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上花开的意境,是对每个细节的呵护

森风聊文化 2023-12-08 01:17:00

大家好,我是沐言。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在《礼记》《诗经》《离骚》等文学著作中都有古人钟爱菊花的描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向南山”让菊更多了“隐逸者”的象征之意。

既然如此受追捧,那在古代艺术品中,自然也不乏菊花纹饰。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件湖田窑剔刻缠枝花卉纹钵,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视觉妙感?不妨一起去看看。

宋 湖田窑剔刻缠枝花卉纹钵(局部)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景德镇湖田窑的发展得益于北方的战乱,北宋末期,北方窑场大量优秀匠师南迁,为湖田窑的异军突起储备了产业人口,南北工艺的结合,也为这里青白瓷的生产和装饰工艺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件青白釉器物属钵式造型,釉色莹润透亮,胎质洁白细腻,轻薄的胎体让整器更显轻盈飘逸。而这样的钵式器型在湖田窑中本就少见,精雕细琢之作更为稀有。

经过两宋时期的不断探索,加之时代背景使然,宋瓷一改汉唐豪放外向的气魄,用温文尔雅、淡泊宁静的境界追求取而代之,而湖田窑青白瓷无论从釉色还是造型上都与这种境界追求相匹配。不仅如此,南宋湖田窑的青白瓷更加精巧、晶莹剔透,它是宋代晚期审美标准的重塑。

宋 湖田窑剔刻缠枝花卉纹钵(局部)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古代器物都是依靠线条来表达它的气韵,从线条的流动和跳跃中,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意象之美,它不仅能表现出沉静肃穆之姿,亦能展现灵动活泼之态。

这件湖田窑花卉纹钵,线条中自带一落而成的顺畅之感,勾勒出自然的灵气、让器物更增生命韵律,细腻雅然,圣洁隽永。

宋 湖田窑剔刻缠枝花卉纹钵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钵外壁光素无纹,内壁采用剔刻手法勾勒缠枝菊纹。说起缠枝纹,实则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又名“万寿藤”。纹饰布局委婉优美,富有动感。缠枝纹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隋唐之后在各种漆器、金属器和瓷器中都可以见到其身影。

因缠枝的花朵不同而有各种名称,以菊花为花头的叫“缠枝菊”,菊花与牡丹、莲等多种花为花头的叫“缠枝四季花”。因结构连绵不断,又具“生生不息”之意。

宋 湖田窑剔刻缠枝花卉纹钵 北京邢定文物商藏

宋代受装饰性绘画的影响,缠枝菊花纹有较大发展,它吸收了工笔花鸟画的绘画风格,花叶表现倾向写实,风格娴静淡然,注重诗情画意具有文学性 ,那一时期的菊纹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宋代的更增加纤巧灵动,流畅飘逸的韵律线与写实,单位花纹形成线与点、动与静的对比,既动感强烈,又寓意美好。

剔刻工艺让这件缠枝花卉纹钵内盛放的菊花更具立体感,叶片饱满的大朵菊花为主纹,缠枝为辅纹,构图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使主体菊花头得到了很好的烘托。纹饰线条翩然灵动,让菊纹充满勃勃生机。宋代的缠枝菊形体上不同于唐代纹样的富丽奔放,但较唐代卷草纹更富装饰性,体现出精致内敛的结构样式和装饰效果。

宋 湖田窑剔刻缠枝花卉纹钵(局部)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匠师似乎也深谙“留白”之道,纹饰并非将钵内壁覆盖,而是在内底留白,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与美学的思考。

宋 湖田窑剔刻缠枝花卉纹钵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底足未施釉,露胎处的胎体质地细密,修胎平滑,刀法利落不拖沓,尽善尽美是匠师对它的怜爱之情。

宋 湖田窑剔刻缠枝花卉纹钵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精细表现在每个细节中,这件缠枝花卉纹钵即是湖田窑青白瓷中精细打磨之作,无论是造型的稀有,纹饰的灵动,还是修足的细致,都让匠师精心呵护,也被岁月温柔以待,才使得后世的我们见到了器上花开的美好。

0 阅读:4

森风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