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中的五类意象

老谢语文 2024-11-29 18:42:56

一、植物类(14个)

植物

诗词中表达的意象

惜别、留恋、祝愿。

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梧桐

凄凉,悲伤。

以草木的萌芽、生长、茂盛来表现生命力、生机美好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发盛衰兴亡之叹

漂泊无定

绿叶

生命,希望;

黄叶

凋零,荒凉

春暖花开

象征生机,希望、美好

花谢花落

象征凋零、失意、挫折、惜春以及对时光或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怀。

梅花

高洁的人格

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古代折柳送别,古诗中也常用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原因有以下几种:

1、柳枝柔弱而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2、“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3、柳树易活,寄托了送行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期望他到了异地后,能够随遇而安,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松柏:孤直,顽强,高洁

《论语· 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刘桢《赠从弟(其二)》:“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3、梧桐:凄凉,悲伤。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抒发凄凉、悲伤的情感,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代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4、草:生命力、生机,希望,美好;荒凉,偏僻高恨,漂泊无依

以草木的萌芽、生长、茂盛来表现生命力、生机美好

曹操《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欧阳修(采桑子》:“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发盛衰兴亡之叹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张养浩《山坡羊· 丽山怀古》:“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古代诗歌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5、蓬:漂泊无定

“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枯后往往在近根处被风折断,随风四处飘转。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般漂泊无依。所以,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感叹自己或友人身世飘零的时候,便用征蓬来寄托思乡思友的心曲。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6、绿叶:生命,希望;

绿叶可以代表生命力、希望、活力。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7、黄叶:凋零,荒凉

黄叶、落叶象征凋零、衰败,渲染萧瑟的氛围。

温庭筠《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许浑《咸阳城东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8、春暖花开:象征生机,希望、美好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秦观《行香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9、花谢花落:象征凋零、失意、挫折、惜春以及对时光或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怀。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0、梅花:高洁的人格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的百花,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香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媲美,也不能与身价高昂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一种写照。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如《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显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13、竹子。象征人高洁的品格,不畏风霜、孤高刚劲的君子风范。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14、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表达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的《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二、动物类 (8个)

动物

诗词中表达的意象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

书信,音信。

燕子

美好春光;时光易逝,世事变迁

青鸟

信使

寒蝉

(秋蝉)悲凉凄切

杜鹃

(子规)悲苦,哀怨,凄凉,思乡望归

乌鸦

衰败,荒凉

飞鸟

宁静,和谐

1、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音信。

雁是候鸟,秋去春归。看到大雁,漂泊在外无法回家的游子往往会产生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在诗词中,雁成了思乡怀亲的情感寄托。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以鸿雁指代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据《汉书· 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燕子:美好春光;时光易逝,世事变迁

3、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古人往往用其来表达惜春伤秋之感,或用

其来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感伤时事。

表现春光的美好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秦观《行香子》:“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表现春光易逝,表达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青鸟:信使

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选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她身旁。所以,青鸟在诗歌中象征信使。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股勤为探看。”

4、寒蝉(秋蝉):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许浑《咸阳城东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示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王沂孙《齐天乐·蝉》

5、杜鹃(子规):悲苦,哀怨,凄凉,思乡望归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国的君主,名叫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哭,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乌鸦:衰败,荒凉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7、飞鸟:宁静,和谐

陶渊明《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的《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其他

诗词中表达的意象

夕阳

(包括:落日、日暮)失落,消沉;

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

月亮

思乡思亲,离愁别绪;闲适,静谧

笛声

(包括:羌笛、羌管、芦管)游子、征人思乡怀人

冰雪

困难,环境艰苦恶劣

欢悦,得意

失意,愁苦

漂泊

自由闲适

理想志向

三、其他事物类(7个)

1、夕阳(落日、日暮):失落,消沉;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

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失落,消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纳兰性德《浣溪沙》:“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关城。”

2、月亮:思乡思亲,离愁别绪;闲适,静谧

在交通工具、通信手段落后的古代,亲人故友的分离往往意味着生离死别,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在情感上苦不堪言。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便成了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媒介,相隔两地的挚友亲朋共对一轮明月表明心迹,托月亮将美好的祝愿送给另一方,表达思乡怀人等情思。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入水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温庭筠《商山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渲染闲适、静谧的意境

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笛声(羌笛、羌管、芦管):游子、征人思乡怀人

在万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笛声,更容易唤起游子、征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冰雪:困难,环境艰苦恶劣。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名句:“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

刘桢《赠从弟(其二)》“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李白《行路难(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离别祝福

在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及创作过程中,酒是不可缺少的物品,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少年到穷途末路的白头老翁,从礼法森严的庙堂深宅到简陋破旧的酒肆野舍,从

久别重逢的欣喜到生死茫茫的送别,从觥筹交错的宴请到清冷孤寂的独酌,一杯浅浅的酒,承载了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把问姮(héng)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舟:漂泊、自由闲适、理想志向

舟承载了五味人生,尽显众生百态,舟中的所见几乎就是世上风风雨雨的一个缩影。舟是人生不称意的仕子遨游江湖,远离喧器红尘的最终寄托;同时,舟也给

诗人带来成功到达彼岸的希望。逆水行舟的劳累与艰辛,顺流而下的轻松与自由,徜水面时的宁静与安然,都给人一种启示和愉悦。因此,舟也沉淀为一种美学意

象。譬如客帆远水、秋月钓船、野渡舟横等,这些以舟为中心的审美意象,历来都是古典诗歌艺术中的典型象征。在千百年的反复歌吟中,舟也成了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诗学语词。

漂泊

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李白《渡荆门送别(其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闲适自由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表达理想与志向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7、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四、战争类意象(5个)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主要意象有: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的治军有方。后代则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如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五、闲适类意象(3个)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主要意象有: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的《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0 阅读:3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