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知有行,则为生命;无知无行,则为顽石;什么是知行合一?

人之书 2024-02-16 21:08:54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在说,做人要学会修心养性、修身养德、明心见性,但好像也并没有人详细地说过修心具体所修的是什么,修心的过程怎么样,所修的目标又是什么?

关于修心修行的一切,似乎都是不明确的,都只能靠自己悟,这也许就是修行有成的人一直都那么少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所谓修心,其实就是修习:知和行。人们都在心知心行,身体力行。有的人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有的人却知行分离。

世间相信科学的人那么多,能成为科学家的有几个?世人很多都在忙忙碌碌、踽踽独行,可是发财的人又有多少?这都是因为知和行不能统一的结果。

世间哪里的知识最多?当然是书中?世间哪里的错误知识最多?当然也是书中。

世人大多都是大知大行、小知小行、不知不行。

可是什么是大知?什么是大行?

道有天地、佛有众生、心有众人,这便是大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便是大行;

大知大行都是极为简单朴素的道理,却也是极为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天地,是指宇宙天地;众生,是指一切生命众生;众人,是指天下百姓万民。世间的认知还有能够超越这三者的吗?

行走世间的方法,谁还能大过一步一个脚印呢?所谓平步青云,那却只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故而只能称之为小。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不过就是知和行而已。知而行之,行而知之。一知一行,边知边行,这便是人生的全部,也是人心的全部——心知心行。

什么是修心?什么是心?先不管心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心有什么。心有心识,有心知、有心行。总结归纳起来,心也就只有知和行而已。众生也只有知和行。

万物有知有行,则为生命;万物无知无行,则成顽石尘土。知之越小,所行越微。知之越大,所行越真。

所以修心,其实就是修心识,修心知,最多再加一个修心行。

心识从哪里来?心知从哪里来?心行又从哪里来?它们都从心中来,也从现实中来。

当生活饥寒交迫,当现实充满坎坷,当人心充满危机和危险,知和行都会充满迷雾。然而知需要清晰,行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如果要问什么是修心?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身心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其实它们都是一回事,目标都是一样的。

什么是修心?

所谓修心,其实不就是为了在自己心中明确:应该知些什么?行些什么?以及应该怎么知?怎么行吗?

修心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心知、心明,实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吗?

如果想要做到心知肚明、心明己静,离开了知和行可做不到。

什么是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能够认知的更多,行走的更远。认知是知,行走是行。人的认知与所行,并不一定会完全一致。

从知到行,还有一段真实的距离难以跨越。它们就像一张纸的两端,知和行分属纸张的两端,它们虽然同属一张纸,却几乎永不相见,但却又可以统一在一起,组成一张完整的纸。

什么是身心合一?

所谓身心合一,其实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中所想,能够更加完美地服务于自己的身体所行吗?心中所想,是知;身体所行,是行。

儿童为什么那么简简单单地就能获得快乐?而成年人的欢乐却困难得多?因为儿童往往是身和心一起行动,他们的身体在玩游戏时,心中所想的就只有游戏,这就叫身心合一。其实就是知行合一。

然而成年人的行动,大多都会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很难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修心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为了找回儿童时期的赤子之心,也就是心无旁骛、身心一起行动的专一状态。

很多人,身体还在教室,心神却早已神游天外;

很多人,身体还在工作,心思却早已浮想联翩。

身心合一,其实就是心无旁骛的知行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就是指认知天地本源规律,然后人类亲身实践它、亲自遵循它。天,是指天地;人,是指人类。天地有天道,人类有人道。

知晓天地运行的奥妙,然后行动起来,使得人类的运行也合乎天道运行,人道遵循天道,这就叫做天人合一。

几千年来,人类既知晓天道,也明白人道。却放任人道背离天道,还怎么奢望人类的长久兴盛呢?

古人云:“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如此还怎么天人合一呢?

人道必须遵循天道,才能像天地一样长盛不衰。否则人类社会必将像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一样,朝代更迭不断、社会衰弊连连。

人类不过就只有简简单单的知和行、身和心。不论以前人类已经出现了几万年,还是以后人类还会存在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人类就都只有这简简单单的两样东西而已——知和行。

身体用于行,心灵用于知,身心一起行动起来的专一致志的状态,就是知行合一。

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认知状态却五花八门,正与反共存,善与恶并生,福与祸相依,是与非颠倒,对与错不分;本来明明正确的道理,却也可能被曲解得面目全非;本来简单清晰的道理,却又可能被解释得复杂难明。

人一生的认知过程,本来是很简单清晰的,都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明到明。它就像由0到1一样,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能一步一步的的翻越和改变。

然而偏偏有些人不信邪,以为知和明都可以一步到位。殊不知这必然只能造就出大量的认知混乱。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老子说:“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人一生的认知,都是不断地在自己的心中明确:什么是自己的“知”?什么是自己的“不知”?也就是搞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清楚的?什么是自己并不真正清楚的?

人只有在自己的认知,是清楚明白的时候,才不会行动混乱。

知行合一的基础是:首先要“认知”清楚。

什么才是认知清楚呢?

知已知,明未知,便是唯二的两种认知清楚。

知晓哪些是自己所不知道的,那也是一种认知清楚。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知不知,尚。”

并不是只有“已知”,才是认知清楚;自己心中能够确定哪些是“未知”,那也是一种认知清楚。

当“未知”经过时间与阅历的累积,它慢慢就会实现由0到1的转变,也就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变。这一过程是丝毫不能急躁的,否则必然会带来认知的混乱。

人的大脑认知就像计算机一样。认知中的不知和知,就相当于计算机的0和1。“不知”就相当于0,“知”就相当于1。

如果把0当作了1,把不知当作了知,就必然会带来底层认知的混乱。那些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那些无法快速适应社会、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大多是因为把不知当作了知。

倘若把0和1(不知和知)搞混了,无论这台计算机的性能多么优秀,它都将毫无价值。其所呈现出来的结果,都将是一堆乱码。

人的行动往往都脱胎于认知,而认知的过程必然要辨明知和不知。

有些人或许也能在行动中总结经验,获得新知,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像爱迪生一样,为了发明一个灯泡,而进行几千次的失败尝试呢?

普通人大多都是知而后行。行中求知,叫探索,一般人可做不到,也不会去做。倘若决心去做,必先分清知和不知。

顺遂的人生都离不了知行合一。

3 阅读:73

人之书

简介:域内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