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啊,那蒋军的情况可真是糟糕透顶。先是在辽沈战役中遭遇了惨败,紧接着在淮海战役又是一败涂地,这两场大战下来,多达一百多万的大军就这么彻底覆灭了,消失得干干净净,就如同那飞扬的烟灰一般,啥都没剩下。在电视剧《特赦1959》里呢,有个以七十三军军长韩浚为历史原型的人物叫叶立三。他,对着王耀武发出了满心悲叹的一番话。他说:“你瞧瞧,老头子在军事方面用人可真是有大问题,重用的净是些奴才、庸才还有蠢材呢。就说华东战场吧,如果能全权交由您王耀武来指挥,又何至于落到现在这般一败涂地的凄惨境地呢?我感觉这一切就好像是做了一场大梦似的。在这梦还没醒之前,咱们手底下那可是有着数百万的大军呢,那场面多壮观,多有气势。可谁能想到呢,这梦一醒过来,好家伙,啥都没了,真的是干干净净的,啥都没剩下咯……”
话说叶立三当时那真是欲哭无泪,而王耀武呢,也只能是顾左右而言他了。各位读者朋友们,要是听了叶立三所说的那些话,肯定也会对这么一个问题产生兴趣呢。什么问题呢?就是叶立三口中所说的那个庸才,他指的会不会是杜聿明?要知道这杜聿明可担任过不少重要职务呢,像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啦,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还有徐州“剿总”副总司令长官兼前进指挥部主任这些职位呢。而且,这杜聿明经历了两次战役可都失败了,那为啥蒋介石对他还“情有独钟”呢?要是杜聿明真的算是庸才的话,那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那所谓的蠢材和奴才又会是谁呢?
杜聿明乃是黄埔一期的学员。在众多黄埔一期生里呢,他的晋升速度那可是相当快的,差不多也就仅次于胡宗南啦。他是在1924年考进黄埔军校的哦。之后呢,在1928年就晋升到了中校级别,仅仅过了两年,也就是1930年的时候,又进一步晋升为上校了呢。再到1932年,更是晋升成了少将。这一路晋升下来,还不到四十岁呢,他就已经担任起了第五集团军中将总司令这么重要的职务啦,而且,还同时兼任着昆明防守司令呢。另外呢,杜聿明还参与了辽沈战役以及淮海战役这两场极为重要的大战役哦。在这两次大战役当中,他所处的位置那可都是十分关键、非常重要的呢。
黄埔四期出身的林伟俦,他担任着第十七兵团副司令官兼六十二军中将军长的职务呢。在他所写的《塔山战役纪要》里面有着这样一段回忆。那是在1948年的10月21日的时候,蒋介石又做出了一个安排,派杜聿明出任这一战役的第四任指挥。杜聿明在到达葫芦岛之后呢,一刻也没耽搁,马上就召集国民党军那些师长级别以及更高级别的将领们来开会啦。在会上啊,他仔仔细细地查询了各个方面的相关情况。经过一番了解和思考之后呢,杜聿明就做出了相应的作战部署决定。他打算对锦西城东的塔山那个方向采取守势,也就是以防守为主;而对于锦西城西的地区呢,则是要开展“扫荡”行动啦。
在东北战场上,杜聿明可是手握相当大的指挥权呐。他一开始就把矛头对准了曾泽生所率领的第六十军。怎么个做法呢?他先是打着“加强整训”的幌子,往第六十军派去了一个“军风纪视察组”。这还不算完,接着,又在曾泽生身边安插了好几个“联络参谋”以及“高参”。这时候,第六十军的副官长张维鹏可就瞧出杜聿明的那点小心思了。他心里明白,这其实就是老蒋一贯玩的那套消除杂牌部队、对付异己的手段,只不过是换了个花样罢了。就拿对第六十军的部署来说吧,杜聿明把第六十军调到了吉长(也就是从永吉到长春)以及吉梅(从永吉到梅河口)这两条铁路之间狭长的地域里。这么一来,第六十军就处在了一种首尾难以相互照应、兼顾的尴尬境地。
