可能会对更多的公募基金公司进行进一步的审计。虽然这些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鉴于12家头部基金公司的审计结果令人失望,进一步的审计扩大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审计过程中揭示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许多大型公募基金的高管将大量资产转移到海外,甚至在国外拥有跑马场等奢华资产。这些基金原本应该在壮大后掌握市场定价权,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与稳定,但事实却是,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公募基金的部分经理人在发达后将资产转移到美国,并与美国政界建立了紧密联系,甚至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推行华尔街和美国白宫的政治意图。

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了一则重要消息,鼓励保险公司入市,以支持市场稳定。这一举措表明,公募基金的市场地位正在逐渐弱化。公募基金在市场机制下正遭遇大规模赎回潮,同时其内部问题频发,审计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使得市场对公募基金的依赖度显著降低。因此,保险公司等国家队入市。

银行股上涨的背后逻辑

市场波动的周期性解析

近期银行股的上涨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赎回潮避开了银行股。

在公募基金大规模赎回的过程中,赎回压力集中在基金的重仓股上,而银行股并不属于公募基金的重仓股,因此未受到赎回的冲击。由于银行股没有被大量持有,赎回时自然也没有大量抛售,避免了价格的下跌。

第二,政策推动资金入市。

今年以来,政策频繁出台,场外资金入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购买沪深300指数基金来救市。沪深300指数基金的成分股中,约一半是银行、保险和证券股,另一半则是赛道股和消费股。

公募基金重仓的赛道股和消费股在市场上有大量抛盘,而银行股由于多由价值投资者持有,通常不会轻易卖出。除非市盈率达到15倍,否则这些长期持有者不会抛售银行股。正因为如此,政策推动的资金入市时,推动了银行、保险等低估值板块的上涨。

市场波动的周期性与对称性

过度高估的必然回调

银行股的上涨现象实际上是市场波动和周期对称性的体现。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往往表现为周期性的波动。

市盈率从正常的20多倍被炒作到100倍,最终将面临回落,而这种回落往往会超过原来的起点,可能会回到10倍市盈率。市场的波动与对称性密不可分,涨到极端高位后必然会向极端低位回调。

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巨石,激起的巨浪终将回落,并在回落过程中形成低谷。当前公募基金重仓股的波动,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大规模的非理性认购推高了这些股票,而赎回的过程则是这种过度高估的必然回调。

现阶段,公募基金重仓股还未真正进入低估状态,因为这些股票的业绩整体在衰退。

实际上,没有任何股票的业绩是完全不受周期性影响的,只是周期的幅度不同而已。

前期没有人关注低估值板块,比如银行、保险、证券、电力等,但现在也没有人卖出这些板块的股票。市场的公平性和对称性使得早期没人买的低估板块,现在也就无人抛售。

当政策救市资金流入沪深300指数时,按照指数权重进行买入。然而,一些股票存在大量抛盘,导致买盘难以支撑股价,股价仍可能下跌。而没有抛盘的股票则因为买盘的推动而上涨,这显示了市场的公平性和世界的本质。

全球投资原则与顶流基金经理的风险

维持正常的利润

全球大投资家普遍遵循一个原则:不允许基金经理和公司追求暴利,只要维持正常的利润,15%的收益已足够。

这一原则在老牌资产管理机构中非常常见。追求暴利往往伴随着暴跌的风险,国际资产管理界的统计数据显示,一旦某个顶流基金经理在某一阶段取得高额收益,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往往会表现最差。这一现象在中国股市中也不例外。

以上是我在上海与投资界朋友们交流后的心得分享,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至于审计情况的讨论,虽然是在非正式场合听说的,我不能保证其准确性。

感谢大家的支持。

3 阅读:119

否极宝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