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丢一门炮,重金悬赏未果,送信王必成:愿用百挺机枪换

张郃历史文化 2024-10-20 03:24:10

日军丢一门炮,重金悬赏未果,送信王必成:愿用百挺机枪换

1944年春,安徽广德一带战火纷飞。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携带一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在当地肆意"扫荡"。谁曾想,这门威力巨大的火炮竟成了他们的催命符。新四军第16旅在旅长王必成的指挥下,巧妙设伏,一举缴获了这门"大炮"。从此,日军陷入了疯狂的寻炮之旅。他们贴标语、撒钱财、威胁百姓,甚至不惜用百挺机枪来换取这门火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日军如此执着于一门火炮?这门"九二式"步兵炮又有何特别之处?新四军又是如何运用这件战利品的呢?

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

在华中战场上,日军的"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一直是其引以为豪的武器之一。这种火炮由日本陆军于1932年(昭和七年)正式列装,因而得名"九二式"。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给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在攻坚战和防御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九二式"步兵炮的性能十分出色。它重约472公斤,由四匹马或一辆小型卡车牵引,机动性较强,能够跟随步兵部队快速行军。这门火炮的有效射程达3000米,最大射程可达6800米,能够发射高爆弹、榴弹和烟雾弹等多种弹药。其中,高爆弹的杀伤半径约25米,对敌军阵地和轻型防御工事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经常使用"九二式"步兵炮来攻击中国军队的阵地和村寨。由于其体积相对较小,日军可以将其部署在狭窄的山路或村庄中,为进攻部队提供火力掩护。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就曾使用这种火炮轰击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随着战争的推进,日军在华中地区的"九二式"步兵炮数量逐渐减少。一方面是由于战争消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日本本土的生产能力受到限制,难以及时补充损失。到了1944年,每个日军中队能够配备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已经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浦旅团小林中队的这门"九二式"步兵炮显得格外珍贵。它不仅是该部队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更是日军在当地维持优势的重要保障。小林中队经常利用这门火炮来压制中国军队的反抗,或是轰击村庄以恐吓当地百姓。

然而,日军并不知道,他们过分依赖这门火炮的做法,也为自己埋下了隐患。新四军第16旅的指挥员们经过长期观察,早已注意到日军的这一弱点。他们意识到,如果能够缴获这门火炮,不仅可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还能大大提升自身的火力。

1944年3月29日,南浦旅团小林中队再次携带这门"九二式"步兵炮出击,目标是安徽广德县的杭村一带。他们的行动立即引起了新四军第16旅的注意。旅长王必成当即下令,要求部队密切关注敌军动向,寻找缴获这门火炮的机会。

就在日军肆无忌惮地在杭村附近烧杀抢掠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四军已经在周围的山头和村庄中埋伏就绪。这场围绕"九二式"步兵炮的较量,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新四军来说,缴获这门火炮不仅能够增强自身实力,更能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而对日军而言,这门火炮不仅是重要的作战装备,更是他们在当地维持统治的象征。双方都清楚这场较量的重要性,因此都打算全力以赴。

新四军第16旅的巧妙设伏

1944年3月29日,安徽广德县杭村附近的山野中,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正在悄然展开。新四军第16旅旅长王必成接到情报,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正携带一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向杭村一带进发。王必成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立即召集旅部参谋人员制定作战计划。

王必成的部署十分巧妙。他命令第48团团长刘别生率领主力部队在杭村周围设伏。具体安排是,让1营占据杭村东南的牛头山,3营则开赴杭村西南的祠谷山,形成对日军的包围之势。这样的部署不仅能够切断日军的退路,还能在关键时刻形成夹击之势。

为了确保作战的成功,王必成还特意调来了第48团的"小炮排"。这个排配备的是口径较小的掷弹筒,虽然火力不及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但机动性强,可以在山地中灵活运用。王必成的想法是,利用掷弹筒的火力牵制日军,为步兵的冲锋创造条件。

当日上午9时,日军果然如情报所示,携带"九二式"步兵炮进入杭村地区。他们显得十分嚣张,沿途烧杀抢掠,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就在日军肆意妄为之时,新四军的3营率先与敌人交火,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王必成亲自赶到了牛头山,与第48团副团长饶惠潭会合。他们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场局势,很快就发现了日军队伍中那门显眼的"九二式"步兵炮。王必成当机立断,命令"小炮排"排长戴文辉用掷弹筒对准日军的炮位进行轰击。

戴文辉领命后,立即组织排内的掷弹筒手进行瞄准。由于没有专业的瞄准具,他们完全依靠目测来判断射击诸元。在王必成的命令下,三发炮弹呼啸着飞向日军阵地。这突如其来的攻击让日军炮兵队伍陷入混乱,负责牵引火炮的骡马也在爆炸中受伤倒地。

见时机已到,王必成立即下令发起总攻。新四军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向日军发起冲锋,将其逼退至杭村西南的一处小山包。日军虽然试图在此固守,但他们的行动却被一道山沟所阻。尤其是那门"九二式"步兵炮,由于骡马受伤,被困在公路边的一座小坟包附近,动弹不得。

