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红车”频出事故,被丢掉的车企的标准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明镜点评车 2024-04-24 02:49:30

某汽车类投诉平台部分截图

汽车在交付的那一刻往往就意味着其已经经受住了最严格的检验——不管是在硬件层面还是软件层面。造车新品牌这两年不断增多,其中几乎每一个品牌在交付后都不得不面对质量危机。这包括车机死机、设计缺陷、产品可靠性问题等等。其中有些问题看似很小,但这不仅影响客户体验,甚至还会给所有交通参与者带来危险性。在真正有丰富经验的主流车企中,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因为这样的产品是没有机会下线并在市场上流通的。真正的主流汽车企业从来不生产beta版产品。

可以看出来,目前一些新品牌在产品开发上,盲目地强调快,将汽车直接等同于电子产品,甚至放言车辆的生命周期要缩短到三年之内。但实际上,即便是手机的更换频率也是远超三年,更何况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且售价远高于手机的汽车。正是因为推崇这种快消式造车的逻辑,这才导致他们在汽车产品开发周期上极致压缩,产品整体开发周期都不到两年。这样虽然看似很快、产品很新、技术上马很勤,但实际上根本无法完成整车最基本的环境和道路耐久测试。

新车在出厂前,广汽本田质检员认真检查车辆细节

在主流汽车品牌中,所有的产品在上市前都需要经历两个完整的冬夏环境以及道路耐久试验,验证产品没有问题之后才能推向市场,这一整个周期最低限度都在30个月。特别是跨国车企,这种要求几乎雷打不动,要做到充分地验证以保证整车的品质。比如广汽本田,产品的完整开发+验证周期始终坚持48个月,会让产品完成ET/PT两轮冬夏两季的环境和道路综合耐久试验,确保产品没有设计和制造的质量问题后才能推向市场。

让产品经历完整的耐久测试是保障汽车品质可靠性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开发时间被大量压缩,在消费端看来似乎是产品速度快,看似研发能力更强、机制更灵活,但事实上却是产品可靠性和耐久性的下降。对消费者用车体验而言,就意味着汽车的品质更加脆弱,这就是一把双刃剑。当然有人会说,诺基亚曾经几层楼掉下去都还能使用,但这个功能在智能机时代已经不需要了。然而,汽车不是手机,汽车的使用直接关乎着驾驶者和乘坐者的生命安全,一旦出现事故,就没有第二次选择机会。

广汽本田荣获2023中国汽车保值率风云榜半年榜合资厂商第一

产品开发周期长,也就意味着产品换代节奏慢,在短期的竞争中会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但是汽车并不是简单的电子产品或者快消品,不是使用三五年就必须换掉的手机,它是一个需要有安全保障且使用年限很长的产品,保养好的车型能在道路上安全行驶超过20年。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马路上依然能见到7代雅阁。所以那些本着对用户负责,经历完整的耐久测试的车型,换代周期都会显得很漫长。

我们以广汽本田的雅阁车型为例,这款已经诞生了47年的产品,平均换代周期长达五年,目前已经诞生了11代。一方面通过代际传承不断垒实产品质量、给予用户优良的用车可靠性,另一方面以用户为中心给予用户最新潮的设计、舒适豪华的用车体验,让它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的B级轿车。这也正是广汽本田等主流车企一直坚持的造车长期主义。

广汽本田雅阁e:PHEV车型图

从宣布造车到建设工厂、产品发布仅仅只需要三四年,这是汽车新品牌所谓的“速度”。短期内新造车实力快速铺产品的节奏看似很有优势,但这种违背物理规律、赌博式的产品开发节奏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口碑快速下滑,影响品牌的长远发展。所以长远来看,造车“慢”亦是一种“快”,对品牌发展来说,它正是一种长期主义。

电子快消品,开发理念下的“安全隐患”

汽车新品牌在产品开发上引入了很多电子快消品的开发理念,让汽车设计和功能配置也受到了影响。比如车内触控大屏尺寸越来越大,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这给操作带来风险。所以主流车企在座舱屏幕的使用上都较为严谨。

广汽本田雅阁e:PHEV内饰图

我们来看广汽本田,一直保持着以人为本,安全用车的原则,没有一味追求大屏幕带来的“科技感”,坚持在每一款车型上都将用户常用的功能采用实体按键、比如一定会保留换挡杆、空调相关、除霜除雾等功能实体按键,确保用车的安全性,即便屏幕宕机,依然还有物理按键可以保障换挡、空调、除霜除雾等功能的正常使用,从设计上实现功能安全的保障。

针对触控大屏带来的安全风险,E-NCAP甚至已经开始制定相关的安全评价标准,未来采用全触屏的车辆,这导致安全评价会被降级。

另外,汽车软件的OTA模式在某些方面对车辆的安全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车辆OTA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车辆存在的软件缺陷,以及给车辆升级一些软件功能。特别是现在的智能驾驶等方案推出后,很多造车新品牌急于通过“智能驾驶”的概念来吸引用户,推出各种激进的智能驾驶方案雏形——即所谓的“beta”版。这实际上就是未经过充分验证的版本,希望后续不断通过完善软件算法,再OTA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实际上成为了“试验小白鼠”。

