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的菜地里,小孩在追狗。(南方周末记者李桂 / 图)
全文共1795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在我的老家,如果你结婚两三年之后还没有生小孩,那肯定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希望有一天,想生的和不生的,不用互相说服,只要理解就行。如果理解太难,接受也可以。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文|南方周末记者 李桂责任编辑|钱昊平“你3年没回来了哦?还不生宝宝?L的媳妇儿刚刚坐月子,生了个儿子。”
纵然已有心理预期,迎面而来的问题依然问懵了我。这是2023年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七的下午,我和对象小王刚刚回到老家,就受到了来自邻居家张奶奶的“灵魂拷问”。L是张奶奶的外孙,和我一般大,我们在同一所小学、同一所高中读书。2021年5月,L结婚了。2023年1月,L在朋友圈分享了新生儿的照片。至此,老家从小一起长大的7个孩子,除了我和另一位还单身的男生,其他人都有了小孩。我的老家在四川山区,房子挨在一起的,一般都既是邻居,也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一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传统是,出门在外的人回去后,要先去各家转一转,打个招呼;临出门,再去各家简单道个别。这天,在我和小王放下行李,正准备出门“遵循传统”时,妈妈把我们叫住了。或许是对张奶奶关心的问题早有预料,也或许是对我的“坏脾气”心有余悸,临出门前,妈妈一连说了好几个“乖女儿”“好宝宝”“你听话,给我个面子”,让我不论在邻居家听到什么,都不要当场发脾气,也不要“回嘴”,笑笑混过去就行了。有了妈妈提前打的“预防针”,我大概能猜到对方会说些什么,无非就是结婚、生子、工作等等。鉴于大部分年轻人的工作已经超越了老人家们能想到的范畴,剩下的两个问题自然成了重点。我看过一个综艺节目,一名女孩子和主持人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只要你没结婚,你永远面对催婚;你要没生孩子,永远面对生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过去3年间,地方防疫政策的差异,阻挡了我需要面对的“催促”——农村地区和城市有不同的防疫标准,我每年虽然都会回家几次,但从未回过乡下。我向来不爱和父母之外的人谈这些问题,在我看来,这都是我的私事,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置喙;和父母的谈论,也仅仅是出于必要的尊重。而在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家保持着一种默契的“界限感”,几乎不会聊这些话题;即便是关系较为亲近的朋友偶尔说几句,也大都秉持着“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态度。年轻人追求的“界限感”,在老人眼里,成了拉近关系的利器:我是你的长辈,我把你当自己人,所以我可以随意地问出任何我想问的问题,我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合不合适,我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会冒犯你。当然,很多时候,他们确实也不会觉得这些问题不合适。这是一条无法弥合的鸿沟,我也没有心思去费力解释。因为妈妈提前打了招呼,听到张奶奶的问题后,我笑着回了句:“我还小,不着急”,加上旁边人打岔,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在我的老家,如果你结婚两三年之后还没有生小孩,那肯定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辗转听过关于另一个姐姐的不知道被传了多少个版本的故事:因为婚后两年还没生小孩,老公要和她离婚,她为了保住婚姻,3年内生了两个孩子。这是乡间的新闻,但事实上,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在老人们不关注的新闻里,生育率降低甚至已经不能算是新闻了。就在我回家的前一天,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区间。这也是1962年以来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时间远早于此前有关机构预期的十四五末期或2028年前后。出于好奇,我又问了一位在镇上工作的亲戚,近3年全镇的人口数据和新生儿数据。对方告诉我,全镇户籍人口约1.8万人,育龄妇女人数不太清楚,但整体应该没什么大变化,新生儿的数量却逐年降低。2020年至2022年的全镇新生儿数量分别为63人、46人、33人。乡镇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传达出了同样的信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在我看来,答案是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有选择的权利。我希望有一天,想生的和不生的,不用互相说服,只要理解就行。如果理解太难,接受也可以。毕竟妇女权益保障法亦规定,“妇女依法享有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子女的自由。”至于催生的,只能礼貌地祝她新年快乐、儿孙满堂了。健言往期精选链接
史上最难集采落地:种牙大降价,走了第一步
当一个癌症病人遭遇新冠:高烧可以杀死癌细胞吗丨记者过年
N95口罩商度过疯狂半月后:“2月份已经没有订单了”
医保谈判再现“灵魂砍价”:平均降价60.1%,多款药谈出平民价
争议新冠“神药”Paxlo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