在这关键时刻,3营23岁的教导员郑大方挺身而出。他高喊着"同志们上,缴'大炮'!"带头冲向日军炮位。郑大方的英勇行为激励了全体战士,他们不顾枪林弹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日军炮兵全部被击毙,那门令日军引以为傲的"九二式"步兵炮终于落入新四军之手。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缴获了重要的军事装备,更大大提振了新四军的士气。王必成在战后的总结中指出,这次成功的关键在于情报的准确性和部队的协同作战。他特别表扬了"小炮排"的准确射击,认为这为步兵的冲锋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战斗的胜利只是开始。如何妥善保管这门来之不易的火炮,如何学会使用它,这些问题都摆在了新四军面前。王必成深知,日军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这门失而复得的火炮。因此,他立即下令将火炮转移至70里外的骆驼卡,并派出第48团9连的战士护送。

这场围绕"九二式"步兵炮的较量,不仅展现了新四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日后的战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是日军疯狂的寻炮行动,以及如何应对这一新局面的挑战。

日军疯狂寻炮的举动

失去了"九二式"步兵炮的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并未就此罢休。相反,他们陷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寻炮行动。这场行动不仅反映了日军对这门火炮的重视程度,更暴露了他们在面对失败时的种种丑态。

首先,日军采取了贴标语、撒钱财的诱惑手段。1944年4月初,广德县城和周边乡村的墙壁上突然出现了大量日文和中文对照的标语。这些标语声称,只要有人能提供火炮下落的线索,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奖金从最初的100大洋逐渐增加到500大洋,甚至达到了1000大洋的天价。

为了增加诱惑力,日军还在标语中特别强调,提供线索的人可以获得匿名保护,确保安全。他们甚至在一些人口密集的村庄入口处设立了"悬赏箱",鼓励村民匿名投递线索。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农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然而,日军的这种做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相反,它激起了当地群众的反感和警惕。许多村民意识到,这门火炮对抗日军队来说一定非常重要,因此更加坚定了保护新四军的决心。有些村民甚至主动向新四军报告了日军的这些行为,为新四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见利诱之计无效,日军开始采取威胁百姓的恐吓tactics。他们派出小分队在各村庄之间游荡,随机抓捕村民进行审讯。被抓的村民往往会遭受严刑拷打,有些甚至被杀害示众。日军还威胁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找不到火炮,就要对整个村庄进行"军事清剿"。

这种恐吓手段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苦难。然而,它不仅没有达到日军预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反抗情绪。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在目睹日军的暴行后,纷纷选择了支持新四军。他们或是主动为新四军传递情报,或是参与到地下交通线的建设中来,为火炮的转移和隐藏提供了有力支持。

日军的寻炮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却始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在这期间,新四军第16旅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一方面积极转移火炮,另一方面也在暗中观察日军的动向,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准备。

就在日军即将放弃希望之际,南浦旅团的高层突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们决定派出一名军官,直接与新四军第16旅旅长王必成接触,提出以百挺机枪换取火炮的请求。

这名日军军官是个叫藤田的中尉,他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中文,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5月初的一天,藤田在几名士兵的护送下,手持白旗来到了新四军的驻地附近。他向哨兵表明了身份和来意,要求见王必成旅长。

王必成接到报告后,立即召集旅部参谋进行讨论。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见一见这个不速之客。在会见中,藤田中尉态度诚恳地表示,南浦旅团愿意用100挺崭新的机枪换回那门"九二式"步兵炮。他强调,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交易,更是一个表达善意的机会,可以为双方今后的较量奠定新的基础。

面对日军的这一意外提议,王必成并没有立即表态。他明白,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一门火炮和100挺机枪,更牵涉到更广泛的战略考量。如何回应日军的这一请求,如何在保护战利品和获取更多武器之间做出权衡,这些都是摆在新四军面前的难题。

随着藤田中尉的到来,这场围绕"九二式"步兵炮的较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四军第16旅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而这个决定将会对今后的战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四军的巧妙应对

面对日军藤田中尉提出的以百挺机枪换取"九二式"步兵炮的请求,新四军第16旅旅长王必成陷入了深思。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一场简单的军事交易,更涉及到更广泛的战略考量。经过与旅部参谋们的反复讨论,王必成最终制定了一个巧妙的应对计划。

首先,王必成决定不直接拒绝日军的请求,而是采取拖延战术。他告诉藤田中尉,这个决定需要上报上级部门,无法立即给出答复。这一做法既没有彻底断绝日军的希望,又为新四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王必成下令加强对"九二式"步兵炮的研究和学习。他从第48团选派了一批技术骨干,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学习小组。这个小组日夜不停地研究火炮的构造、性能和操作方法。他们甚至找来了当地的一些老工匠,希望能够复制一些关键零件。

在学习过程中,新四军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资料,很多问题只能靠反复试验来解决。有一次,在进行发射试验时,由于操作不当,炮弹在炮膛内提前爆炸,造成了一名战士受伤。但这些挫折并没有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相反,更激发了他们攻克难关的决心。