杜聿明那一番行动啊,看着是风风火火、气势很足,就好像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般,猛得如同下山的猛虎。可结果呢,完全没能够把蒋军在东北面临的那种危急局势给挽救回来。不但如此呢,他这一通操作,反倒让卫立煌找到了借口,有了撂下担子不管事儿的机会。这下可好,下面那些兵团司令、军长、师长们都不知道该听谁的,该往哪个方向走了,一个个都变得无所适从起来啦。
卫立煌和杜聿明,就会发现卫立煌的格局可要比杜聿明大不少呢。东北“剿总”中有一位中将副参谋长兼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同时还担任葫芦岛指挥所副主任(这葫芦岛指挥所的主任就是杜聿明)兼参谋长的彭杰如,他曾回忆过相关的情况。彭杰如说,卫立煌在处理各方面人事关系的时候,那可和陈诚完全不一样。陈诚是那种会排除异己的人,作风上刚愎自用,还特别骄横,总是目中无人。但卫立煌就不同啦,他采取的是锐意拉拢、极力利用的做法。而且呢,他对总部内的人事安排很少去做变更调动哦。不管是杜聿明在东北时的原班底,还是陈诚在东北的原班底,卫立煌全都一律留用了呢。
彭杰如所提到的杜聿明班底,说的是杜聿明在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期间所率领的那些部下。而卫立煌呢,他为人处世可不搞那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派。但杜聿明就不一样了,他老是琢磨着要对人员来个“大换血”。这一番操作下来,搞得整个队伍里人心惶惶的,士兵们都没了打仗的心思,将领们也丧失了应有的斗志。就拿指挥逃跑这件事来说吧,那也是乱得一塌糊涂。当时在葫芦岛的国民党军,就跟惊弓之鸟似的,一个个都心急如焚地等着轮船来,就盼着能赶紧逃命呢。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要是解放军哪怕只派出一小股部队发动进攻,葫芦岛的这些国民党军恐怕就得全部被俘虏喽。结果呢,一直等到十一月一日,杜聿明这才开始安排部队分批上船。各部队在上船的时候,都还不知道要逃到什么地方去呢。一直等到开船前的几分钟,才由杜聿明亲自逐个给部队下达开船的命令,同时告知登陆的地点。
杜聿明在东北作战时,那逃跑的情形简直是乱得一塌糊涂。本以为到了徐州能有所改观,可没想到啊,他还是照着老样子来,一点没吸取之前的教训。就像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的中将副参谋长、代参谋长文强,在《徐州“剿总”指挥部的混乱》这篇文章里所嘲讽的那样。文强说,杜聿明还自吹自擂呢,说自己是以极为神速的行动往返于南京,就这么把撤退的大计给定下来了。可实际上呢,他连个书面的撤逃命令都来不及下达,而且还采取了好几件相互之间十分矛盾的措施……你说这叫个什么事儿,整个就是一团乱麻呢。
话说杜聿明呢,心里头一直怀疑郭汝瑰是地下党成员。就因为这份怀疑,他在对待撤退计划这件事上,那可是搞得“严格保密”,保密到啥程度呢?就连“国防部”都没办法掌握到真实的情况呢。可实际上啊,在那个时候,哪还有什么真正能保得住的秘密。你瞧瞧,那些下面的兵团司令、军长还有师长们,全都被蒙在鼓里,对撤退计划是一无所知。然而,奇怪的是,徐州附近的那些达官显贵以及富商大贾们,却早早地就接到了相关通知。他们呢,纷纷忙着用大车小辆运输自家的各种家当,好家伙,这一来可就把蒋军的退路给堵得死死的,那场面真是水泄不通。
文强曾记录下了当时因杜聿明的举止失措而引发的一系列混乱场景。那时候啊,人群可谓是男女老幼都有,形形色色的,乱成了一团。从徐州到萧县,距离还不到五十华里呢,可就这么点路程,从早晨一直到傍晚,人们就是走也走不到,就好像能看见目的地却怎么也到不了跟前似的。就连杜聿明坐的车都没办法开动了,没办法,他只能下车,本身腿就有点毛病,还得在警卫的搀扶下,绕着路徒步往前走呢。而且在这次撤逃的过程中啊,还发生了好几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都是国民党军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笑话。就说李弥兵团第八军军长周开成指挥的那两个团吧,在撤退途中的第二天夜里,走到萧县和孟集之间这块儿,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疑神疑鬼的,两边就这么互相打起来了,整整打了一夜。这一打可不得了,两边都出现了很严重的伤亡情况。一直到天亮了,双方这才从彼此穿的服装上分辨出来,闹了这么大一个乌龙。
