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众多开国上将中,有这样一位将军,他既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员,被邓小平评价是“最会打仗的政委”,又有地方工作的经验,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他就是苏振华将军。
1954年,苏振华调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此前几年,苏振华一直在贵州参加地方工作,不仅剿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而且还帮助当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业生产,政绩突出。
突如其来的调令一度让苏振华感到忐忑。10月18日,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主席的一番讲话让苏振华放下了心理包袱,在之后投入到了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之中。
虽然新中国的海军还只是一点萌芽,但毛主席对海军的未来发展却充满了希望。1975年,病重的毛主席仍然不忘关心海军的发展。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罕见出席参加的毛主席见到时任海军政委的苏振华后,严肃而郑重地对他说道:
“管海军靠你。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我们的海军只有这样大。”
说罢,毛主席缓缓抬起左手,然后伸出小指在苏振华眼前晃了晃。
看着此时受病情折磨而面容憔悴的毛主席仍然放心不下海军,苏振华心中沉甸甸的。他将毛主席的嘱托深深刻在心中,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而努力奋斗。
苏振华的三子苏柏楠受父亲影响,从小对海军感兴趣,长大后,他进入了《人民海军》报社担任编辑。
当时,父子俩因在同一个系统工作,工作地点都在海军大院办公楼,一个在二楼,一个在六楼。虽然只有四层楼的距离,但因为父亲多次叮嘱,苏柏楠从没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即使偶然碰到也不会喊他“爸爸。”因此,当时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苏柏楠就是海军政委苏振华的儿子。
两人虽然共同话题很多,但只能在家中聊。又由于苏振华每天都早出晚归,他们交流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1979年2月休假的一天,苏振华突然来到了儿子的房间,与他聊起天来,很快,原本闲聊的话题便引到了海军建设上,父子俩聊起海军建设建设和发展来聊得不亦乐乎。
谁都没想到,第二天苏振华却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他的骤然离世让家人十分难过,苏柏楠难过地表示:
“我们父子俩聊得最投缘的一次谈话竟然成了遗言。”
苏振华在心脏停止跳动的前一刻,心中还牵挂着海军的发展和建设。他真正将自己的命运和海军发展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苏振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海军事业的发展上,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得以有了一个十分坚实的基础。
相比于他专注于海军事业的发展,在感情生活中,他却被诬陷为“喜新厌旧”。这是怎么回事呢?苏振华一生有过三段感情。
苏振华出生于湖南的一个贫苦贫民家庭,因经济原因,从小没有上过学,6岁起便开始参加劳动,帮忙做工补贴家用。
1929年,苏振华参加了游击队,并加入了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振华随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大显神威。
但苏母得知儿子参加革命后,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儿子的安全。为了让儿子留下后代,有所牵挂,托人介绍了一个叫“娇妹子”的穷姑娘给儿子当媳妇。孝顺的苏振华不忍看母亲伤心,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很快,苏振华便和“娇妹子”简单举行了婚礼。几天后,苏振华便离家参加红军队伍。“娇妹子”十分不舍,红着眼送了一路。
苏振华走后,“娇妹子”承担起了家中的大小事务,照顾婆婆,料理家务。第二年,“娇妹子”生下儿子后不幸难产去世。
1938年,苏振华在抗日军政大学结识了第二任妻子孟玮。当时,抗日战争打响,全国抗日热情高涨,许多热血知识青年赶赴红色圣地延安参加革命。孟玮便是其中之一。
来到延安后,孟玮被安排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当时,苏振华是抗日军政大学一队队长。
1939年,在罗瑞卿和郝志平夫妇的介绍下,苏振华和孟玮走到了一起,结为革命伉俪。婚后,孟玮先后生下六个子女。他们相互扶持,一起携手度过了艰苦的革命岁月。
1949年,全国解放后,苏振华主政贵州。战争终于结束,一家人过上了平静安稳的日子,然而,苏振华和孟玮之间不同的性格差异却让他们争吵不断。
1954年,苏振华调至北京工作,一家人也随父亲来到北京生活。但夫妻俩的感情并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三年后,孟玮的精神状况出现问题,脾气也变得更加暴躁。苏振华理解妻子,并处处忍让,呵护她。但孟玮始终没有任何变化,甚至提出了离婚申请。
问她原因时,孟玮则表示:
“1938年,我前往延安的途中结识了一名同志,并同他订下婚约,但无奈后来失去了联系。前不久我在北京见到了他,他一直在等着我,我很对不起他,我要离婚。”
尽管如此,苏振华还是不愿离婚,两人的争吵也一再升级。警卫员一度守在外面不敢睡觉。
1959年,因孟玮一再坚持,苏振华最终同意了离婚。
这一年国庆节当天,苏振华带着儿女们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上,因为孩子们都还很小,苏振华又抱又牵,还有孩子拉着自己的衣襟,看起来很是狼狈。
王光美见状,帮忙抱过一个孩子,对他说道:“老苏,你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又当爹又当妈的。”
事情传到毛主席耳朵里,毛主席叫来他,对他说道:“你一定要重新做再找一个,放肆找。”不久后,毛主席还交代众人帮忙一起找。
1959年秋,在海军副政委方强同志的介绍下,苏振华和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陆迪伦相识,陆迪伦当时只有25岁。她对苏振华早已有所耳闻,对他印象也很好,对组织的安排并不反对。
很快,两人便决定了结婚。然而,巨大的年龄差距却让他们的感情受到了多方反对。两人各自的家人都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军中和社会上也有了更多非议。
不过,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却明确表态支持苏振华,他真诚地对苏振华说:“老苏,我支持你。”肖劲光的支持令苏振华十分感动。
1960年,苏振华和陆迪伦不顾外界的声音,走到了一起。面对孩子们的反对,陆迪伦以实际行动融入了家庭,仔细照料着他们。
在困难时期,陆迪伦仍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着丈夫,并四处打听散落在各地的孩子们的下落。陆迪伦母亲般的关爱也让孩子们真正接纳了她。
苏振华逝世后,孩子们经常会去探望陆迪伦,晚年,她生病住院时,家中子女、孙子辈也都会来看望她。
2012年2月22日,陆迪伦逝世,所有的孩子赶回北京送她最后一程。
参考资料:中国国防报、环球时报、中外文摘2018年10期、今古传奇·双月号2020年1期、青岛新闻网、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