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化太快,很多人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人的财富方面,起家很快,但是败家也很快。很多人败家多年以后也没意识到自己哪里出错了。实际上很多人失败的原因在于:用过时的经验来应对新阶段的问题,因此结局就是一败涂地。
比如鸡娃就是例子。
1、鸡娃的本质所谓鸡娃,本身属于学历赛道的一个副产品。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谓前无古人而且举世罕见,因此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同时,由于是1970年代后期恢复高考+高等院校比较少的情况下,导致了大学生在1980年代属于稀缺品。当然客观来说,虽然1980年代大学生很稀缺,但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发达,因此大学生毕业后多数是等分配工作的。如果分配到机关单位或者有前途的国企当然前程似锦,但是如果分配到一些不大好的单位,其实也没什么前途可言——比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的祁同伟,就被分到山区工作,如果不是因为走后门的因素,可能祁同伟的人生也就那样。
1990年代的情况和1980年代差不多,不同的是:19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不再有分配制度,不过好处在于,民营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那个年代,有的大学生确实风生水起,但是也有没混好的。比如小编认识一个70后前辈,1990年代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现在处于务农状态。
本世纪以后,大学继续扩招,因此读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不过,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很多人都拿到了发展的红利。这就给很多人带来错觉:那就是学历赛道是逆天改命的赛道,但是都忽略了:大环境带来的红利才是主要原因。
而很多80后家长也由此成为鸡娃主力军——认为只要鸡娃,就能让后代都处于富贵情况甚至跻身“上流社会”。
2、不归路其实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虽然空有一张不值钱的大学文凭,但是思维模式方面并不比农村人强多少。因为多数人并不具备现代人应有的经济思维。因此,才会对学历赛道有迷信心理——很多人起家以后一度返贫,其实就和认知水平太低关系很大。
如果想通过学历赛道来对自己的经济局面有正向反馈,往往需要考虑资源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增量经济时代,通过学历赛道可以有一个还可以的工作,并且很快拿回在学历赛道方面投放的经济成本。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目前社会上的资源分配已经处于相对稳定(或者说集中的情况)的情况,而个人发展离不开资源(包括工作资源)。
因此未来,资源+学历,才有前途,而有学历没资源,基本上文凭等于卫生纸。因此,对于没有什么资源的家庭来说,鸡娃的本钱基本上是无法收回的,因此说鸡娃是不归路。
似水人生1460774
要想孩子以后有竞争力,必须鸡娃,好好读书以后还能有机会,不读书连机会都不会给你[笑着哭]
人文之光 回复 02-10 13:30
你把读书换成买彩票也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