在辽沈战役以及淮海战役这两场大战当中啊,杜聿明在指挥方面实在是没什么出彩的表现。就说他手底下有个跟了他多年的老部下,还是担任副手的邱清泉呢,到后来居然都不怎么听杜聿明的指挥了。而面对邱清泉那种骄横的做派,杜聿明也没办法,只能就这么由着他去了。也正因如此啊,在黄百韬所部被全部歼灭,还有黄维所部同样被全歼的时候,杜聿明这边呢,根本就派不出那种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得力的援兵去支援他们。
您知道吗?杜聿明这人啊,在战场上那可是直接或间接让一百多万蒋军都没了好下场呢。后来啊,他居然还能开玩笑似的讲,说这些兵力都送给陈毅元帅了。这话要是让范汉杰、廖耀湘、文强、林伟俦他们听到,那可不得气坏了,鼻子估计都得给气歪喽。这里面的文强和林伟俦可有段特别的缘分呢,他们俩在黄埔四期的时候可是住在同一间宿舍的,后来呢,又都进了战犯管理所,成了那里的“同学”啦。要说起来,他们在宿舍还有一位姓林的同学呢,熟悉那段历史的朋友们肯定心里都清楚这位林同学是谁喽。您瞧瞧这杜聿明,他可是黄埔一期的学生,结果呢,连黄埔四期的学生都打不过,就这么个情况,您说他不是庸才还能是什么?
在当年的蒋军中,对于杜聿明究竟算不算庸才,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不过呢,说到杜聿明的上司刘峙,大家可就看法比较一致了,都觉得他就是个蠢材,这在蒋军中的高级将领里那可是公认的事儿。刘峙啊,本就是个常打败仗的败军之将。可蒋介石和何应钦呢,看重的是他对自己的忠实可靠,甚至还盲目地迷信他是什么福将。那时候啊,蒋介石、陈诚、顾祝同他们对白崇禧不太放心,就琢磨着另外设立一个徐州“剿总”,然后任命刘峙当这个总司令,目的就是要分散白崇禧手里的兵权。这事儿一出来,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可就炸开锅了,大家都议论纷纷的。好多人都在说呢:“徐州那可是南京的大门呐,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着也得派一员虎将去把守着才放心。就算不派虎将,那好歹也得派一只狗去看着门吧。可现在倒好,居然派了一只猪去,就这情况,这大门怕是守不住喽。”
蒋介石任命刘峙这样被视为蠢材的人担任徐州“剿总”总司令一职,而且还把重要的兵权交到了在东北战场上输得一败涂地的杜聿明手中。如此安排之下,也就难怪邱清泉、李弥等将领一个个都显得悲观丧气了,他们满心所想的就只是怎样保存自身的实力,然后从淮海战场上逃脱出去。
当我们去翻阅淮海战役那些被俘将领所写的回忆录时,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关于刘峙的描述内容。里面提到了“刘峙惊慌失措的紧急措施”这样的情况,还说到“刘峙指挥无能”,说他在指挥作战方面实在是没什么能力。同时也有提到“刘峙大吹大擂”的表现,就是这人老是喜欢自我吹嘘、夸大其词。另外还有“刘峙惊惶万状”的记载,总之呢,这些被俘将领在提起刘峙的时候,往往都会在他的名字前面添加上几个形容词来描绘他的种种状态呢。
