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凭借文坛名家如冰心先生、刘白羽等的的点评推荐,使其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其充满异域风情的书名与充满神秘色彩的伊斯兰文化与玉器雕琢文化,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被称为当代文学“常青树”。纯洁的梦想,凄美的爱情;痛苦的命运,不朽的传奇,是这部作品的概括。
然而,当我读完这本书,留给我就:失望。
从它的书名到每一章节的标题,再到各大网站的书评、简介都为读者营造出大时代背景下一个穆斯林家庭悲惨的遭遇及穆斯林文化、玉器文化的史诗故事。
但通读后回顾整个故事叙述,既没体现大时代小人物的变迁,也没体现出伊斯兰文化的神秘色彩,更没体现玉器文化。但凡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是相互映衬的。拿我们熟知的《百年孤独》来说,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呈现的,掺杂着作者本身的命运纠葛。
《穆斯林的葬礼》一书则被冠以宏大的时代概念,把上世纪中国特殊时代(文革)背景拿掉,根本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主干无非是梁亦清、韩子奇玉器雕琢是何等的艰辛、姐夫小姨子乱伦、父母干涉子女婚姻、师生恋,这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社会都在时刻发生的情节,跟时代背景根本毫无关系,这是人性的驱使、个人道德的约束度,与时代无关。
伊斯兰信仰者簇拥者认为此书对文革的描写很形象深刻,其实在伤痛文学、反思文学盛行的改革开放初期,霍达老师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对这段历史却笔锋见拙,把“文革”描述为只会打砸抢的恶势力,既不立体也不深刻,带有主观的偏见与穆斯林文化的偏执,当然,霍达老师作为一个穆斯林,这是个人信仰,我们无从评判,但是以伊斯兰文化为宏观概念来叙述上世纪的悲剧,是不合适的。
本书一直渲染的伊斯兰文化元素,作者表现伊斯兰姑妈与梁君平嘴一直强调说“我们是回民、我们是回民。”然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特殊处, 与汉族的普通家庭别无二致,除了开篇的老朝圣者和最后韩新月的伊斯兰式葬礼,读完全书我没有再记住任何反映出伊斯兰独特文化的点。
韩家收留流浪女回民并称她为“姑妈”这一情节,原本是体现伊斯兰文化中“穆斯林皆兄弟”的很好素材,实际却是梁家人是把姑妈当成佣人在使唤,梁冰玉、梁君璧对“姑妈”动辄出言不逊,还毫不顾忌姑妈的伤痛,直戳姑妈丈夫与儿子被杀的痛处,丝毫体现不出对姑妈温情,更体现不出伊斯兰文化中的尊重。
作者为了营造所谓伊斯兰文化的氛围,生硬地在书中人物日常会话中夹杂着俚语,让人觉得刻意、虚假。
除了对伊斯兰文化的“贩卖”,故事的呈现在文学技法上也是有待商榷的。从文学技法上分析一下这本作品,故事情节展开突兀、承接不连贯、人物塑造扁平化,脸谱化、渲染感情刻意、未做到起—承—合之间的衔接。
例子:上一章上半段韩冰玉还趴男友尸体上哭得如丧妣考、声嘶力竭,下半段就扑倒姐夫怀抱,紧接着下一章莫名其妙和姐夫有了孩子回了国,仿佛他们的乱伦是我们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就能理解想象出来一样,两人是什么时候交往的?他俩交往之前有没有道德上的挣扎?作者未作出交代,就猝不及防地告诉我们韩冰玉与韩子奇有了孩子。我想在此提问,这是文学作品该有叙事逻辑吗?这是上个世纪世俗的三观?那时候国内都这样开放了吗?当然,关于乱伦在《百年孤独》中也曾出现过,而本书错就错在把梁君璧塑造成封建的爱情镇压者形象,梁冰玉与韩子奇明明超越了世俗伦理却被祝福,作者的三观不知悬挂在了何地!
其次是玉器文化的故事情节:
有一次韩子奇去蒲老板那里送货,发现师父以十几块卖给蒲老板的玉器,蒲老板转手就翻十倍卖了出去。
韩子奇心里特别不平衡,回来对梁亦清说起这件事,可是梁亦清并不生气,他并不执着能否赚钱这件事。
梁亦清对韩子奇说:“人家是买卖人,动口不动手;咱是手艺人,动手不动口。三百六十行,各占一行,谁也甭眼红谁,谁也甭小瞧谁。做买卖的,兴许一口吃成个胖子,发了大财,要是流年不顺,一阵风兴许就给吹倒了爬不起来,他连个糊口的本事都没有。手艺人呢,凭手艺吃饭,细水长流,甭管遇上什么灾荒年月,咱有两只手,就饿不死!”
我们只看到了梁亦清的老实,他因为没有儿子才把技艺传给了韩子奇,并不是出于对玉器文化的热爱,而韩子奇呢,更没做到把玉器文化发扬光大,雕琢玉器不过是他们一家的谋生手段罢了,他去国外,放到现在叫携资外流,与发扬玉器文化毫无关联。
本书根本经不起推敲,在此就不多作缀叙。
作家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写到:
“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它有黑暗,有花火;有灾难,也有希望。”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更多的是畸形、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泥石流”暧昧色彩。
我们来看冰心先生的作叙的评价:“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心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冰心先生的文学地位不可置疑,但对《穆斯林的葬礼》赋予这样的评价,我相信有他自己的见解。
再来看看刘白羽先生对此书的评价:“这部书场面十分阔大、头绪那样纷繁,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变,奥妙无穷。”在书中我并没有看到所谓的玉器世家,而是家庭作坊的传承,此书确实纷繁,是玉器、伊斯兰文化及时代背景的宏大,而不是作品的纷繁。用此书与《巴黎圣母院》相并论,我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吧!
在国内获得茅盾文学奖作品众多,《穆斯林的葬礼》与《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白鹿原》同为茅盾文学奖作品,我相信看过其它三部的读者会对《穆斯林的葬礼》作出客观的评价。
最后以《百年孤独》共勉:人生“旅途”如同奥雷里亚诺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望着羊皮纸上的字,它们出现的一瞬间就立即消失。马孔多小镇经受过百年孤独的家族随飓风而去,堕入遗忘之地。就如同马尔克斯自己,深受阿尔兹海默病的折磨,将自己遗忘在这充满魔幻的世界。
文学世界是一座冰块之城,所有存在的历史辉煌、残败都在慢慢融化,唯有人类书写的故事替他们保留着消失的记忆,羊皮卷上的笔墨从未消失,而《穆斯林的葬礼》很快会堕入遗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