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王孙”,用途特别广泛,含义也多种多样,是重要知识点

快乐鉴骚词 2024-08-14 02:39:53

“王孙”这个词,在古文中出现很早。《吕氏春秋·悔过》里面就记载,“师行过周,王孙满要门而窥之”。王孙满据说是周襄王之孙,是如假包换的王孙。随后,“王孙”就渐渐成为了一个尊称,很多人就喜欢使用了。比如,西汉人就特别喜欢用“王孙”作为名字,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老丈人,就叫卓王孙;汉武帝的宠臣韩嫣,字“王孙”。

在诗词中,诗人们也喜欢用“王孙”这个词。而且用途非常广泛,很多诗词中都能用到它,而且用法也各不相同,含义也不一样。

1. 对朋友的尊称

既然“王孙”就渐渐成为了一个尊称,那么,用它来称呼朋友,那自然是十分恰当的。大诗人王维在《送别》中写道: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春草明年还会绿,但人还会回来吗?朋友啊朋友,您明年还会回来吗?

一个“王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崇敬之情。一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

无独有偶,大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每当我们读到这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总以为诗人是在歌颂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但综合全诗来看,其实诗人是在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的依依不舍,是对彼此之间友谊的歌颂。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同样,一个“王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崇敬之情。而“萋萋满别情”,实在是我们之间依依惜别的痛苦,就像青草一样绵绵不绝。

总之,如果我们在“送别诗”中看到了“王孙”,那一定是对朋友的尊称。

2. 隐士的自称

既然“王孙”能够用来尊称朋友,那么,它用来自称也是合适的。但在传统文化中,一般隐士特别喜欢用“王孙”来自称。比如,大诗人王维就喜欢用“王孙”来自称。这首著名的《山居秋暝》就是这样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面前铺垫了三句诗,用来描写秋日山居的美景。所以,在这里,诗人进一步说到,纵然是山中的春花都凋谢了,春天已经结束了,但山居的美景确是时时刻刻都有的,作为一个归隐者的我,实在是可以留在这里,度过余生啊!

北宋诗人刘敞在《自东门泛舟至竹西亭登昆丘入蒙谷戏题二首·其一》中写道:

汎汎扁舟春水平,缘蘋白芷欲齐生。

王孙自喜山中客,莫唱淮南招隐声。

王孙自喜山中客,莫唱淮南招隐声

“王孙自喜山中客,莫唱淮南招隐声”,我啊,自己喜欢做一名山中隐士,因此,大家莫要高唱“淮南招隐”的曲子,不要让外人打扰这些喜欢清静的我们,‌让我们享受自己的隐居生活。

3. 王孙草

这个意象非常有意思,所谓“王孙草”,指的是牵人离愁的景色。这个意象由来已久,最早出自汉代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唐人又反复使用这个意象,比如,大诗人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大诗人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所以,唐人、特别是宋人,以及后世诗人,就直接使用了“王孙草”这个意象。比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在《寄普门上人》中写道:

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

闻在千峰里,心知独夜禅。

辛勤羞薄禄,依止爱闲田。

惆怅王孙草,青青又一年。

惆怅王孙草,青青又一年

“惆怅王孙草,青青又一年”,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王孙草”所代表的牵人离愁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与普门上人分别的惆怅之情;二是单独拿出“王孙”来,诗人很明显是在指代自己,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有意思的是,“王孙草”不但象征了自己与朋友的分别,而且被后世诗人扩展了,也可以象征自己与恋人的分别。唐代诗人薛宜僚在《别青州妓段东美·其二》中写道:

阿母桃花方似锦,王孙草色正如烟。

不须更向沧溟望,惆怅欢情恰一年。

阿母桃花方似锦,王孙草色正如烟

“阿母桃花方似锦”,诗人把自己与歌妓的相遇美化,比喻成“阮肇刘晨天台遇仙女”的典故。然后,马上写出自己对分别的感受,“王孙草色正如烟”,那是“萋萋满别情”啊!

关键是,这句,“阿母桃花方似锦,王孙草色正如烟”,即使不看其中的典故,光是风光,“桃花方似锦”、“草色正如烟”,这风景该有多美啊,这人儿该有多美啊!