刘峙究竟有多无能,那可真是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的。要是真打算把他干过的那些蠢事儿一件一件全罗列出来,好家伙,估计花上三天三夜的时间都讲不完呢。既然如此,咱们就别在这上面费太多时间啦,还是把注意力转到另外一件事儿上吧。您知道吗,那些参加过辽沈战役以及中原之战的国民党军队将领,他们可都异口同声地说陈诚是个奴才呢。而且,在军事会议上,甚至还出现过大家伙儿哄堂大叫着“杀陈诚以谢天下”这样的场面,这背后到底是为啥,咱们这就来好好瞧瞧。
熊式辉曾经担任东北行辕主任,在他卸任之后,对杜聿明说起了陈诚的事儿。熊式辉讲道,陈诚那会儿处境挺尴尬的,没啥正经事儿可干,净出些不怎么样的主意。要知道,他之前在关内指挥作战的时候,那可是连连失败,结果呢,就想着跑到东北来显摆显摆,好把自己丢掉的面子给找回来。而且啊,他这一来,就惦记上熊式辉的位置了,还想着把熊式辉给挤兑走呢。熊式辉还对杜聿明说,自己要是走了,杜聿明恐怕也很难应付得了陈诚。所以呢,他俩得一起想个法子来对付陈诚这个“小鬼”。熊式辉心里一直觉得蒋介石就是个玩弄权谋的人,可没想到蒋介石竟然这么对自己,这让他心里挺不是滋味儿的,想着以后谁还会傻乎乎地为蒋介石卖命。熊式辉又提到,陈诚一门心思地想在东北弄出点动静来,打几个胜仗,好让蒋介石能重新信任他,毕竟之前他在蒋介石那儿已经失宠了。这不,陈诚刚一到东北,就把四平街的守将陈明仁给撤换了,他这举动可把东北的那些将领们的心都给伤透了,都觉得寒心呐。最后,熊式辉还对杜聿明说,你就等着看吧,看陈诚接下来能折腾出什么样的好戏来。
陈诚把陈明仁给撤掉了,这一举动可不得了呢。它让东北的那些将领们心里哇凉哇凉的,感觉特别心寒。而且呢,这还间接促使了陈明仁后来在湖南举行起义啦。当时还有这么个情况哦,就连杜聿明都跟着喊出了“杀陈诚以谢天下”这样的话呢。
据杜聿明在《我在辽沈战役中所见之国民党高层百态》里所回忆的内容,曾经有那么一次大会,会上是由白崇禧来作军事报告的。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全体代表,这里面也包括杜聿明本人,大家仿佛是事先约好了一样,异口同声地喊出了好几句口号。比如说“杀陈诚以谢国人!”,意思就是觉得陈诚犯下了过错,应该用杀了他的方式来向全国的民众谢罪;还有“不让陈诚逃往美国!”,很明显是担心陈诚会跑到美国去躲避责任;以及“到上海把陈诚扣留起来解京法办!”,就是想着要在上海把陈诚给扣留住,然后押解到南京按照法律来进行惩处。
蒋介石那肯定是舍不得对陈诚下手,这情形就好比乾隆帝舍不得处置和珅那般。不过呢,刘峙可就没陈诚那么有福气、那么受宠啦。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徐州的“剿总”机构就被撤销掉了,刘峙呢,被调到了“战略委员”这个岗位上。之后,他写了一本名叫《我的回忆》的书,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连出版这本书的钱都没有,没办法,最后只能用油印的方式印出来几本,送给一些同僚看看。再后来呢,好不容易才有一个出版商答应给他刊印这本书,可结果呢,书印出来摆在书架上,根本就没人买,压根就卖不出去。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结束之后啊,蒋介石那可真的是输得很惨很惨啦,基本上就没剩下多少能和对手抗衡的本钱喽。那为啥蒋介石会输得这么一败涂地,而且还一败再败呢?这里面很有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啊,他这人特别喜欢重用那些奴才、庸才还有蠢材。大家看看上面那些蒋军将领的回忆内容,各位读者朋友们,对于刘峙、陈诚和杜聿明这几个人,你们会给出怎样的评价呢?要是搞一个评选,专门评选蒋介石手底下的那些庸才、奴才、蠢材,您琢磨琢磨,还有哪几个人会比这三位更有资格获得这样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