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萧县的张老庄,那时候是华野4纵11师的后方医院。10号一大早,突然有队官兵跑到村子口,拦住一个村民就问路。这村子里头有没有解放军啊?在淮海战场上,解放军华野、中野的几十万大军聚在一块儿,穿的啥样的衣服都有,老百姓根本分不清。但看到有人慌慌张张,问话也支支吾吾,老乡立马就懂了,这应该是敌军的逃兵,于是就随便应付了几句。这方圆几十里的每个村庄,都驻扎着解放军战士。那人一听,脸色立马变了,慌忙掏出一只金闪闪的戒指,求着老乡说:别说出去咱们在这儿,尤其是不能让解放军知道。老乡接过戒指,一个劲儿地点头,可立马转身飞奔到4纵后方医院,急匆匆地跟哨兵说这事儿。村里来了11个蒋军士兵,大家赶紧去逮他们。他们怕被解放军发现,威胁我不准说,还塞给我一个金戒指。我现在把它上交给组织。那时候,后方医院只有两个年轻哨兵。听到老乡的消息,他俩胆子大,悄悄摸到敌人必经之路埋伏。蒋军一到,俩战士就从路边猛地跳出来,端着卡宾枪对准领头军官,大喊:缴枪不杀,你们四周全是我们的人了,别再抵抗了。这群逃兵已经筋疲力尽,心情糟糕。一看到解放军,他们吓得不行,武器都顾不上拿,连忙大声喊着要投降。俩小哨兵居然逮住了好多敌人,这事儿一下就传开了。审来审去,敌人里没大鱼。但有个家伙很奇怪,穿着士兵衣服,兜里却全是好货:洋烟、巧克力、牛肉干,还有派克金笔。大事不妙,听说杜长官想不开,要自杀!说到杜长官,蒋军里姓杜的高官可没几个。现在这情况,想瞒也瞒不住了。这位被俘后想不开要自杀的,就是淮海战场上的大鱼——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
杜聿明被俘后,整个人就垮了。他本就有病在身,胃溃疡、肺结核、肾结核加脊椎炎,常去医院,虚弱得很,站都站不稳。现在成了俘虏,对军人来说,精神上打击太大了。杜聿明这人挺骄傲,他黄埔一期出身,20岁就跟着军队去打陈炯明,敢死队冲在前头,他攻下了淡水城,年轻时就出了名。抗战时,他从长城打到滇缅,指挥5军大战昆仑关,狠狠打了日军第5师团,还杀了日军21旅团少将团长中村正雄。中村正雄快不行的时候,在日记里写了这么一段:我以前带着21旅团在日俄战争里打赢了俄国人,就是靠咱们那股子狠劲儿赢了他们的倔强劲儿。可在昆仑关,我得说,咱碰上的队伍,比俄国军还厉害。杜聿明看起来文绉绉的,但打起仗来特别猛,不要命地冲。在远征军时,他这种精神鼓舞了手下将士,总能在绝境中赢。同古会战,他指挥新22师和日军打了半个月,赢了12场,以少胜多,英军都惊呆了。
到了解放战争时,一切都翻了个样。杜聿明先是在东北吃了败仗,接着在淮海又输了,最后还被抓了。他从没想过会这样,什么名将英雄,一下就没了。在功德林,他还是不服气,老想着为啥会这样。以前那么厉害的我,这次咋就输得这么惨呢?真是想不通啊。首先得说,领导要是能力不足,那可真让人头疼。他们要是没办法带好头,整个团队都会受影响。杜聿明当年突然被派到淮海,说是副司令,管全军,但其实他就是去“擦屁股”的,专门解决麻烦。造成这些麻烦的人,一个是刘峙,另一个就是蒋介石。刘峙被人叫做“福将”,其实是个平庸之辈。蒋介石让他守淮海,就因为他忠心听话。可这主帅一到淮海,就把大军一字排开在200多公里的铁路两边。结果几个兵团看着连一起,实则各打各的,指挥也乱,一处被攻,其他部队只顾逃跑。
刘峙为了把连云港私盐店的财产转移,使了个心眼,让已撤退的黄百韬第7兵团在新安镇等44军。结果,这两天白等的时间,让华野快速追上,黄百韬兵团最后被全歼了。刘峙的指挥太乱,蒋介石后悔得要命。本想换白崇禧上场,结果白崇禧一看徐蚌那兵力安排,直接说了一句:“不行。”不去的话,这种兵力安排根本没法救,谁也无力回天。跟白崇禧比起来,杜聿明可就倒霉多了。他从东北赶到淮海,一看形势不妙,大局已无法改变,只能舍弃部分军队,尽量多撤些人,80万大军能救多少是多少。关键时候,蒋校长又亲自上阵指挥了。他先急着让杜聿明去救黄百韬兵团,然后又忙着给黄维兵团解围。结果谁也没救成,还把本来能跑掉的杜聿明也给拖下水了。刘峙搞砸了一切,蒋校长不懂军事却爱远程指挥。杜聿明作为主帅,关键时候拿不定主意,还盲目执行错命,被愚忠害了。就算心里还尊敬校长,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点。不了解军队的灵活性却掌管军队大权,老是在关键时刻直接插手指挥,这种做法怎么可能不失败呢?第二条原因是:有人从内部背叛,把信息给出卖了。简单来说,就是咱们自己人里,有人不守规矩,把不该说的说了出去。被抓住后,杜聿明问看管他的华野4纵的参谋苏荣:“我有个事儿想问问你。”为啥不管我咋安排,粟裕总能提前到位,总在关键时刻出现,把我的计划全给打乱了呢?