诗人是多么喜欢这位歌妓段东美啊!

4. 游子的自称

因为“王孙”的本意是贵族子弟的意思,而那些浪荡游子,多为贵族子弟,因此,游子也多用“王孙”来自称。唐代诗人储嗣宗在《和顾非熊先生题茅山处士闲居》中写道:

归耕地肺绝尘喧,匣里青萍未报恩。

浊酒自怜终日醉,古风时得野人言。

鸟啼碧树闲临水,花满青山静掩门。

唯有阶前芳草色,年年惆怅忆王孙。

唯有阶前芳草色,年年惆怅忆王孙

“归耕地肺绝尘喧,匣里青萍未报恩”,诗人说了,我在外面流浪,是因为我还有恩情未报答;虽然归耕隐居于此,完全杜绝了尘世间的喧嚣。

“唯有阶前芳草色,年年惆怅忆王孙”,只有这里台阶前的萋萋芳草,年年都在惆怅的回忆我这个游子。

要是说游子,那没有人能比得上宋代大词人柳永,这家伙是个不折不扣的游子,所以,他也爱用“王孙”来自称。比如,他在《荔枝香》中写道:

甚处寻芳赏翠,归去晚。

缓步罗袜生尘,来绕琼筵看。

金缕霞衣轻褪,似觉春游倦。

遥认,众里盈盈好身段。

拟回首,又伫立、帘帏畔。

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微见。

笑整金翘,一点芳心在娇眼。

王孙空恁肠断。

笑整金翘,一点芳心在娇眼。王孙空恁肠断

“拟回首,又伫立、帘帏畔。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微见。笑整金翘,一点芳心在娇眼”,她好像要回头看一看,又在窗帘旁边停了下来。她掀开面纱,微微露出了素白的脸庞和画出来的红眉。她笑着整理了一下金翠翘,心里的情意全在娇媚的眼睛里。

“王孙空恁肠断”,像我这样的浪荡游子,见了她一面之后,也不禁对她思念,让我肝肠寸断。

这句,“王孙空恁肠断”,跟《红楼梦》里,描写宝玉和妙玉之间的感情,是这样写的,“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种情感是一致的。

5. 对君子的尊称

随着“王孙”这个尊称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快“王孙”便成了品德高尚人士的尊称,也就是“君子”的尊称。“竹”在传统文化中,一直象征着“君子”,因为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啊!“竹”中通外直,象征了“君子”的正直和虚心。以“竹”来类比“王孙”,不就是说明“王孙”是对君子的尊称嘛。这首唐代诗人李贺的《竹》,便表达了这样的意象: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三梁”,冠名,为公侯所服,古冠以竹为衬里。象征了名声和地位的“三梁”冠,用的是竹做衬里,以显示它的高贵。对于那些品德高尚如同“王孙”的人士,我愿意以一节竹子献给他,因为他实在是配得上中通外直的竹啊!

除了“竹”能够代表“王孙”君子,松柏也能代表“王孙”君子,特别是傲霜的松柏。明代诗人叶春及在《赠别韦纯显赴泰和·其四》中,便使用了这样的意象:

三忠祠在上东门,古道飞沙白日昏。

唯有前朝松柏树,霜枝聊可赠王孙。

唯有前朝松柏树,霜枝聊可赠王孙

“唯有前朝松柏树,霜枝聊可赠王孙”,只有前朝所种植下来的那些高大松柏树,特别是它们的那些还挂着秋霜的树枝,才勉强可以赠送给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士。

松柏因为是长青树木,特别能够凌霜傲雪,有傲骨,所以是君子的代名词!

6. 指贵族

既然最早“王孙”就是指君王之孙,那么就是妥妥的贵族啊。所以,用“王孙”来代表贵族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北宋诗僧绍崇在《大云洞》中写道:

十年踪迹住湟关,占得幽奇水石间。

纵使王孙多富贵,有钱无处买江山。

纵使王孙多富贵,有钱无处买江山

“十年踪迹住湟关,占得幽奇水石间”,我有十年多的时间,都隐藏踪迹,住在了湟关地区,占有了这幽静、奇美的水中山石之间。

“纵使王孙多富贵,有钱无处买江山”,纵然那些富贵不可言的贵族子弟,他们有钱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地方,自然也就无法买下这壮丽的江山。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洛中寒食二首·其一》中写道:

千门万户掩斜晖,绣幰金衔晚未归。

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

嵩云静对行台起,洛鸟闲穿上苑飞。

唯有路傍无意者,献书未纳问淮肥。

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

“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描写的是贵族子弟过寒食节的情形,击鞠的贵族子弟们在锦地上蹴鞠,而那些喜欢斗鸡的豪门公子,则像穿着花衣一样华丽,非常隆重的进行斗鸡游戏。

7. 对丈夫的尊称

在“闺怨”诗中,对丈夫的称呼有多种多样。用得最多的是“良人”,比如,诗仙李白就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其次是“夫婿”,“汉乐府”中有“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而“王孙”也是常用的一种称呼,比如,这首北宋词人李之仪的《踏莎行》:

紫燕衔泥,黄莺唤友。

可人春色暄晴昼。

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

宝髻慵梳,玉钗斜溜。

凭阑目断空回首。

薄情何事不归来,谩教折尽庭前柳。

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

“紫燕衔泥,黄莺唤友。可人春色暄晴昼”,春天是多么美好,紫花中穿行的燕子在衔泥筑巢,而黄莺在高声歌唱,似乎是在呼朋唤友。多么可人的春色啊,喧闹了整个晴朗的白昼。

“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可是丈夫一去而杳无音讯,让她忧愁肠断,特别是在黄昏后。

宋代女词人朱希真的这首《采桑子·闺怨集句》也很美:

王孙去后无芳草,绿遍香阶。

尘满妆台。

粉面羞搽泪满腮。

教我甚情怀。

去时梅蕊全然少,等到花开。

花已成梅。

梅子青青又带黄,兀自未归来。

王孙去后无芳草,绿遍香阶

“王孙去后无芳草,绿遍香阶”,丈夫离开家以后,‌原本充满芳草的景象变得荒凉,‌只剩下香阶上长满了绿草。

“尘满妆台。粉面羞搽泪满腮”,好久没有打扮过了,连梳妆台都满是灰尘。自己的面容已经懒得化妆了,只有满腮的泪水。

8. 青年才俊

虽然“王孙”最早是指贵族子弟,但随着它用途的多样化,这种对贵族子弟的含义也被泛化了,被用来广泛指各种年轻人,尤其是那些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宋代词人晁补之在《御街行·天街欲照珠帘粉》中写道:

天街欲照珠帘粉。亸辔曾相近。

繁花乐事老来慵,对酒尚怜佳景。

王孙年少,风流应更,无奈春愁闷。

幽期莫误香闺恨。罗带今朝褪。

月圆花好一般春,触处总堪乘兴。

有人惆怅,何如归好,相见凭君问。

王孙年少,风流应更,无奈春愁闷

“繁花乐事老来慵,对酒尚怜佳景”,随着年岁增长,我对一如往昔的繁华乐事感到了一种疏离和懒散。

“王孙年少,风流应更,无奈春愁闷”,而那些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本应更加风流倜傥,却也无奈地感到春天的忧愁和郁闷。

词人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年轻人更应该享受春天,而不要一味的被春愁春恨所主导,因为“有花堪折直须折,末代无花空折枝”啊!

唐末诗人徐夤的《惜牡丹》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今日狂风揭锦筵,预愁吹落夕阳天。

闲看红艳只须醉,谩惜黄金岂是贤。

南国好偷誇粉黛,汉宫宜摘赠神仙。

良时虽作莺花主,白马王孙恰少年。

良时虽作莺花主,白马王孙恰少年

“闲看红艳只须醉,谩惜黄金岂是贤”,当牡丹花盛开的时候,欣赏牡丹吧,何必在乎一醉呢?更不要在乎金钱,惜金如命,那岂是贤士所为。

“良时虽作莺花主,白马王孙恰少年”,“莺花主”,“莺花主”指享受春天美景的人。你看我这个垂垂老朽,虽然处在一个美好的时刻,能够享受春天的莺歌燕舞和花朵的绽放,但这只是暂时的。而你们这些骑白马,恰逢青春年少、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才是享受良辰美景的最好时候。

1 阅读:18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