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黄龙山紫砂矿井,聊一聊旧时光紫砂开采故事!

文气紫砂 2020-09-15 17:13:00

宜兴,特别是宜兴南部(丁蜀)多为丘陵山区,这里北接浙江长兴、安吉、东接溧阳、高淳、陶土原料遍布整个区域。

在明代,紫砂泥的产区是在白砀、青龙、黄龙诸山。紫砂泥埋在山脚平坦地方的地层深处,因而在开采时需要“深入数十丈乃得”。在清代,采石炼泥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副业。

陶土的开采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露天开采,也称明掘。这种陶土离地面近,一般只需掘去表面1-2米土层即可采得。

另一种是坑道开采,也称暗掘。必须先凿成矿井,穿过黄石岩层,或在黄石岩层凿成横穿式隧道至泥层再进行开采。矿层离地面较深,采掘工程比较艰巨,一般用矿井式采掘。

铺垫这么多,就是想让壶友们明白,绝大部分紫砂泥的开采并不是某些人想象中的“随便一铲子下去,就能挖紫砂泥”!

我们先来看一张宜兴陶瓷原料总厂吴国流先生手绘的一张地质图

先科普一下三个名词

地球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用时间表述的单位是:宙、代、纪、世、期、阶;用地层表述的单位是:宇、界、系、统、组、段。我们用这些单位名词表达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泥盆系:泥盆系是指泥盆纪形成的地层,而泥盆纪又是晚古生代第一个纪,简单来说就是特指某个地质时期的地层。

上统:泥盆系可分下、中、上三个统、八个阶。

五通组:也是地质名词,这种地质分布于长江下游苏南、浙北、皖南一带,属于晚泥盆世。

这样我们再来理解这张丁蜀地区的地层柱状图就比较清楚了,大部分紫砂泥就产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这一段中。按其成因,地质上称其为:陆相——滨海相沉积矿床,幸运的话,会在紫砂矿石中找到鱼类和植物化石。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因为没有电能及机械动力的介入,没有应用爆破等技术,这个时期紫砂矿的开采,还承袭着几百年来的挖掘手法和规模。

方法是先在黄石山凹处的石底脚处试找“眼口”,由“眼口”引进石隙底部,逐步以泥引进、见泥追泥,逐步深入,如有泥可采“眼口”就成了“宕口”。

宕口

那时山上总有几十个“宕口”在采泥,“宕口”的名称一般均以开挖人名字而定。“宕”即洞,挖进三、五尺(一米多)就需用就地的黄石块搭圈,以拱圈支撑,凡挖进一、二米就需以石砌拱,以防塌方,挖洞不能太阔,约一米多,窄时要侧着进出,高度一般只一人多高要看挖掘时周边泥层情况,低时人要爬进爬出,有时会遇到“龙骨”(特别坚硬的黄石),它凿不动但可借作支撑架。

当时的主要挖掘工具名称叫“大锄”,以簸箕装泥,短扁担(不到一米)挑运,因洞内窄小,坡度又大,一般进洞后马上下坡,最斜坡度有三十多度,要爬上爬下,非常难走,宕中平道极少,因紫砂泥开掘的大多是块状,如煤块。故成块的泥可以用手搬运,深进后的照明是豆油灯,灯油少,不能用火油。三米不到要放上一盏,采掘深度一方面看可采泥的走向,有时可分道、分支挖进,如遇塌方只能停开采。在掘进采泥时,关键时要请有经验的师父敲打洞顶的声音,以作防范,以往出现塌方压死人是常有的事,所以说挖宕是吃“阳界饭”干的“阴界活”。开采一般也不会太深,进深了劳动力大、不合算。灯光弱,空气不够,洞中进水时,排水有困难,如果挖到地下水,那就只能放弃。产天青泥的大水潭矿区就是在民国时期挖通了地下水而被放弃,如今已在其基础上造出来一个大水潭公园,天青泥就静静的躺在大水潭的湖底下面。

到了1955年以后,丁蜀成立了宜兴采矿公司,11月接管了黄龙山矿区15个宕口,1956年4月成立黄龙山矿场专门开采紫砂泥。1958年陶瓷公司成立了原料总厂,至此,科学勘探、工业化挖掘、电力、机械设备的大量引进,紫砂泥的开采进入了产量高峰期,许多闻名遐迩的的矿区都在期间被开发。

废弃的紫砂矿井入口

黄龙山是一座不大的黄石山,因开采建筑用矿石,已经把黄石开光而没有了山坡(西邻的青龙山也因开采青石而早已炸平)。蕴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泥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挖。四号井的开采情况是从上往下依次为假土(杂乱的废料)→夹泥(紫褐色较硬较杂的矿块)→紫泥(较纯净紫红色,规定用来配紫砂泥的部分)→绿泥(即所谓的本山绿泥)或乌泥(质地最硬的乌黑色泥块),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晰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期的泥质会有些不同。这些泥在采挖时,全部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块泥的颜色、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

