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短视频平台多出了一股“新流量”,以所谓的美食,吸引人群排队购买。还真别说,流量的确挺高的。可是没过多久(差不多三个月)这种美食短视频就消失了。转而又出现另外一种美食。
比如已经消失许久的炒鸡架,十米外就能闻到香味,售价10元/15元一盒;还有一个叫做舒芙蕾的蛋糕美食也同样如此。
当时很多人就意识到了问题,这东西并没有短视频中鼓吹的那么赚钱。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以舒芙蕾为例,售价10元一份,如果摆摊只有一个炉子,那么一锅15分钟出4份,就算摆摊的人一天10小时不停的制作并能够卖出去,一天的营业额可以达到1600元,成本对半分,纯利润800元。一个月下来的确能够月入万元。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每天不间断的制作和售卖才能够实现的。
身边就有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我弟弟花了2000块钱学习制作舒芙蕾,购买二手的设备和原材料,差不多一万块。一开始舒芙蕾出现的那一刻的确很火爆,可收回成本他却用了两个月,到了第三个月市场已经没有那么火热了。

钱的确赚了,但是却不多。于是弟弟也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线上吸引粉丝,线下对他人开展教学,教授如何制作舒芙蕾,可想学习的人并不多。
这样的商业模式并不新鲜,了解商业模式的看到这种“一窝蜂”的现象都大概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可是要知道,这样的人是不会去摆摊的,或者说,这些炒鸡架、舒芙蕾以及近期的卖卤菜的火热,都是底层人群寻求生存的渴望,可结果却成了那个被收割的韭菜。

似乎这些东西的出现与地摊经济离不开,从当初的罐罐烤奶到茉莉豆浆,从提拉米苏到炒鸡架,再到2025年初的顶流舒芙蕾,每一个爆款背后都有一群“追风者”。但结果火热之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如今又一个名为“卤菜”的新品爆火网络,打着“月入十万”的噱头,做着割韭菜的谎言。
网络上看到卖卤菜的短视频,摊位前永远都在排长队,那卤菜是一锅接着一锅的见底,可结果,这些顾客多数是花钱雇来的演员。
而这样的场景被想要赚钱的人看到后,的确捂不住内心的躁动。交了几千块钱的学费,学习如何制作并开始摆摊,看着手里为数不多的钱,开始琢磨着如何教别人把学费赚回来。

这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学员成了师傅,开始以更低的价格进行二次收割。原本的知识付费,也成了信息倒卖了。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可还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的跳进“坑”里,为什么呢?
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要赚钱生存。
当下的社会失业潮、35岁就业歧视、房贷压力等等,当你失业的时候,摆摊就会成为你“低门槛”创业的希望,还有心里的那一丝“月入十万”的梦的期待。这些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结果入坑后,成了那个被收割的韭菜。

我们都清楚,商业的基本逻辑是“风险与收益并存”,任何“稳赚不赔”“轻松复制”的宣传必然不现实。若真有人掌握月入十万的秘诀,他更可能闷声发财,而非低价兜售。而它如此做的原因就是将秘诀卖给你。
地摊经济的价值,在于为普通人提供谋生空间,而非制造“暴富神话”。当舒芙蕾从商场走向街头,当卤菜从家常菜变成“财富密码”,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任何行业的超额利润,都来自差异化竞争与长期积累,而非一套“万能模板”。
或许,只有当人们放下“一夜暴富”的执念,地摊经济才能真正回归它的本质——一种朴素的、可持续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成为被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