为了进一步迷惑日军,王必成还策划了一系列的佯动。他命令部队在多个地点挖掘类似炮位的工事,并在其中安置木头仿制的"炮管"。同时,他还派出小分队在日军眼皮底下故意露出一些破绽,引诱日军追踪。这些行动不仅分散了日军的注意力,还消耗了他们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拖延日军的同时,王必成也没有忽视对当地群众的工作。他派出政治工作人员深入村庄,向群众解释保护这门火炮的重要性。他们还组织群众成立了"护炮小组",负责监视日军的动向,并及时向新四军报告。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火炮的安全,还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耐心开始逐渐耗尽。藤田中尉多次来访,每次都带来了更高的筹码。他甚至表示,除了机枪,南浦旅团还愿意提供一批急需的医疗物资。但王必成依然坚持需要等待上级指示的立场,将日军的请求一拖再拖。

就在日军即将失去耐心之际,王必成突然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他告诉藤田中尉,新四军愿意归还火炮,但有一个条件:日军必须当着新四军的面将100挺机枪销毁。这个提议看似荒谬,实际上却是王必成深思熟虑的结果。

王必成的这个提议让日军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接受,就意味着白白损失了大量宝贵的武器;如果拒绝,又显得太过小气,有损日军的颜面。更重要的是,这个提议暴露了日军此前声称用于"交换"的机枪其实并不存在,他们的诚意受到了质疑。

面对这个困境,藤田中尉只能以需要请示上级为由,暂时告辞。但他在离开时的表情已经暴露了内心的挫败感。王必成的这一招不仅化解了日军的威胁,还在无形中打击了日军的士气。

此后,日军果然再也没有提出交换的请求。他们似乎意识到,在这场较量中,他们已经输给了新四军的智慧和决心。而对于新四军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他们成功地保护了来之不易的战利品,同时也赢得了当地群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随着日军寻炮行动的失败,这场围绕"九二式"步兵炮的较量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对于新四军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充分利用这门火炮,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用于实战的宝贵武器

成功保护"九二式"步兵炮后,新四军第16旅面临着如何将这门火炮转化为实际战斗力的挑战。在王必成旅长的领导下,第16旅展开了一系列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最终将这门火炮变成了对抗日军的利器。

首先,新四军加强了对火炮的技术掌握。之前组建的学习小组在掌握了基本操作后,又进一步深入研究火炮的各项性能。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准确瞄准和发射,还掌握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调整火炮的参数。为了提高操作熟练度,他们甚至在夜间进行演练,以适应各种复杂的战场环境。

在技术掌握的基础上,新四军开始着手解决弹药补给问题。"九二式"步兵炮使用的是70毫米口径炮弹,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较为罕见的规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必成派人深入敌后,寻找日军遗弃的弹药库。在一次冒险行动中,新四军战士成功从一个被日军遗弃的弹药库中缴获了大量炮弹,为火炮的实战使用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新四军还开展了火炮的机动性改造。原本的"九二式"步兵炮由于重量较大,机动性较差。为了增强其在山地作战中的适应性,新四军的技术人员对炮车进行了改造。他们将原本的轮子换成了更宽的木制轮,并在炮架上增加了可拆卸的手柄,使得火炮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被战士们手拉肩扛。这一改造大大增强了火炮的机动能力,为后来的山地作战创造了条件。

在解决了技术和后勤问题后,新四军开始将"九二式"步兵炮纳入实际的作战计划中。1944年7月,日军为报复新四军的游击活动,对广德县城北部的山区发动了一次"清剿"行动。新四军第16旅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首次在实战中使用这门火炮。

在这次行动中,新四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他们将火炮分解成几个部分,由不同的小组分别携带。在日军进入预设伏击区时,新四军迅速组装火炮,对日军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一轮炮击就命中了日军的指挥部,造成了日军的混乱。随后,新四军又利用火炮的机动性,快速转移阵地,继续对日军进行打击。这种出其不意的攻击方式,使得日军措手不及,最终被迫仓皇撤退。

这次战斗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九二式"步兵炮的实战价值,也极大地提升了新四军战士们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日军对新四军火力的认知,增加了日军进行"清剿"行动的顾虑。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新四军又多次在不同的战斗中使用了这门火炮。每次使用,他们都会根据实战经验对使用方法进行改进。例如,他们发现在夜间作战时,可以利用炮口火焰的闪光来迷惑敌人,于是开发了一种特殊的夜间射击技巧。

到1944年底,"九二式"步兵炮已经成为新四军第16旅的一张王牌。它不仅在实际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成为了提升部队士气的象征。许多战士都以能够操作这门火炮为荣,纷纷要求加入炮兵小组。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也开始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他们加强了对新四军阵地的侦察,试图在战斗开始前就找出火炮的位置。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新四军不得不更加谨慎地使用火炮,并不断改变其部署方式。

尽管面临着种种挑战,但"九二式"步兵炮依然在新四军的抗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件强大的武器,更是新四军智慧和勇气的象征。这门从敌人手中夺来的火炮,最终成为了打击敌人的利器,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0 阅读:225

张郃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