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贰臣录,家世即气运,一直被厚待的祖大寿

悠然修 2023-11-03 14:48:50

祖大寿原籍安徽滁州,其祖上在正德年间搬迁至宁远。因世袭宁远卫军职并不断提升,祖氏逐渐成为辽东军门望族。其祖父做过宁远援剿总兵官,其父祖承训追随李成梁,因军功获指挥佥事(世职)并官至辽东副总兵。

万历三十一年,祖大寿承袭父职出任宁远卫指挥佥事。万历四十年,驻守宁远中右所任游击。当年十一月,蒙古朵颜部入侵其下辖的曹庄,祖大寿因正在打猎而未能组织有效防御,兵部以“临阵先退”将其下狱。

明朝后期,愈发重文轻武。武人被文官、朝堂追责问罪,一般连个辩解机会都不会有,大多死路一条。祖大寿的结局似乎也是这样,万历四十三年五月,朝廷判其“斩监候”。

不过祖大寿在等待勾决行刑的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强大“气运” -- 被辽东巡抚杨镐看上了。

万历四十四年初,杨镐上奏朝廷和神宗,以“将功赎罪”把祖大寿给捞了出来,并让其驻防清河、抚顺一带。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攻陷抚顺,祖大寿败逃。可能气运使然,也可能是忙于组织大军没空管他,杨镐并未追其责。

萨尔浒之战后,喜欢翻旧账的朝廷还是没追究祖大寿兵败失地之责。因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都挺看好、重视他。

先是熊廷弼主动上奏朝廷表彰祖大寿,为其获取靖东营游击一职。其后和熊廷弼不对付的王化贞,不仅未排挤祖大寿,还将其拉到自己麾下任宁远中军游击一职。不过祖大寿的表现,非常对不起熊廷弼和王化贞。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率军渡过辽河进犯重镇广宁。祖大寿奉命率部与其它各路明军汇合,支援西平堡并与后金决战。两军主力在平阳桥遭遇接战后不久,广宁游击孙得功突然撤退并大呼“兵败矣”,祖大寿也毫不犹疑的率部逃回宁远。

广宁惨败后,熊廷弼在率众撤回关内时,将祖大寿擒拿并上疏朝廷要求论其死罪。眼看人头不保,祖大寿的“气运”又发挥了作用。

首先,王化贞、熊廷弼很快也因“失土”被下狱问罪。朝堂各党也因二人陷入斗争热潮,一时没人去管祖大寿这个不值一提的武夫了。其次,朝堂“新星”袁崇焕看上祖大寿了。

到这里可以看出,祖大寿的气运其实就是他的家世。

因为家族世居辽东,家族成员世代在辽东军中任职。因此祖氏在辽东武人中有着不小的号召力、影响力以及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而明朝中后期的军队组成方式,又进一步的加深了祖氏在辽西明军中的影响力。

明朝卫所制度崩溃后,朝廷组织、派遣军队作战就主要依靠各地将领募兵,因此各地的将门慢慢演变为向朝廷提供军队的“佣兵头子”。朝廷在某地展开军事行动时,如果不愿意花巨资远程调遣,就得依靠当地将门武人来组织兵源。

某地将门势力越庞大,朝廷对其的依重就越强,自然就得更多的向这些将门妥协、让步,这也正是祖大寿的气运所在。

为修筑宁远新城并在关外重新屯田建立防线,天启三年,袁崇焕上疏朝廷为祖大寿求情。戴罪的祖大寿得以出狱成为“包工头”,并修筑出了关外第一坚城 – 宁远。后在袁崇焕的表功下,祖大寿脱罪并官复原职。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大军进犯宁远。虽然明军在右屯被劫三十万石军粮,十几处屯城被洗劫焚毁,在觉华损失三万余军民 …… 但因守住了宁远并获取两百余首级,朝廷仍将此役视为“大捷”。

在袁崇焕的提携下,并未出城作战的祖大寿也以“宁远大捷”之功被升为副总兵,跻身高级将领的行列。

崇祯元年,袁崇焕复出并升任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后,祖大寿的气运更为大涨。

不仅他升任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他的兄弟、子侄也纷纷任职辽西军中,上到总兵、副将,下至游击,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等地。辽西一半的土地、军马都在祖氏的掌控中。