杜聿明这么说可不是瞎扯,他是有根据的,因为历史上类似的失败例子实在太多了。淮海战役时,蒋军三大兵团,杜聿明、黄维、黄百韬都在。黄百韬兵团被围,一是因为刘峙瞎指挥,二是何基沣、张克侠在贾汪突然起义,让徐州东北没了防守。华野3纵队趁机直插陇海路,攻下曹八集,断了黄百韬退路。另一边,黄维的情况更有代表性。他被围时兵强马壮,粮食也充足,本来能轻松突围。可巧的是,廖运周带着110师的5000多人这时起义了,黄维的突围计划就这么泡汤了。淮海战役,表面上是两军百万人的大战,其实背后也斗智斗勇。谍战高手暗中较量,常能左右战局。杜聿明知道解放军谍战厉害,想到黄百韬和黄维的下场,他开始怀疑自己内部有奸细。而且,杜聿明特别怀疑郭汝瑰。他在回忆录里提到,自己当时对郭汝瑰有很大的猜疑,总觉得他有点不对劲。顾祝同他们被郭汝瑰这个小子耍得团团转,局面才搞得一团糟。我想质问郭汝瑰,为啥不按计划撤到蚌埠,可看顾祝同他们都同意了,觉得争也没用,自己争不过,还会惹恼蒋介石。杜聿明一开始就觉得郭汝瑰有问题,因为他拟的作战计划漏洞太多。要是顾祝同或何应钦弄的,杜聿明可能就算了,毕竟他们常出昏招。但郭汝瑰这样,他就觉得不对劲了。
杜聿明出兵前,跑去跟蒋介石说了别人的坏话,告了一状。在我们部队里,我自认为够清廉了,但郭汝瑰比我更强。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家里就几件简单家具,没豪华装饰,沙发都补丁累累,吃饭连肉都没有,太简朴了,我猜他可能是地下党!蒋介石听完之后火冒三丈,一脸不悦地反问说:“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是说我们官员都爱财好色吗?郭汝瑰生活节俭,为人清廉,他该受表扬,哪能被人无端质疑呢。蒋介石很信任郭汝瑰,因为他一向表现出色,背景也干净。郭汝瑰是川军名将郭汝栋的堂弟,黄埔五期出身,抗战时战功赫赫,参谋能力强,被陈诚看重,解放战争时更是迅速升至作战厅长。有个黄埔军校出来的将军后代,是常参与重要策划的心腹,只因一个破旧沙发,杜聿明竟怀疑他是卧底。蒋介石得知后,没给杜聿明留情面,狠狠批评了他。尽管这样,杜聿明心里还是一直犯嘀咕,这事他记了一辈子。他老婆曹秀清回忆,淮海战役输了后,他老想着那破沙发,怀疑是郭汝瑰搞的鬼,可这事到死也没搞明白。说白了,杜聿明猜得没错。郭汝瑰真的是我军藏在敌人那边的最大卧底,他还给咱送来了杜聿明关于淮海战役的情报。但杜聿明不知道的是,粟裕压根没信这绝密情报。粟裕那时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他紧盯着杜聿明的30万大军困在徐州。他觉得杜聿明不会等死,很可能会放弃徐州逃跑。而逃跑的最佳路线,就是顺津浦路往西南,既能和刘汝明、李延年联手,又能去救黄维。粟裕正打算把华野大军调到津浦路埋伏杜聿明部队,西柏坡突然来了封加密情报,把粟裕吓了一跳。情报说杜聿明打算从徐州逃跑,但不去津浦路,而是往东南,经淮阴、淮安直奔南京。两淮那地方河流密布,大部队根本没法快走,特别是那些机械部队,在泥泞的河滩上根本动不了。粟裕心想,杜聿明不是刘峙那种草包,他打过不少硬仗,经验丰富,又以智谋出名,不可能选这种笨办法。粟裕面临两难选择:一边是要求“滴水不漏”的绝密情报,一边是军事直觉和对手习性分析。华野兵力已到极限,无法同时堵杜聿明两条退路,只能全力部署一路。选错可能放跑杜聿明,不仅误事,更关乎南线决战和淮海战役胜负。
经过好多次心里斗争,粟裕决定信自己,放两淮,把华野大军放在津浦路西边。结果他猜对了,杜聿明离开徐州往西跑。粟裕松了口气,马上下令追击,最后在陈官庄把杜聿明兵团团团围住。粟裕因为自信和果断,对淮海战役的胜利贡献巨大。要是换个人指挥,谁敢保证自己有这胆量,放着确凿的情报不用呢。多年后才知道,郭汝瑰当年给的情报其实是作战厅的最终计划,命令也给了杜聿明。但杜聿明不信他,坚持要按自己的来,还求蒋介石保密,表面上仍说要走两淮。杜聿明用的障眼法确实挺厉害,但可惜他遇到了粟裕。粟裕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杜聿明的这点小聪明在他面前可不够看。1981年5月,杜聿明病得很重,快不行了。他最后的心愿特别简单,就是希望能再见郭汝瑰一面。望着眼前这位曾是敌人又是朋友的郭汝瑰,杜聿明终于忍不住问出了那个在他心里憋了大半辈子的问题。郭汝瑰只是笑着握了握他的手,简单说了句:“没事儿的,都过去了。”别太纠结那些过去,想当年,咱俩就是站的角度不一样,没啥大不了的。
很多潜伏的英雄,他们的功劳没人知道,也得不到荣誉。但就像郭汝瑰对杜聿明说的,除了心中的信仰,其他的都不值得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