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号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红与黑》《阿尔芒斯》《拉辛与莎士比亚》。
《红与黑》《红与黑》是司汤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小说以于连的个人命运来以小见大,书写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揭示出专制和自由的对决,社会的变迁。
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卑微,生于一个木匠家庭,因为喜爱阅读,受到父亲和哥哥们的排挤。但也因此精通拉丁文,有过人的学识。他崇拜拿破仑,渴望通过从军建立功名,然而在封建王朝复辟时期,他明白只有教会这一条道路能走向发达。
随后于连得到了当地市长德·雷纳尔的赏识,并邀请于连当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在市长家工作时,由于他的与众不同,单纯善良的雷纳尔夫人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他。于连就想着通过雷纳尔夫人为跳板而进入上流社会。
但是他们的事情败露了,败露后的于连又进了贝尚松神学院。由于突出的才智,于连最终在神学院院长比拉尔神父的举荐下来到巴黎成为了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并且和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相爱。
可是雷纳尔夫人给侯爵写信,揭露出于连道德败坏。结果侯爵大怒,阻止了女儿和于连的婚事。气急败坏的于连开枪击伤雷纳尔夫人,被当场逮捕,后被判死刑。故事结束。
司汤达的《红与黑》有着非常浓厚的时代背景,于连这个人的人生完全跟着大时代的转变而转变的。也就是说,在那个宏大叙事的年代,他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大革命之后,迎来一个更强大的专制社会18世纪到19世纪,是法国历史上最为风云变幻的时代。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开始,一直到1879年共和制危机与解决。法国可以说政权一直在更迭中,平均不到7年发生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
1789年,法国大革命。
1793年,雅各宾上台。
1794年,热月党人上台。
1798年,花月政变。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上台,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
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1年,巴黎公社。
等等,梳理这条历史上线索,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大革命之后法国更迭相当频繁,而每一次更迭都将的社会、历史和个体带来影响。尤其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得不跟随这些风云变幻而改变。有的改变可能是一生的,但是面对大时代,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做不了什么,只能随波逐流。这也许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命运。
而这风云变幻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法治与人治,自由与专制的对决。之所以会反反复复,说白了就是专制和自由的选择过程。法国大革命之前,社会空前专制。从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波旁王朝在法国统治的几百年时间,使得法国走入了专制的命运之中。
所有的贵族被消灭,国王不断集中权力,最后垄断了权力。王权至上,凌驾于一切法律、制度之上,国王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
国王通过御前会议垄断了所有权力,削弱了贵族的力量。御前会议“集最高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既是最高法院,又是高级行政法庭,又是最高行政委员会,“它自己决定一切重大事务,监督下属政权。一切事务最终都由它处理,整个国家就从这里开始转动。”当然,御前会议之所以拥有这些权力,是因为它本是国王的影子,并且最终还是为了“国王一人进行决断”。
如此贵族制度名存实亡,再也没有能够制衡王权的中间力量,王权几乎实现了对国家全面而绝对的控制。王权依靠强大的压迫性,其无处不在,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进入国民的日常生活。
社会也充满了等级,被明显分为王权、官僚和平民。等级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特权。特权等级的人不仅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而且无须承担任何义务。
广大民众饱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和奴役。社会治理充满了武断、任性、粗放、野蛮和暴力,官吏对民众敲骨吸髓的压榨,最终使得人们愤怒不已,他们再也无法忍受,终于激发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但是大革命之后,法国的民众并没有迎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法治、自由和平等。反而等来了拿破仑帝国,一个更加强大的专制社会。拿破仑帝国本质上是法国专制发展到顶峰的状态,是波旁王朝的延续。
在一个长期专制的社会中,命运注定了波折。自由、法治和平等社会注定了要反复难产,自由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在革命中产生,也不是在激情中产生。革命在暴力中产生,统治最终还是暴力。革命的成功也很难兑现它用来掩盖血雨腥风所承诺的利益和幸福,而往往需要幸存的人民继续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包括基本权利、自由、幸福和生命。
所以革命带来的肯定不是自由、法治和平等,相反,一个自由、法治和平等的社会一定是缓慢演进的。因此,法国大革命后注定了法国还需要将近一个世纪的反反复复。
本文参考文献:
司汤达.《红与黑》
任玥.《托克维尔笔下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邱璐.时代的悲歌——读司汤达《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