注:袁崇焕原本将辽军分成三个派系来互相制衡,但是袁崇焕本人和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死得早(崇祯二年)。宁远副将何可纲不仅能力有所欠缺,还在大凌河之围时被祖大寿借机处死。祖氏在辽西的扩张,也确实可以说是祖大寿的时运不错。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军入寇京畿后,崇祯对袁崇焕的态度发生了逆转。十二月初一,在平台召对时崇祯当着祖大寿的面,将袁崇焕捉拿下狱。唯恐自己被株连的祖大寿,出城后当即违令并率军逃回关外。

祖大寿的行为,严格来说就是“叛乱”。但其气运滔天,为人猜忌的崇祯对他很是理解,并未问罪。不仅只是派人劝其回京后就不了了之,为了安抚他还敕令在宁远城内为祖氏建功德牌坊。

崇祯四年,复出辽东的孙承宗命祖大寿率军民三万修葺大凌河城,以便拱卫锦州。然而城没筑好,祖大寿就被后金给团团包围。

围城的几个月中,明廷组织四次救援均以惨败告终。祖大寿组织的五六次突围,也都被后金打回。到八月末城中断粮开始杀军马度日,至九月下旬,祖大寿下令杀民夫以作军粮。

至十月末无法突围,也无法据守的祖大寿,率众(一万一千余人)出城与皇太极盟誓并投降。但是此时的祖大寿并不是真的想降金,他还想逃回锦州,为此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祖大寿向皇太极表示,愿意作为内应带清军攻取锦州。为表诚意,他愿意将子侄、部众留下做“人质”。对于皇太极而言,那一万一千人比祖大寿有价值。于是默许了祖大寿的背叛,然后以不报复明军降众,轻松实现“千金买骨”。

祖大寿逃回锦州后,虽然他对“盟誓投降”只字不提,但是辽东的官员、将领们都不是傻子,宁远巡抚丘禾嘉就向朝廷告了几次状。只是辽东用人之际,崇祯故意装作不知。

崇祯十四年,清军将祖大寿围困于锦州。被围一年后,祖大寿又面临当初大凌河的状况。城内无粮开始杀人为食,突围无望且外无援军。祖大寿也做了当初一样的选择 – 投降,只是这次不仅无法假降逃跑,还有性命之忧。

首先,他十年前的背盟行为,后金高层人员没有忘。如果要算旧账,那肯定死路一条。其次他十年前的众战友,也没忘记当年的怨恨。被他轻松卖掉的祖可法(养子)、张存仁等人,都已成为汉旗高层,他们是既有权力也有愿望找祖大寿报仇的。

不过祖大寿气运还在,皇太极觉得他还有利用价值,可以作为招降明军的一面旗帜。因此将祖大寿这次投降,视为实现十年前许下的“献锦州”承诺。

其后,再次投降的祖大寿为了表现自己价值,拿自己外甥吴三桂开刀,各种卖力劝降。不过吴三桂完全不搭理他,没招的祖大寿于是献出了一条“毒计”。

先攻取中后所,收吴总兵家属,吴襄必为之心动,吴三桂亦自然扰乱。

《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四》

既然宁远坚城难攻,那就不攻宁远。攻取宁远周边的屯城,俘获宁远将士的家属,利用他们来动摇宁远军心,最终迫使他们投降。

崇祯十六年九月,依此计济尔哈朗和阿齐格率军攻占了广宁中后所、广宁前屯卫、广宁中前卫。驻守宁远的吴三桂毫无办法、进退两难,不得不给朝廷上了份决死书,打算战死关外换取朝廷不问罪自己家属。

此后清廷虽然未付祖大寿实权,甚至一段时间将其软禁。但是也给予他高官(汉军正黄旗总兵)厚禄,让其衣食无忧。既得罪后金高层,又得罪汉旗高层的祖大寿竟得了善终,顺治十三年以七十七岁高龄,病逝北京。

7 阅读:950
评论列表
  • 2023-11-25 23:42

    所以明朝灭亡是必然

  • 2023-11-04 19:12

    没听说过

悠然修

简介: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