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参与镇压捻军的同时及之后数年,湘军还在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四省与起事反清的苗、回等少数民族武装作战。平定了西南苗乱和西北回乱后,左宗棠又指挥与湘军源出一脉的楚军以及绿营、八旗清军,进行了收复新疆的战争。这一系列战争,不仅性质有所不同,且历时长达十年,跨越数省,面对的情况也异常错综复杂。现按时间顺序、地域远近,划为三个战区,分别叙述如下:
贵州号军、苗军起义号军起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爆发的农民起义。号军亦称教军,即白莲教分支灯花教组织的起义军。,
史载,各支教军用不同颜色的包头巾,号褂与军旗颜色也各不相同,分为红号、白号、黄号,而以苗民为主的苗军则自称青号。号军主要活动于同仁、石阡、湄潭、瓮安、开阳各州县以及省城贵阳附近地区,黔东北是其重要根据地。

咸丰五年(1855),红号率先在贵州铜仁举兵起事,首领为举人徐廷杰、杨大镛等,起初势如破竹,先后攻占十余州县, 还一度攻入湘西,占据晃州、沅州(今湘西新晃、芷江)等地。1866年,红号军将领田瑞龙等被清军俘斩,起义失败,残部归附白号军。
白号是号军主力,首领是刘义顺,1858年在思南英武溪起兵反清,主要活动于乌江流域,偏刀水、觉林寺、城头盖、荆竹园(分别位于今湄潭以东、务川以南、偏刀水左四里、思南以北)是其四大基地。
1857年,黄号军在其首领何得胜率领下发动起义 ,活动于贵阳外围地区,重要巢穴是平越(今福泉)之上大坪。胡黑二部活动于觉林寺一带,与白号军联手作战。(铁马读史)潘铭杰所部以贵定为根据地,何正举所部则活动于黔西南。

以张秀眉为主的苗军则活动于镇远、黎平四府,以台拱为核心,拥众数万。
1864年,遵义富商之子张保山,改名朱明月,诡称明末帝崇祯十二世孙,被号军推为领袖,自称朱王,刘义顺被任为大丞相,在城头盖、觉林寺一带建立政权。彼时,贵州遍地干柴烈火,烽烟四起,清廷急调湘军入黔镇压。
湘军入黔1866年3月,湖南巡抚李瀚章命李元度率6000湘勇西援,新晋贵州布政使兆琛募勇5000,令练勇两千,加上原驻军湘黔边界的周洪印部镇竿军(湘军分支)万人,分三路开进贵州。 李元度吸取田兴恕急于求成、孤军冒进、兵败贵州的经验教训,命各军——,
“步步为营,头头清理......每克复一府一县,必慎择官吏,招集流亡,举行屯政,鼓励团练,搜集匪首。急善后之图,以顾官军后路”。

拟定这样的战略,自然首先注重与湖南山水相邻的贵州东部地区——
“务使贵东一律肃清,再图他剿”(铁马读史)。
血战湘黔边当时的黔东苗军、号军分为两大武装集团:号军盘踞北面,苗军扼守南面。1866年6月,李元度率湘军主力由同仁西进石阡, 直趋荆竹园 。(铁马读史)兆琛率黔勇由湘西沅州进至清溪、镇远,周洪印亦由天柱领军前来会合,分别进扎镇远府城、卫城,旋即向邛水进发,目标指向台拱。

李元度、兆琛两军虽小有进展,攻破了一些堡寨,但苗军、号军据险坚守,节节抵抗,并不时以游军乘虚偷袭湘军后防。当年11、12月,苗、号军更是分兵近8万,长途奔袭湘黔毗邻的晃州、沅州、思州、铜仁等府县。其中围攻晃州,双方激战竟达3昼夜之久。原先驻防湘黔边界的楚军戈鉴部,抵挡不住苗、号军这样大规模的猛攻,死伤惨重,濒于崩溃, 李元度、兆琛不得不分兵回援,号军趁其混乱,予以更坚决打击。这样鏖战至1867年5月间,兆琛因战损过重,已深感无能为力,遂奏称:
“周洪印一军均各分防楚黔边界,臣军惟紧护屯营,相机进剿,伺隙而动,为且战且耕之计,并紧扼思州一带,俾无窜越”。

意思是进攻乏力,防守成为黔军的主要任务。李元度的湘军环攻荆竹园日久,却久战无功。3月,李元度改变策略——
“专意攻剿河西号匪,以断荆竹园贼援”。
集中兵力专打号军新任湖南巡抚刘崑,计划重新部署,命席宝田募勇万人,并上奏参劾兆琛,旋遭革职,周洪印则降级留用,黔军、竿军也被裁汰大半。史载,刘崑、席宝田认为:
“苗匪顾恋巢穴,向不敢深入楚疆,其屡次犯边,原以牵制我入黔之师”。
也就是说,他们判断苗军恋乡恋土,不敢以主力大举东进,只能以偏师袭扰湘黔边界,以牵制入黔清军。据此,他们改变过去同时攻打苗、号二军的战略,集中力量先攻打号军。

年底,席宝田军与李元度军合攻荆竹园,击杀号军近万人,焚毁房屋两万有余。攻破荆竹园号军大本营后,席宝田率部南下攻打苗军,李元度率湘军主力渡过乌江,与前来助剿的川军唐炯部、刘鹤龄部黔军,于当年夏季合力攻破号军另一处重要根据地偏刀水及其附近各堡寨,杀戮甚惨。湘军于3月攻破觉林寺,号军领袖朱明月和重要首领胡胜海被擒斩。何得胜病死后,其妻黎氏继统其众,7月间,上大坪据点被唐炯部川军攻破,黎氏率众投降。号军主要首领刘义顺退守轿顶山,最后溃至上大坪,上大坪被川军攻克后,他在突围途中被清军生俘,旋即解往成都遭凌迟处死。而余庆、瓮安、平越等地的号军也在当年秋季,被唐炯、刘鹤龄的川黔军联手镇压。李元度军在攻克偏刀水大寨后,除留一部驻守石阡外,其余的大部分兵勇被裁汰,由李元度亲自带回湖南原籍。
坚持了14年之久的贵州号军起义至此彻底失败。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