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重点复习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和叙述方式、叙述技巧五个方面。
一.叙述顺序
类 别
释 义
作 用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内容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②避免平铺直叙,使小说曲折有致、摇曳生姿,能增加阅读趣味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①条理清楚,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拓展作品容量
二.叙述节奏
事情的进展有快慢,故事的叙述也有快慢。故事时间长、叙述时间短,则叙述节奏快;反之,则叙述节奏慢。
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叙事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它们能让小说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叙述节奏。加速之处,往往是次要情节或无关紧要之处;减速之处,往往是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多用描写手法。小说的魅力与生动性,恰恰体现在叙事速度的不停变化和恰到好处的叙述节奏上。
叙述节奏有以下五种形式:
形 式
释 义
省略
指与故事时间相比较,叙述时间为零,即在叙述中省略实际存在的事件,以此来快速推进情节或者留下空白以增加想象空间。如《孔乙己》中只叙述了孔乙己几次到店里喝酒的情形,其他的事情则省略不叙
概要
又叫“概述”,即叙述时间小于故事时间,简短精练地叙述故事。小说中对故事背景、人物的基本信息的交代常采用这种叙述形式,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身世以及她初到鲁镇时做工勤快的叙述
场景
又叫“等述”,即叙述时间约等于故事时间,是对故事实况的叙述。如《祝福》中“我”与祥林嫂关于“魂灵”的对话场景
延缓
又叫“扩述”,即叙述时间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将对人物、事件、环境、背景的描写极力延长。如《孔乙己》中讲述孔乙己坐着蒲包,用手走到店里并走出去的片段
停顿
又叫“静述”,即叙述时间无限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使故事情节处于静止状态,文本中出现对其他事物的叙述或者评论。如《故乡》中对宗族祭祀的介绍
三.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
对于以“讲述”为主的小说,叙述者直接在作品中现身,主观地将故事讲述出来,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和判断,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物,怎样评价事件,叙述腔调较为明显,小说中夹杂着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与判断。
对于以“显示”为主的小说,叙述者隐藏在故事背后,不在作品中露面,只是将故事客观地呈现出来,叙述者不流露任何情感态度,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评判,叙述腔调不太明显。为凸显“显示”的效果,小说运用较多的是对话和心理再现方式,通常出现在对话体和意识流小说中。
四.叙述方式
叙述方式
释 义
作 用
对话式
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交代环境和刻画人物性格。对话的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心理感受的自白,也可以是对别人的生活见闻的转述;可以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或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①以对话为主体,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使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③语言简洁凝练,便于在叙述中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④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叙述方式
释 义
作 用
时空交织
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交织
运用插叙,将过去的内容和当下的现实内容交织在一起。两个时空一主一辅,形成对接或穿插
①营造历史氛围,增加文章的厚重感,使文章更加沉凝有力;②历史内容与现实叙述相呼应,结构灵活,层次分明,使文章情节完整、内容丰富;③从历史与现实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④在变换的时光中表达不变的主旨,多层次地表现中心思想;⑤补足背景,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的情节内容
梦境(想象、
幻觉)与现
实交织
“梦境(想象、幻觉)”为虚,“现实”为实,两者形成对接或穿插
①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变化,生动活泼;②主题思想含蓄,意蕴深长;③虚实相生,增加趣味,使文章内涵丰富,外延无边;④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
场景集中与转换
场景集中就是指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场景发生;场景转换就是空间场面的转换
场景集中可使故事结构紧凑;场景是小说环境的一种,其他方面的作用可紧扣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叙述与写景结合
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放慢叙述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突出主题
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谈话等
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与主旨有关的新闻报道、地方志、谈话等内容
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叙述技巧
1.制造情节波澜的技巧
名 称
释 义
作 用
抑扬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悬念
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主题
误会
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误会法的主要形式包括:正反误会、一般误会、互相误会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凸显人物形象,服务于文章主题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使情节安排严密的技巧
名 称
释 义
作 用
线索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寻找线索时,可以借助小说标题、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间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与呼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是指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3.使结构紧凑的技巧
(1)预设前后照应的伏笔
伏笔不仅可使情节严密,同样是使小说结构紧凑的技巧。伏笔与照应的配套使用,可以使文学作品首尾一体,结构紧凑。
(2)安排明暗交织的线索
小说作者有时会安排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来巧妙构思。故事的发展以一条线索为明线,另一条包容在其中的为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得见的、贯穿文章始终的、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是需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可能是人物的情感或心理变化,也可能是在某个时代下社会思想意识的变更等。双线结构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而明暗线索的交织,可以使小说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从而更好地突出主人公的形象与小说主题。
(3)设置相对集中的场景
高考选取的小说往往以短篇为主,这些小说的作者在构思时常常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力求时间、场所、人物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节奏变化紧凑,结构简练精巧,能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4)选择合适的叙述技巧
短篇小说一般都通过叙述技巧来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故事性、文学性与趣味性。从叙述顺序来说,穿插运用倒叙、插叙、补叙可使结构更加紧凑;从叙事人称来说,灵活运用不同人称交互的方式可使结构更加紧凑;从叙述的形式来说,恰当选择对话、书信、后记、独白、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可减少冗长的叙述和说明,使结构更加紧凑。
