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一群程序员放弃了正当职业,转而投身于一种令人震惊的“事业”:用黑客技术大规模诈骗美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为什么他们宁愿走上违法之路,也不愿继续在低薪的工作中挣扎?

程序员为何走上诈骗道路?
低薪,是最不体面的束缚。但当这根绳子拴住了数百万印度程序员的出路,它就成了压垮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可能很难想象,在号称“亚洲硅谷”的印度,虽然印度每年都会培养出许多程序员,但只有一小部分进入了正规单位或者公司,那么剩下的人是如何就业的我们不得而知。

一位刚毕业的程序员,月薪仅15,335卢比(折合1300元人民币),连请客吃顿火锅都得算着吃。
而这群“聪明绝顶”的人,看中了电诈的巨额利润,毕竟做成一单生意说不定要比一年的收入还要高。
就这样,印度的电诈团伙逐渐建立起来,并且往往单个团伙便人员众多,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在短短两年内,他们利用技术支持的伪装、社交工程手段以及网络钓鱼技巧,成功地从美国老年人那里骗取了超过200亿美元。
这一行为,简直可以被视为印度程序员对美国社会的一种“编程反击”。

但他们为什么要“报复”美国?其实“报复”只是表象,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现实的反噬。
在印度,尽管每年有数十万IT人才从大学走出,但真正能进入大公司拿到高薪的,凤毛麟角。
剩下的,要么成为外包劳工,日夜“倒时差”给欧美写代码;要么就被高薪诱惑,钻进了诈骗的深井。

缅北有“杀猪盘”,印度也有“技术盘”。不同的是,缅北靠剧本,印度靠代码。被辞退的程序员,有的被“猎头”招进假冒微软、苹果客服中心,有的直接在地下工作室写出自动化诈骗脚本。
他们也曾经有理想,只不过理想换算成了汇率,最后变成了“如何骗老美更多的钱”。

从硅谷梦到骗局帝国
曾几何时,印度被誉为“全球外包业的璀璨明珠”。
众多美国企业的客户服务热线背后、银行系统的日常维护中,乃至NASA的某些尖端算法开发里,都不乏印度专业人士的辛勤付出。

然而时至今日,印度在美国民众的心目中,却不幸与“诈骗风险”划上了等号。
这一转变绝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一条逻辑严密的“因果链条”。
原因一,是印度本地IT就业环境的内卷。大学扩招,培训泛滥,导致程序员供大于求,大量“代码民工”找不到出路。
原因二,是电信诈骗的利润太过诱人。相比在正规公司里熬资历、做加班狗,那些诈骗团伙提供的“工程师”岗位,不但时间自由,还能分红,甚至比正规公司更重视技术“能力”而不是文凭。

原因三,是执法成本低,管控几乎为零。
你诈骗的是外国人,受害者又跨国,印度本地警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地方政府默许这种“灰色收入”,默默“养活”了一整条地下产业链。
于是,这场“技术复仇”,变得愈演愈烈。程序员们发现:原来写一个能自动识别口音并匹配诈骗剧本的系统,比修bug、撸后台,还要赚钱。

比起在美企底薪拼命“卷”,不如来点“灰产技术”,干净利索,还不用交税。
这一切,像极了一个掉头的回旋镖:曾经的“硅谷梦想”,最终成了对资本世界的讽刺与反扑。

印度政府“迷惑态度”让人后背发凉
既然问题已经暴露得如此明显,印度政府有没有在管?答案是:管。
但是每次他们都会敷衍了事,根本不会顺藤摸瓜去盘查。

面对美国方面提出的协查请求,印度官方大多态度暧昧,甚至一度否认“组织化电诈”的存在。
但老百姓却看得真切:你走进印度某些IT聚集区,甚至能看到广告牌上打着“高薪招聘远程客服”的招聘广告,其实就是诈骗集团公开“招兵买马”。
追溯其根源,经济的不景气与青年失业的难题是核心所在。
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印度国内创造了120万个就业岗位,还推动了其经济每年增长280亿美元。

2023年,印度青年失业率超过20%,而IT行业却每年释放出25万毕业生。这中间的落差,如同埋下一颗计时炸弹。
诈骗产业,就是爆炸后的产物。
而美国人,更是这场“跨国敛财”的最大受害者。
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统计,过去三年,美国因“海外电话诈骗”造成的损失上百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有些“技术支援诈骗”甚至模仿了美国本土品牌的客服流程,堪称“以假乱真”。
这背后不只是技术的滥用,更是一个国家在低薪和高压下选择了“纵容”的姿态。

而这场“编程报复”,注定不会停下,除非——印度政府真正认清问题的根源,从源头上解决程序员的出路问题,而不是默许他们转行当黑客。
印度程序员的“报复”,说到底,是技术天赋被资本世界扭曲的结果。当月薪1300元的技术精英,发现写诈骗脚本能月入百万时,社会的价值体系早已悄悄坍塌。
而在这场看似“技术复仇”的行动中,真正受伤的,不只是美国民众,还有那些曾经梦想用代码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这个世界不缺程序员,但缺少的是给他们一个正当出路的系统。否则,“技术报复”只会一次次上演,而下一个中招的,可能不是美国,而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