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友,你行,拒绝相亲倒把我闺女给勾搭走了!"王国富一拳砸在我家门框上,嗓门震得院里的老母鸡四处乱窜。
我叫孙长友,出生在江南一个偏僻的山村,1981年入伍,1985年光荣退伍回乡。
那是1985年深秋,我刚退伍回村不久。乡亲们见我这个当过四年兵的大小伙子还单着,都抓紧帮我张罗相亲。大队书记王国富更是三天两头往我家跑,说是要给我介绍对象。

"长友啊,你看咱村那谁家的闺女,模样俊,人也勤快。"他坐在我家院里的石头凳上,一边抽烟一边念叨。
"书记叔,我这才刚回来,着啥急。"我笑着回道,手里摆弄着前几天从供销社买回来的春雷牌收音机。
"你小子,都二十五了,村里比你小的都抱娃了!瞧瞧你那老母亲,天天盼着抱孙子。"王国富吐了口烟圈,语重心长。
部队里那几年,我学会了不少本事。当过班长,还立了个三等功。手里攒了几百块钱,回村后又承包了十亩责任田。按理说,在农村这样的条件确实不差。
可我就是不想相亲。总觉得那样太过牵强,缘分这事儿得顺其自然。
"爹!"一道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我们的谈话。王国富的女儿巧云从外面回来了。
巧云是村里少有的大学生,在省城师范学院读书。她总爱穿一条蓝格子裙子,梳着马尾辫,清秀又大方。每次放假回来,村里的婶子们都夸她有出息。
"三叔好。"她朝我点点头,眼神里带着几分羞怯。
我忙站起来回礼:"巧云回来了。"
"你说说,像长友这样的后生,该成家了吧?"王国富突然问她。
"爹!"巧云红着脸跑开了。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巧云那羞涩的眼神,心里竟莫名地发慌。这姑娘,怎么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正在院子里劈柴,巧云居然来了。
"三叔,能耽误你一会儿工夫吗?"她站在院门口,声音细细的。
我愣了一下:"进来坐。"
她像是下了很大决心:"其实...我觉得咱俩挺合适的。你当过兵,我念过书,在村里都算是见过世面的人。"
这话把我给说懵了。王国富的宝贝闺女,居然主动来找我说这个?
"巧云啊,你还年轻,别把自己耽误了。"我斟酌着说,"我就是个种地的,配不上你。"
"种地怎么了?"她抬起头,眼神坚定,"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你有本事,肯干,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没想到她能说出这样的话。在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的姑娘,哪个不是往城里跑?
接下来的日子,巧云常常来找我说话。她会帮我收拾院子,给我讲城里的新鲜事,还帮我参谋怎么经营责任田。渐渐地,我发现这姑娘不光有学问,还特别懂事。
可村里的闲话也多了起来。
"这王书记的闺女,咋看上孙长友了呢?"
"可不是,人家可是大学生呢,嫌弃他没文化吧!"
"听说是王书记让闺女来点拨他种地呢!"

这些话传到王国富耳朵里,可把他给气坏了。一天傍晚,他拎着酒壶闯进我家。
"孙长友,你行啊!拒绝相亲,倒把我闺女给勾搭走了!"他的脸涨得通红。
我娘吓得直躲厨房,我却站得笔直:"书记叔,我对巧云是真心的。"
"真心?"他冷笑一声,"你配得上吗?"
正说着,巧云跑了进来:"爹!你干啥呢?"
"闺女,你是大学生,得有点出息!别在村里埋没了。"
"我就喜欢他这样的!"巧云突然大声说,"他踏实肯干,待人真诚。这年头,有文化的人多了,可有担当的人不多!"
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了。
王国富愣了半天,最后长叹一声:"你这丫头,倔脾气跟你娘一模一样。"
就这样,我和巧云定了亲。村里人都说我们是绝配,说巧云有文化,我有本事,天生一对。
在她的鼓励下,我开始自学。白天干活,晚上看书。慢慢地,我不但把责任田经营得红火,还在镇上开了家农资店。
1986年春节,我们结婚了。婚礼上,我特意穿上了珍藏的军装。看着身边穿着红嫁衣的巧云,我知道,自己的倔劲这回算是遇对了人。
婚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巧云在村小学教书,我忙着经营农资店。到了1987年,我们有了儿子。王国富抱着孙子,乐得合不拢嘴。
"女婿啊,"他常拍着我的肩膀说,"还是巧云有眼光。这些年,你没给我们家丢脸。"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和巧云的感情越来越深。她不但是我的妻子,更是我最好的伙伴。每当我遇到困难,她总能给我最中肯的建议。
现在想想,或许这就是缘分。它不在你被人安排的时候来临,而是在你坚持本心的路上,悄然而至。
那年代,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读书人看不起种地人。可巧云却用她的选择告诉我:真正的爱情,不分高低贵贱,只看两颗心是否相通。
如今儿子都上初中了,每当看着他认真读书的样子,我就想起当年巧云坐在我家院子里,教我识字的情景。那些温暖的回忆,就像秋天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