(5)勾连反复出现的景物、事物
“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小说作者在构思时常常因情设景,通过反复描写某一景物或物象,通过其变化来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从而使得小说结构紧凑。
附: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长跪大别山(节选)
曾 剑
1927年初冬,七里坪郊外,一股匪军三百余人,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领头的喊,他是头,抓活的,抓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来的蛤蟆精。
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一扇门突然打开,一个娇小的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抓住他。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来。七里坪地处大别山南麓,这里群山环绕,匪患众多,不少人家有藏身的夹墙。
很快,门外的脚步声洪水般逼近,继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夹墙的门被打开,奶奶将年轻人拉出夹墙。奶奶对年轻人说,快,从后门走。
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不仅仅是我奶奶家那堵夹墙。真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向黑溪山飞奔,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追上了他,他们发现抓错了人,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他。
干爹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匪军追杀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努力地控制情绪,想让自己平缓下来。但他没能够,他懊恼地说,我当时躲在夹墙里,并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
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才跑到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的。
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为黄麻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他和他的部队,被国民党民团和红枪会匪徒数千人围堵追杀。他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直至来到七里坪,被奶奶救下。
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七里坪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干爹把我二伯的尸首运回来,埋在了我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了生计,从七里坪倒水河放排,直下汉口。大伯回来后,听说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匪军拼命,是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兄弟,现在给他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
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
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山后他坟里的几件衣物,还有红安烈士陵园烈士墙上,他的名字。
那场战争,惨烈啊,干爹说,黄麻起义胜利后,为了壮大队伍,干爹远赴麻城、光山、金寨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出发前夜,他回到七里坪镇,辞别奶奶。那天,他见到了我爹,我爹那年才十六岁。我爹说要跟着干爹去战斗,干爹不让。干爹对我说,我怎么忍心呢?他是你奶奶唯一的亲人。
又是奶奶站出来说话。奶奶说,大侄子,让他去吧,大娘有脚有手,还养活不了自个儿?等革命胜利了,你跟你兄弟一起回来,大娘给你熏野猪肉吃。
干爹跪在奶奶面前,喊了奶奶一声娘,起身,抹着眼泪快步离去。
我爹跟在干爹身后。
我爹还是个孩子,干爹怕他出意外,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当干爹的警卫员。说是警卫员,其实是干爹在保护他,但到底还是出事了。干爹的部队遭遇敌人袭击,埋伏在路旁的敌人,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来,枪口对准干爹,情急之中,我爹飞身挡在干爹身前。
我爹就这样牺牲在长征路上。干爹别无选择,只能就近掩埋我爹。干爹摘下了我爹脖子上的那只长命锁,他原本打算把它交给奶奶;见到奶奶,他又不忍心提及我爹的死,就把它留在自己的行军箱里。
就是这只,这是你家的传家宝。干爹抚摸着我胸前的长命锁,深情而悲伤。他的眼泪再次涌出,他说,平儿,我没能保护好你爹,他那么年轻。他就死在我的怀里,他在我怀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孩子,你的爹,他是睁着眼死去的。他那么年轻,他不想死啊,可是为了我,他死了。
干爹用他苍老的手背抹了一把泪,这次,他没掩饰他的哭泣。
解放后,干爹去寻找我爹的坟,希望请回他的骨殖,但没找到。在他记忆中的那片土地上,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仔细审视,似乎又不是。
我爹那么年轻,就死了。那么我呢?我问干爹。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用“蛤蟆精”“从灌木丛中蹿出来”等词句描写匪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敌人的丑陋阴险,表达了叙述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B.文中叙述者用“那年”“那段时间”等提示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因此小说叙写的故事虽然较多,但叙事清晰而有层次。
C.小说中关于黄麻起义、红军长征的叙述,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反映了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
D.虽然本文与《祝福》都用第一人称叙事,但叙述者年龄有差别,本文中的“我”是孩子,而《祝福》中的“我”是成人。
[解析] “本文中的‘我’是孩子”于文无据。
5.下列对最后三段在小说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苍老的手背”与前文1927年的“年轻人”的叙述相照应,点明了干爹讲述的,是一个多年前发生的故事。
B.写“干爹”不加掩饰地哭泣,表现了“干爹”讲述时的情绪变化,突出了“干爹”重情重义的形象特征。
C.“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一句辞微旨远,暗含着对“我爹”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的赞美。
D.“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一句照应前文关于“我爹”牺牲时还“是个孩子”的叙述,暗示了故事的曲折性。
[解析] “暗含着对‘我爹’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的赞美”过度解读。“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是说“干爹”寻找“我爹”的坟,却因为周围环境相似而找不到。
6.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特点:小说采用的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的有限视角,与“干爹”讲故事时的第三人称无限视角交错的方式。(2)好处:“干爹”讲述故事是讲历史,“我”的转述重在“现在”,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叙事的曲折性,又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7.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既能写出“奶奶”一家人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又体现出“干爹”对“奶奶”一家的愧疚和崇敬之情,使小说的主题意蕴更加丰富、深刻。②回忆与现实交织,调整了叙事节奏,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③可以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④历史和现实灵活切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8.本文有着与鲁迅小说《祝福》类似的叙事结构,大故事里套小故事,请进行简要说明,并说明它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何好处。(6分)
[答案] (1)大故事是“干爹”为“我”讲述革命故事,通过“我”来叙述;小故事是三兄弟为革命牺牲的故事,是由“干爹”讲述的。(2)好处:丰富小说题旨——既能表现革命者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和军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团结伟力,又能融入感恩报答、铭记历史、传继家风等主题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