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赵抃两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7-14 22:26:01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赵抃两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大学士赵抃书法作品。

赵抃(1008-1084)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著名的政治家。 景祐进士,为武安军节度推官,累官殿中侍御史,刚正立朝,弹劾不避权贵,时称“铁面御史”。历益州路转运使,加龙图阁学士知成都,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神宗立,擢参知政事,与王安石(1021-1086)不合,再知成都,蜀郡晏然。以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致仕。卒,年七十七岁,谥清献,赠太子少师。

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赵抃工诗善书,和他同时代的苏辙就曾称颂他:“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

北宋大学士赵抃《山药帖》赏析

北宋大学士赵抃《山药帖》又名《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牍》纸本,楷书,凡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五十字。纵27.3厘米横24.8厘米,至和元年(1054)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贴被收入乾隆帝御制的《三希堂法帖》中。签题宋赵清献公抃书,幅左下角小字隶书“卯”字。此牍首段有“以南都山药分惠”句,故称《山药帖》,受书者为李迪(971-1047)之子李柬之(996-1073),字公明,曾知河阳(今河南商丘),北宋时以河阳为南都,是知此通乃答谢李氏知南都时馈赠山药之尺牍。

释文:抃啟, 辱誨示,以南都山藥分惠,曷勝珍感。介還布謝崖略,不宣。抃頓首知郡公明大夫坐前,即刻,海柑四十顆,容易為獻。皇恐!皇恐!

“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牍”中,结字则较宽散,用笔也朴质得多。细韧的笔画加上倾侧的字态,显得清劲而古雅,可说是偏向“劲”的书风。

北宋大学士赵抃《致知府阁下尺牍》赏析

北宋大学士赵抃《致知府阁下尺牍》也称《名藩帖》,纵29.6厘米横2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贴被收入乾隆帝御制的《三希堂法帖》中。

释文:抃启。伏承得请名藩。治装上道。猥烦宠翰。益认懃诚。感恋并深。不任卑素。谨奉手启。陈谢不宣。抃顿首。三日。知府舍人阁下。

此贴用笔端正严谨,点画润泽,取法北宋初期书坛所流行的颜体,偏向“丽”的书风。

赵抃诗文:

《折新荷引/折新荷》

雨过回廊,圆荷嫩绿新抽。越女轻盈,画桡稳泛兰舟。芳容艳粉,红香透、脉脉娇羞。菱歌隐隐渐遥,依约回眸。堤上郎心,波间妆影迟留。不觉归时,淡天碧衬蟾钩。风蝉噪晚,馀霞际、几点沙鸥。渔笛、不道有人,独倚危楼。

《次韵孔宪蓬莱阁》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题曹娥庙》

天生纯孝本良知,不愧周人七子诗,绝妙好辞为写照,丰碑千古在江湄。

哀哀江上救沉尸,墓木留形世所悲,得旨春秋参祀典,孝诚今日再逢时。

《和宿硖石寺下》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题杜子美书室》

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在《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戏曲中“包青天”是清官之代称,但是“包青天”并非就是包拯一人,其形象的原型,一半是“黑脸”包拯,另一半是“铁面”赵抃。衢州,出了一个这么有名的”赵抃铁面“,衢州真的很刚。

浙江衢州赵抃祠

赵抃为人忠厚淳朴,善良温和,喜怒不形于色。平生不治家产,不养歌伎,帮兄弟之女十余人、其他孤女二十余人办嫁妆,其他抚恤孤寡贫寒之事,不可胜数。白天所做之事,晚上必然服饰庄重地烧香,告诉上天,凡是不能对天说的事就不做。从政时,因地制宜,不同情况不同政策,在虔州和成都的政绩,尤其为世人称道。神宗以后每次训导这二郡的继任,都要把赵抃作为楷模。总之,以增加人民财富为根本。晚年修行炼道,颇有心得,临死与其子赵屼诀别时,说话仍有条有理,安然去世。宰相韩琦曾称赵抃说:“赵抃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赶不上。”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0 阅读:16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