功能安全的设计在主流车企的开发标准中都是DFMEA的严控项,比如在广汽本田的车型开发标准中,如果某项功能存在明显的用户安全风险,就会从开发流程上禁止应用。而根本就不会出现“beta”版软件投放到市场的可能以及通过夸张的智能驾驶技术宣传来误导用户的行为。所以我们看到的现状就是在智能驾驶方面,广汽本田等主流合资车企技术似乎是保守的,实际上它们在研究方面一直保持着行业领先的水准,而交给用户使用的版本都是能确保用车安全的技术。

比如在2021年本田就已推出了全球首款可合法上路的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本田Legend Hybrid EX),但面对整个社会环境及尚不完善的法律,本田仍会将重心放在提高可靠性上。

Honda SENSING 360

比如在去年所发布的Honda SENSING 360技术,该系统就运用了本田在L3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中积累的诸多知识和经验。而与新造车更注重领航辅助驾驶能力的研发相比,Honda SENSING 360系统的升级重点放在了改善某些事故率较高的特定场景上,比如视野受限的交叉路口会车、侧后行人规避、改善弯道辅助驾驶体验等方面。可以看出,主流车企所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在去年发布的本田车机系统Honda CONNECT 4.0,其核心的功能并不是多块大屏、娱乐化,而主要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从“周围环境的监测”“车内乘员的守护”“车辆状态的诊断”三个维度,实现“提前感知,预先守护”,进一步提升驾驶安全性。和Honda SENSING 360技术一样,Honda CONNECT 4.0的研发都是在一个目标下进行的:实现“2050年交通事故零死亡”的目标,致力于安全智能化技术的研发。

汽车是关乎用户安全的产品,绝非是电子快消品。理念上的差距反映在产品上,也产生了极大的使用体验差异。真正守护消费者的产品,不是那种花哨的存在。

电动化,主流车企才是技术革新核心力量

在目前的国内市场,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一些新造车品牌在互联网的营销话术中也是各种“领先”,但与主流车企相比,技术上实则根基虚浮。我们以混动动力技术为例,目前一些车企,为了快速切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选择了增程这种技术简单但早期被主流市场淘汰的混动技术,短期内在销量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增程技术虽然在大容量电池包的加持下,弥补了一些技术本身的缺陷,但实际在车辆出现亏电时,车辆的能耗、噪音、动力性都会变差,在能耗和用户体验上远不如其他混联式混动技术。

从用户体验到能耗和环保的考虑,主流车企中很多都积累了多套混合动力技术,来应对不同车型的需求。我们以本田为例,它们开发了四套混合动力技术。在1997年就推出了第一代IMA,应用在本田insight、CR-Z等车型上,后来一共发展了6代。此后基于能耗和用户体验的需要,针对不同级别车型开发了三套混动技术,分别为i-DCD、i-MMD以及SH-AWD,分别适配小型车、中型车和大型车。

本田第四代i-MMD e:PHEV双电机两挡插混系统

目前广汽本田的皓影、雅阁等PHEV/HEV车型应用的就是第四代i-MMD混动技术,这套系统的工作模式主要由纯电驱动模式、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和发动机驱动模式,基于电池电量和车辆负载智能切换各种驾驶模式,让用户获得良好的电动化体验的同时,还能实现最佳的能耗控制,也不存在亏电导致的能耗和用车舒适性弊端。

即便是在纯电动车领域,虽然本田等车企投入到市场的车型较少,但实际技术积累并不落后,甚至可以说是领先。在1997年本田就推出了第一款基于镍氢电池打造的EV PLUS车型,在电动车开发领域有着二十多年的经验。随着国内市场对电动车消费的热情高涨,广汽本田将会在电动车领域持续发力,计划今年推出第二款电动车车型e:NP2极湃2,该车很好地继承了广汽本田的造车理念,在驾驶体验和乘坐舒适性上下了大功夫。接下来,广汽本田还将推出一系列成熟可靠、富有驾趣的电动化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好开”“更有趣”“更有范”的电动生活体验。

广汽本田e:NP2极湃2车型图

从广本的电动化布局来看,相比一些新造车企业项目的盲目上马、逐利经营等短视行为,广汽本田的规划和发展路径其实非常清晰。相对于all-in式单一动力架构的发展,广汽本田更注重可持续的发展。电动车发展不是短跑,需要长期的竞赛,而实力短缺者往往希望打快战。但广汽本田不论是在研发实力、品质保证,亦或是在长久的售后保障方面,都更具可靠性。

相比之下,某些新造车品牌长期割用户韭菜,最后企业倒闭让用户叫苦不迭。这都是发展短视、实力缺乏的结果。消费者也需要继续警惕并防范这种风险。

技术积累需要时间,部分新品牌因为造车时间短,现阶段只能用最简单的技术包装来实现“遥遥领先”,而作为主流车企的本田,通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在电动化领域已经积累了各种方向的新能源技术,只是在互联网的声量上,营销过于低调和内敛,被部分舆论攻击,误导消费者对其技术积累的认知。

在当下的社会消费环境,很多网红电子消费品,枉顾用户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通过营销等手段,短期内在销量榜单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因为经不住市场的长期检验,很快就成为了过往云烟。而汽车是一种关乎用户安全的产品,只有真正在产品和企业上都做到“安全”的企业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可,持续发展。当然,主流车企在当下的社会消费环境中,一方面要加快转型,迎接新的消费趋势和需求,另一方面更要坚守造车基本底线。造车是一个长跑赛,也是一次新的淘汰赛,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利。

0 阅读:17

明镜点评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