比如夹泥是制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质。当初根本不用它来做茶壶,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后来紫砂市场火爆,紫砂泥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本来不是做壶的料也拿来做壶料使用,那也是出于无奈)。当然,夹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壶,只是它比紫泥杂一点,颜色深一点,通透感差一些、品质感少一点而已,但凡紫砂泥紧张了,它就必然会成为紫砂产品的主要原料。

1997年因陶瓷公司原料总厂严重亏本,无力排除井下地下水、以使最后4号井停产,此时黄龙山的石头基本开光。

2003年私人炼泥厂、个体老板开始大面积、浪费性开采。

2004年元旦,市政府全面停止黄龙山矿区的开采,过去的宕口,矿井成了一个面积约七、八千平方米的大水池。现今和大水潭公园一样,市政府利用湖面,把矿区改造成了风景秀丽的青龙山公园。

丁蜀镇紫砂矿区部分

黄龙山一号矿井:

1958年下半年由红旗宕改造扩建,为单井筒设计,宽1.8米,高2.2米,一号矿井最高年产量2万吨,1965年停止开采,井口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黄龙山二号矿井:

1965年距一号矿井东30米的早期宕口重新设计改造,由原来的独头井改变为主副井筒,二号井最高年产量约3万吨,于80年代初停止开采,井口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黄龙山三号矿井:

60年代中期由早期宕口改造。位于五号矿井口南约40米,井口朝北,三号矿井最高年产量约1万吨,于70年代中期停止开采,井口已平没与地下。

黄龙山四号矿井:

1972年黄龙山的西侧,井深36米,年计划开采量为5万吨,统计表明年量已达7万吨,至1987年,共产紫泥2671吨,绿泥9吨。1997年10月,四号矿井因成本过高等诸多原因停止开采,今井口已平没与地下。

黄龙山五号矿井:

1979年8月,黄龙山东面北侧新建五号矿井,计划年采量2---3万吨。1987年统计表明年产量不足5000吨,直到1993年,因多种原因五号井无法开采,同年的11月底五号矿井被转让给台西村,由台西村继续管理开采。直到1999年因地下大量渗水,关闭停止开采,今矿井尚在,皆以关闭。

青龙山甲泥矿:

位于黄龙山西端,被青龙山山体覆盖交界处。1987年开始露天开采,年度开采量17836吨,其中紫泥850吨,红棕泥1381吨,青龙山甲泥矿于1994年结束开采。

台西村矿井(山脚下):

1992年黄龙山北面山脚下新建,99年因5号矿井渗水严重,停止开采。今矿井尚在,皆以关闭。

台西村矿井(山上):

1996年由台西村新建,该矿井直到2002年5月停止井下开采,开始露天开采,今矿井尚在,皆以关闭。

台西村露天矿:

2003年大面积开采,2004年元旦后,黄龙山矿区全面停止开采。

宝山矿区:

位于黄龙山西北面至青龙山东侧交界处,该矿区基本是以小规模的露天人工浅表皮采掘为主,是黄龙山朱泥、降坡泥、墨绿泥、嫩紫泥、团泥等矿料的主要出产地,其矿区下面就是四号井开采工作面。

大水潭矿区:

位于黄龙山东南面的山脚处,是历史上盛产优质紫泥矿料的当口,天青泥就产于此。后来因挖通地下水脉而被淹没,形成了大水潭。现在大水潭的周边还掩埋着一些早期采掘留下的暗宕

荷花潭:

早期露天开采留下的老矿区,位于沙山东面。现被104国道分割成了两块水面。

一号宕:

1955年7月在红卫村沙山西北处新建的露天嫩泥矿。

二号宕:

1956年在红卫村杨梅岭新建的露天嫩泥矿。

三号宕:

1957年在赵庄村西南沙山新建的露天嫩泥矿。

五号宕:

1968年在蒋笠村新建的露天嫩泥矿。

六号宕:

1970年在红卫村石柱头新建的露天嫩泥矿,也叫石柱头嫩泥矿。

香山嫩泥矿:

1976年在香山北面约一百米处新建的露天嫩泥矿。

赵庄嫩泥矿:

位于赵庄村西面沙山,是历史上记载出产石黄泥等矿料的矿源地,也被称为“赵庄朱泥”。

蒋笠嫩泥矿:

位于蒋笠村伏牛山东面,现今山已经挖成了小土丘。

红卫村小煤窑嫩泥矿:

位于红卫村香山西南。其嫩泥底层的朱泥矿料,质地较纯,颇受欢迎,大家习惯性的称之为“小煤窑朱泥”。

川埠乡小煤窑嫩泥矿:

80年代中后期香山北面山脚处,矿区中泥层分布比较丰富,其开采的朱泥品种相对较多,也称之为“小煤窑朱泥”。

1 阅读:112

评论列表

快乐如飞

快乐如飞

2
2020-10-06 07:40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文气紫砂 回复 10-09 08:38
感谢!

文气紫砂

文气紫砂

向所有理想主义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