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虐我千百遍,我待北京如初恋

四食评生活 2024-11-30 19:46:51

说到北京美食,不少美食博主将北京定义为“美食荒漠”。也有人说,北京美食有是有,想吃到好的,“得加钱”。

在我眼里,北京曾经引领了美食的潮流。还没怎么关注美食领域的时候,北京的“私房菜馆”曾让我颇为向往,以“宫廷菜”或“御厨传人”为主题的餐馆,据说“一桌难求”。这种馆子除了稀有,据说还得付上一笔不菲的费用。

我读的美食启蒙之作《雅舍谈吃》,梁实秋笔下的北京美食,被说得生动有趣。美食结合文化,平常饮食晋升为精神盛宴,让人感觉到北京这地方,就是一粒米饭或是一根面条都有许多说道。

从文学的滤镜中走出,回归到现实,北京美食多少让人感到茫然。

正如一本书拍成了电视剧,往往最不满意的就是书迷。现实很难击溃想象,同样之于美食,想象中的味道总会比现实中更味美。

到了北京老字号尝了一家家,他已不是原来的“他”。再打开铺天盖地的“北京美食攻略”,上万条的评价毫无参考价值。大海捞针般的寻味,费的是钱。如果都要去找一些贵的馆子,试错成本极高,这让喜爱寻味市井烟火的我,颇有压力。

不再局限于“本地味儿”,毕竟作为首都,天南海北滋味汇聚于此,不求最地道,只求好吃。在北京还会待些时日,于是开启“乱吃”模式。

北京烤鸭冠以北京之名,无论去何餐馆总要点上一例,或一只,或半只。虽然荷叶饼包着带皮的烤鸭肉,佐以配菜,既美味又饱腹。

烤鸭的餐厅通常走中高端路线,精致(量小)的其他菜品,往往一顿下来,味道是不错,但是没饱,这也算是减肥爱好者的福音。

北京二环内的老店,小馆子。有着老北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豆汁儿、卤煮、炒肝吃了个遍,味道虽然不错,但终属小吃范畴。

几道老北京的家常菜一上,确实家常。您还别说,这馆子到了饭点人还不少,几乎都得拼桌,一个饭馆整的跟小吃店似的。菜上得不明白问一下传菜的,传菜的再问问柜台的,那“粗犷的声音”,吆喝的满屋子都听得到。待柜台一声“尖喝”传达回来,不敢再问,开启自闭模式,把剩下的菜默默吃完了事。

跑到论“食材”的馆子,譬如火锅店,服务态度好了几倍。

一顿饭下来,又送礼物,又送水果,情绪价值拉满。

才从大西北回来,在那边待了两三个月,对肉的要求极高。就很纳闷,这里的肉咋难以达到那边的标准呢?虽然肉嫩嫩的,但是很难有那边“弹牙”般的劲道,这可能是“咩咩”爱运动和不爱运动的区别吧。

同样的,鸡肉火锅也是老问题了。肉质粉嫩,就是少了几分劲道。

为何说是老问题呢,还记得好多年前第一次吃“椰子鸡”、“五指毛桃鸡煲”之类,那肉质,又嫩又弹。后面慢慢地,肉就只剩下“嫩”,而没有了“弹”。

还算欣慰的是,一些连锁保持了一贯的水准。

湘菜在可复制化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长沙到北京相距1500公里,菜品的味道居然无甚差别。平民的湘菜对食材依赖不算严重,也难怪,川湘菜在各大城市的推广也是一天比一天给力。

在北京一顿“乱吃”后,我仿佛找到了新的“探店目标”。都说北京最好吃的是“驻京办”,正好这次在北京的时间比较长,加上我已经有“吃遍全国”的优势,去探访“驻京办”,看看是否正宗,味道是否跟当地一样,那还不是顺手拈来。

在北京最有趣的其实并不是探店,而是钻各大胡同。

在别的城市,每找到一条老巷子就足够让我欣喜了。在北京,我则是欣喜若狂。

歌曲《北京一夜》里面有一句,“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我开始一直以为百花深处是花丛中,直到我到了“百花深处”胡同。

这个胡同得名还跟一个爱情故事有关,是什么故事我就不赘述,但是这个胡同的安静祥和,则足以让人颇具松弛感地游览其中。

北京不只有高楼大厦,这些被高楼大厦包围的“里弄胡同”,才是老北京的文化所在。

文化并非冰冷的砖墙和门框,而是这里曾经住着的名人。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产生了故事,也产生了思想、著作和成就。

北京很多胡同,并不在旅游区,私宅往往挂着牌子,写着“请勿打扰”。

秋冬季节,虽然阳光明媚,但是巷子里的风很大,也就少了几分往日的热闹。

跟西北风相伴的是那些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还能发现那些生活的小细节。

特别是这么狭小的巷子空间,练就出的停车绝活,就让人叹为观止了。

很好,我的“ 北京之旅”在一顿乱吃和乱逛之后,也算找到了新的目标。

未来开启的CityWalk和“吃遍驻京办”,可能会多给各位带来一些快乐和参考。



0 阅读:12
四食评生活

四食评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