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民族与清军交战中被遗忘,一直无国籍,等了300年终于加入中国

颜威说历史 2019-04-08 11:31:21

在珠穆朗玛峰南翼,日喀则地区距离中尼边境30公里左右有一个叫吉隆镇的小镇,镇上有一个叫达曼村的小村,这个村居住着一支叫达曼族的民族。

达曼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你们可曾知道,这个民族直到这个世纪初才正式加入中国,他们日盼夜盼,盼了300年,终于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实在是不容易。

实际上,这个民族是外来民族,他们眼睛呈蓝色、眼眶大而深,鼻梁高挺,有明显的白人特征。不过由于青藏高原长时间的日照,他们的皮肤已经黑黄。他们交流主要使用尼泊尔语和日喀则地区的藏语方言,在中国境内生活了200多年,已经繁衍六七代人,他们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早日成为中国人,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

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故事还得从清朝乾隆年间说起。

其实,我们从他们的名称也可以窥探出一些端倪。“达”在藏语中是“马”的意思,“曼”是“军”的意思,所以说,他们极有可能是骑兵的后人。没错,他们就是骑兵的后代。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清朝西藏地区和尼泊尔贸易往来十分频繁,西藏向尼泊尔输出盐巴、茶叶,尼泊尔则交易呢绒、稻米。当时尼泊尔比较强大,贸易往来都是采用的尼泊尔货币。

本来大家相安无事,可是乾隆五十二年,尼泊尔重新铸发银锭,他们认为新银子成色好要求减少交易银两,这等于变相压价。西藏人自然不满意,双方谈不拢,闹掰了,由此引发了贸易争端。

尼泊尔仗着英国人提供枪支火炮,向西藏进发。当时清政府在西藏驻扎的绿营兵不多,只有几百人,所以,战事开始的时候,不是很顺利,于是驻藏大臣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悄悄背着朝廷与对方议和,以每年给尼泊尔五万两“赞助费”为条件,花钱买平安。

一年后,驻藏大臣换人了,继任的大臣不知道这个交易,结果没收到钱的尼泊尔再次进入西藏。

新驻藏大臣立马将此事上报被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命令名将福康安调集近万人的大军进剿。

福康安是清代名将,麾下清兵都是历经金川之战的骄兵悍将,很快就收复了西藏全境,还挥师攻入尼泊尔境内。尼泊尔一看,清军强悍,于是双方议和,就这样战事结束了,但事情并没有完结。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都是山峦叠嶂,茂林丛林,交战并不是那么好打的,所以,当时有一支尼泊尔骑兵跟大部队走散了,这一支部队只有几百人,因为地形不熟,他们被困在崇山峻岭之中达一年之久,期间只能依靠野果、野畜的果腹,最后只有不到一百人生存下来。

没办法,他们只好游离在中尼边境之间,与当地的藏民、尼泊尔人通婚杂居繁衍后代。不过尼泊尔不承认他们属于尼泊尔,而当地人因为他们外貌跟尼泊尔无差异,认为他们是尼泊尔。

反正,他们就这样陷入到尴尬的境地,被遗忘,一直没有国籍。他们以打铁为生,在中国境内生活300年,直到2003年,中国赋予达曼人国籍,张开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迎接新兄弟的到来。达曼人被划归为藏族的支系,正式成为中国人。

2004年,当地政府投入100多万元资金,为全体村民建造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2005年达曼人全都搬进了新居,适龄的小孩也都上了学。他们除了操持自己打铁的老本行之外,还开始种植生姜、玉米等经济作物,收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提升。

达曼族从居无定所、无以为食,到现在根有所系、生活小康,如今早已在自己的新家园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这是什么,这就是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开放、包容、齐心合力、欣欣向荣。

朋友,欢迎关注!

0 阅读:2
颜威说历史

颜威说历史

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