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广安,是因为“伟人故里”,这儿是邓爷爷的故乡。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广安,境内嘉陵江、渠江曲折回环,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条山脉平行座落于市境东部,地形颇有特色。
广安市区就平坦多了,因为才从达州过来,广安少了很多山路十八弯,也少了很多身在3D城市的魔幻感。值得欣喜的是,路面平坦宽阔就非常适合CityWork。挺喜欢走在广安的街道,路修的很宽,街上行人并不多,只要有些许和煦阳光,微风轻抚,这个暖冬走在街上很舒服。
从市区到“邓小平故里”,有一条长长的旅游步道,两旁小公园甚多,心想若是长住在此,肯定每周来回跑个半马。
“松弛感”在钓鱼佬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带小方桌立于浅水,倚一张小靠椅。我不知他怎么过去,也不知他怎么上去,更不知他怎么下来。然而看他垂钓那般悠然,我在瞎操心。
西南多粉面,广安也不例外,并有其主打面“武胜麻哥面”。
初尝麻哥面惊叹于其“麻嘴”,我原以为是花椒的“麻”,但对“哥”字百思不得其解。结果“麻哥面”是以人外号命名,取名也太有“松弛感”了吧。
麻哥面由武胜县人冯基民首创,因其外号叫“麻哥”,所以索性店名也就叫“麻哥面”。面是好面,麻辣适中,里面的猪肉臊子颇香,流传开来,成了达州人最喜爱的特色面条。
猪肝面也是一广安网友推荐,腌了一会的猪肝用水烫熟,嫩滑感达到最佳,需有着对火候极强的拿捏能力。在不熟与过老之间,烫出最佳口感,方能体现魅力。
麻哥面和猪肝面我都找的路边小店,没收录,没定位。看到店里有人就进去,不踩雷,不失望,看来这儿餐饮水平普遍很高。
银顶街的“忙和云南风味小吃”,是朋友想去吃的,装修得挺有文艺范儿。进店之前,发现旁边有一家“哈罗包老城羊肉粉”,想吃。还好,点了他们家中午打烊前最后一碗粉。
这儿的米粉比较细,煮的会比较耙一点。
作为一个从小吃米粉到大的忠实爱好者,很难吃到觉得难吃的米粉。可能是对这一品类包容度比较高。吃米长大的人,对面食的包容度就低点,有些面条如果坨了,就吃不下。碰到一起探店的北方人,就不会在意,依然吃得很香。
口味是很私人的,大家能吃到一块去,并不能完全定义这个东西是否好吃,而是因为口味一致。
“暗桥粉馆(广安城南分店)”是当地网友推荐的一家店,我看风评颇佳,前往探索。米粉细得跟粉丝一般,挂满汤汁,入口柔和。
久闻广安“岳池米粉”盛名,我问老板,这家店的米粉是岳池米粉吗?他说这是广安米粉,岳池米粉口感会劲道一些,要去岳池县吃。
一出门口,才发现这条街全是粉面馆子,这条街上只要看到哪家店人多,进去一试,必不踩雷。
不管吃粉还是吃面,在广安我都忘不了来上一个“盐皮蛋”。不用特意去哪家去找,每家的味道都有风味上细微的区别。
皮蛋通常碱味重,而盐蛋会咸重,恰好广安的特产盐皮蛋是皮蛋的清,盐蛋的黄,一口下去,口感少了几分刺激,多了几分柔和,把二者我最喜欢的部分组合到一起。盐皮蛋,建议全国推广!
中天国际的“秦坊锅盔”自然少不了四川人民喜爱的锅盔。全国各地都有“某某夹某某”的小吃模式,广安也不例外,“锅盔能夹万物”。
锅盔夹上各种凉菜,有牛肉、猪肉、鸡肉等等,但锅盔夹凉粉算是四川特色。最早我是在南充吃过,原来广安也不例外。热乎乎的锅盔夹上凉粉,热气腾腾的香酥脆爽夹杂着晶莹剔透的麻辣绵软,食物之中的刚柔并济是中国的饮食之道,亦是处事之道。
小店也有酸辣粉,酸辣粉算是风靡全国的小吃,但是还得到川渝地区才能吃得地道。
小伙伴不太能吃辣,这也成了我在川渝寻味最大的“挑战”。如何吃一些不辣的川渝美食呢?
找一些清汤+蘸水的组合吧。比如蹄花,本身是不辣的,但是蘸上香辣的蘸水,这就带上了川渝特性。
“九街破房子烂蹄花”,蹄花炖得家常味,软糯适宜,很巴适。当然,我也不会忘了给自己点上一份辣的菜,肝腰合炒这种川味经典菜,岂能错过。酸辣的调味,脆口的肝腰,下饭的一把好手。
“江津豆花饭万盛西路店”在两条街的交叉口,门头看起来有点复古,但是店里面几张小桌支起来,挺宽敞,也挺干净。菜单拿过来一看,价格太友好了吧。平价的平民馆子,才是市井生活的真实。
一份30元的香辣兔,像是辣子鸡的做法,兔丁煸得焦香,脆口。干辣椒多为点缀,实则只香不辣。
烧白则是一道极适合干力气活的菜品。咸、油还有些许肉,能更好的打开胃口,油盐以比较简单直接的方式呈现,下饭佐酒也比较直接。
豆花饭,“平民的恩物”,八元一份。在四川,有数不尽好吃的豆花,一筷子夹起来,嫩而不散才是好豆花。蘸水,每家每户的独门秘籍,多吃几家豆花饭,就会发现,每家的风味不一样。豆花就像是一张白纸,蘸水则在其上书画出美食之光。
不要忽略豆花饭中的“饭”。米饭得是“甑子饭”,是用木甑蒸制的大米饭,这种饭特别容易吃得过饱,因为跟下饭菜太搭了。
吃完江津豆花,又去了一家“中和豆花”,中和是岳池县下面的一个镇,这儿的豆花吃上去更嫩了。在广安,你永远不要担心,没有下饭菜吃不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