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地产人求职,要多魔幻有多魔幻

明说这地产 2024-03-13 12:02:37

世路荣枯,我们身在其中的业内之人,能有多少置身事外?

人到中年,不得不另寻出路

2023年5月,我第一次萌生了离职的念头,那时我已经在这家标准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供职十二年多了。

十多年前进入这家公司时,虽然觉得规模不大,但薪酬的性价比尚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不必像上一家单位,总是在低效而又无意义地加班。但从2018年开始,公司出现了下行的苗头。

那时老板跟某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开发的一个长三角大盘住宅项目,赚得盆满钵满,便开始对国外民宿以及国内外的红酒庄项目进行投资, 美其名曰“转型”。

最终,靠运气挣的钱,都靠实力赔了进去。

公司转型之后的几个业务板块,对于我这个二十多年从事工程技术的人来说,好像都离得比较远。

虽然我也知道近些年来整个地产、建筑业环境逼仄,但我还没有打算完全放弃本专业。或者说,我还没有勇气人到中年再去另起炉灶。

老板在2019年也曾让我办理签证去北美的项目,资料已经送到了领事馆。结果恰好国内开始出现疫情,签证资料送进领事馆就卡在了那里。

现在,我对去国外项目的意愿也不强烈,家庭这边还需要照顾,短期离开个把月还好,长期驻外是无法实现的。

于是我在5月底,给身在国外的老板发了一封辞职信。结果老板很快打来电话表示我要留下,至少要等他10月份回国后再面谈。

但10月已过,他还是不见踪影。我就想不再等了,开始看看外面的行情如何。

中年地产人,猎头也帮不了你了起初我问了一个曾经跟我联系过的猎头。她回复我说,现在外面的大致情况是这样:普通地产管理岗位,30岁以下;部门级负责人,35岁以下;项目总可以放宽到40岁。显然,这些岗位我都没有机会了。

于是又下载了几个求职App,看看那上面是否有机会。

这些求职App用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好像岗位不少,还会不停地帮你推荐,但真的投递简历过去,基本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一个月后,面对乏人问津的现实,我想还是去干回建筑施工老本行吧。

于是开始向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岗位投简历。这个回应比地产要快,没过几天,就有猎头打来电话,推荐长三角某民企建筑公司,招聘副总工程师。

接洽过程中,对方通过猎头询问我是否有项目创“国优”的经历。因为他们承建的项目以政府投资的公建类居多,近些年屡有斩获“鲁班奖”,公司老板比较重视这块工作。

我只能如实回答,我过去十多年是在开发、施工一体的企业,只有一些市级工程奖项,没有参与过“国优”工程的经历。

然后,再无下文,算是凉了。第二家打来电话是一家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做央、国建企的分包。工程类型以市政、公建居多,基本不做住宅工程。

HR在电话中讲得比较客气,表示公司招聘工程经理、项目经理岗位,主要集中在45-55周岁这个年龄段。

这家公司比较吸引我的是项目全部在上海,符合我最近一两年的预期。缺点是这类公司的节假日是无法保证正常节奏的。名义上每周休息一天,但实际上难以保证,而且这类企业往往都是家族制管理模式,于是我就放弃了。

过了半个多月,HR又打来电话,说公司需要一位总工程师,并极力邀我去公司跟她的老板面谈一次。我那时正在等着一家地方国企建筑集团公司的面试回音,就把这个事情暂时搁置了。

招聘会,死马权当活马医

去这家地方国企建筑公司面试,完全是一次不是机会的机会。

我是在公众号上看到,在2023年的11月底,有一场市建委组织的建交人才专场招聘会,当然,招聘对象主要是面向2024届应届毕业生。

因为招聘会的场地距离我家不远,多半是出于一种好奇心,就是想看看“行业低迷”的氛围下,应届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的情况如何,于是我就带着几份简历就去了。

招聘会现场,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央、国企,将近四十家。但现场显得冷冷清清,来应聘的人不到十个。

招聘单位的人力工作者们,似乎也都打不起精神,大多在玩着手机。

我先是试探着问了几家央企地产公司,都非常明确地回复我说“不收社招简历”。本地有两个地方国企地产公司倒是没有拒绝我的简历,但从他们收简历客气而敷衍的态度看,应该就是走个过场。

于是我转向本市某装饰集团公司。HR比较客气地接待了我,看过简历后说,简历她会收下并作为储备,但她觉得我的履历更符合房建工程。所以建议我去距离她不远的房建集团公司去试试。据她所知,房建集团公司是接受社招简历的。

我便来到房建集团展位前,打过招呼,递上简历。

人力N老师接过我的简历后,感叹了一下我的毕业院校,因为那正是她们每年都要去进行校招的学校。听她这么一说,却让我徒生几分惭愧。已经毕业二十多年了,还在靠母校声誉福荫。

N老师简单地看了一下我的简历,学历、职称、职业资格证书都没有问题。但她也不无遗憾地说,我的年龄偏大,可能会在集团审核时卡下来。

她还说,他们公司自身并不想将年龄卡得特别死,毕竟工程施工还是要有经验积累的。但目前集团给到公司的招聘指标,明显是在向应届硕本毕业生倾斜。

她收下简历,表示回去会跟领导请示一下,前提是我要接受两个先决条件:

一.目前社招释放出来的岗位,只是普通的工程管理岗,公司里中高级的管理岗位,从来都是内部培养、选拔。岗位定位决定了薪资待遇,所以会跟我目前的收入有个不小的落差。

二.她所在集团公司,目前只有市政工程分公司是刚刚成立不久,人员配备还有空缺,所以我要有转换赛道的准备。

她想了想,似乎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公司能提供给你的唯一优势,可能就是稳定吧。

这些先决条件对我来说都已有心理准备,已经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次选择,就是奔着“稳定”而来。

功亏一篑,还是倒在“高龄”这道坎上

一周后,我接到N老师电话,确定了面试时间。

对我进行面试的是主管工程的副总L总。他先是让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工作经历,然后又挑了其中两段,问一些我的具体工作内容。

应该说面试内容都远谈不上刁钻。L总只表示了一个担心,因为我没有国企工作经历,怕我不适应他们稍显繁复的管理流程。不像我现在的公司管理模式,比较扁平化。

工程这里面试后,N老师又带我到人力Z总那里。

Z总并没问太多内容,只是简单问了问我其中两次离职的原因后就聊起了家常。

原来他当年在校实习期间,就曾在我一个老东家那里实习过,所以他就跟我聊了聊那个公司的一些人和事,因为他的舅舅还在做那家公司的一些工程方面的业务。

Z总跟我聊了一下市政工程公司的情况。成立时间不长,向所在集团公司要人,推过来的都是近几年入职的管培生,但他们想在团队建设方面保持适度的年龄梯度。

集团公司确实是“人力富矿”,但房建那边的人都不想来成立时间有限的市政工程公司。因为集团的核心技术优势是超高层建设,那一类项目能更快地出科研、工程成果。只有一两个重大立功项目做下来,上升的通道才能尽早打开。否则稍有停顿,后浪就把前浪拍在了职场晋升的沙滩上。

又过一周,我再次接到N老师的电话通知,约定去她们所属集团进行第二轮面试。

集团公司人力经理在第二轮面试时,同样没有提太多问题。只是说我因为年龄的问题,集团总公司并没有相应编制名额释放出来。问我是否接受先以“劳务派遣”的方式签订劳动合同?那样才有可能向集团总公司上报。

他解释说,虽然集团总公司并没有明确招聘人员的年龄限制,但对于普通管理岗,似乎大家都默认的一个年龄线是85后。

我对这些都无异议,当时想着,要面对现实,只有先迈进门槛,才能寻找机会另作他图。

两周后,N老师给我发了讯息,表示遗憾,我最终在集团总公司的入职审查时年龄超限,没能通过。

面向未来,还是要勇敢一点

近几年,房地产、建筑行业这几年迎来深度调整。放眼望去似乎一片哀鸿。

行业目前的状况,我个人没有感到太多惊讶。并非我未卜先知有什么超前眼光,只能说,作为一名古早地产工程人,过去的十多年行业的狼奔豕突极速狂飙,着实让我看不懂。

如果说我对这个行业出现了哪些错判,可能就是对从事工程岗位的人员也会遇到年龄歧视有些费解。

以我的理解,设计、工程、造价这类技术型岗位,是可以选定为“职业锚”的。这类岗位,本应随着岁月累积,都是对专业能力的一种磨砺,一种职场履历的“抛光”。但现在看来,却歧化为一层职场末路的锈斑。

面对逼仄的就业前景,有人调侃说,中年人的工作机会可能只有“吉祥三保”:男的保安,女的保洁,不分男女干保险。

但我还没有那么绝望。

宏观来说,房地产、建筑业这两个支柱产业,对稳定经济大盘作用短期内还是无可替代的。而作为从业者,看看我们行业的发展阶段,还是如此初级,不应该就此停止发展。

而且即便放眼未来的房地产、建筑业,也不会因增量消失而终结,还会因巨大存量的更新需求而获得再生。

就是最近这两年,我在朋友的一个市重点项目上做技术顾问,也帮着朋友在某街道社区精品提升工程中做驻场代表,我甚至还做了自家小区路面“白加黑”改造工程的志愿者等等。

从我的体会来看,工程岗位自有它的需求和价值所在。即便是在房地产、建筑行业深度调整、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它的岗位功能“被替代”的阈值还是偏安全的。

当下工程人面临严峻的“出路”困局,也并非这一群体所独有,这是全行业产能过剩以及产业集聚的结果。世路荣枯,我们身在其中的业内之人,能有多少置身事外?

我没有跳脱行业周期开启“上帝视角”的能力,自然会有“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的困顿。但既然职场不可避免遭遇战,那就坦然面对吧。

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是弄潮人,休入洪波里”。只希望经过这样的涤荡,能让这个行业少点儿喧嚣,从业者也减几分浮躁。

Grain Rain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1 阅读:89

明说这地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