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工上班后的第一件事,竟然就被安排去长沙出差,11号出发,12号也就是元宵节当天,和客户顺利对接完毕,下午四点结束了工作。心里突发奇想:都到了长沙,那回老家去看看吧……
我的老家在湖南益阳山区,算起来,我已经四年多没有回去过了。
自从父母离世后,最开始两三年,我至少每年春节都会带着家人回去一趟,主要就是按照老家的传统,正月初一早上去父母坟前拜年。
但后来连续三年的疫情,加上老家也没有了什么亲人,唯一的一个姨妈也在外省,我就一直没有回去过了。
现在刚好赶上元宵节,心里突然想起小时候,父母带着我在家里闹元宵的场景,就决定回去看看,或许还能回味起一丝儿时的温馨。
说走就走,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老家而去,两百多公里路程,等我回到老家的村子时,天色已经全黑了。
入眼所见,到处是火树银花,家家户户都是灯火通明,很多人家还放起了烟花。
近乡情更怯!有着灯火的照耀,虽然天黑了,我还是能看清楚家乡这些年来的一些变化。直观就是路变宽了,路旁的房子也更豪华整齐了。
但我的心情并不见得很好,看着家家户户通明的灯火,依稀还能看到几个孩子在大人带着放烟花,我突然心情暗淡起来:
别人家都是满满的烟火气,只有我家,肯定是乌漆墨黑一片沉寂——自己都几年没回来了,家里都长了草吧?
怀着忐忑而沉重的心情,出租车终于到了通往我家的那条小路交汇处。我让司机停了车,就在这里下来吧,还得去强哥家里拿钥匙呢。
下了车付了车费,背着电脑包往强哥家走去。没走几步拐个弯,我顿时僵在那里!
在这里能看到我家,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家竟然也有灯光,三控两层共六个房间里,每个窗子都亮着。
这也就意味着,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再看地坪里,竟然也点着一圈的蜡烛!
一瞬间,我有了种错觉,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小时候,父母带着我闹元宵的场景!
眼前的场景令我有点措手不及,稍微失了一下神,不由得就加快了脚步朝家里走去,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肯定是强哥干的好事。
没几步就到了家门口,果然看到地坪里有个人影,尽管几年没见面,但我还是一眼认出那就是强哥。
“强哥”,我大声喊了一句。
“关老弟”?强哥带着点迟疑的声音在问,他在明处我在暗处,他肯定看不清我。
“是我”,我回答时已经走到了路灯下,强哥也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几支蜡烛,脸上压抑不住地带着惊喜:
你怎么一声不响地回来了?还还搞到这么晚,还没吃饭吧,快把东西放下,先去我家吃口饭再说。
我只有一个电脑包,无所谓放不放,但也没有直接跟着强哥走,而是站在地坪里打量着自己的家。
四年多了!自从父母走后,这个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的家,我已经久违了四年多。
因为所有的灯都开着,再加上外面的路灯和地坪里点着的蜡烛,我还是看清楚了自己的家:
好像没有什么变化,想象中那些“门窗上长树、蒿草满屋檐”的荒凉景象并没有出现。甚至连我最后一次离开前,放在走廊上的那盆多肉也还在。
强哥见我没动,又走过来对我说:家里都差不多老样子,先吃了饭再回来看也不迟。
我嗯了一声,转身和他一起朝他家走去。
我们两家就隔着两三丈的距离,没几步就到了门口,我大声喊道:嫂子,我回来了。
强哥也在一旁大声说:老婆子,关老弟回来了,还没吃饭呢,你给热点饭菜。
屋里一个透着惊喜的声音响起,同时还有脚步声:关老弟回来了?快进屋快进屋……
强嫂迈着小碎步朝我走来时,我们已经走进了客厅。
在明亮的灯光下,我这才得以看清楚强哥夫妻,几年不见,尽管他们的容貌没太大的变化,但比我记忆中的样子还是多了几分明显的苍老。
我一边坐下,随身把电脑包放在矮柜上,不好意思地朝强哥说:今天在长沙出差,刚好遇上元宵节,就想着回来看看,来得匆忙,什么也没带……
从电脑包里拿出来一条芙蓉王香烟塞给强哥,他并没有和我客套就收下了,只是念叨了句:这些年,都抽了你很多烟了……
说话间,强嫂端来一碗芝麻豆子茶过来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同时又对我说:先喝碗茶,我给你煮碗元宵团子(汤圆)。
我赶紧说:好啊,今年元宵节我也能吃到元宵团,只是麻烦你了。
强嫂嗔怪了我几句:就你嘴巴甜会说话,你在外面,想吃啥没有的吃?
一边说,强嫂一边就进了厨房。
我和强哥在客厅里喝茶聊天,强哥对我说:虽然你几年没回来了,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给你家打开门窗通通风,把看得见的那些野草蜘蛛网给清理一下。
只要我这个老家伙还在,就算等你将来退休了想回来养老,家里肯定也能住。
卧由衷地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强哥却拦住我说:你我兄弟间都别说客气话,要是你父母能多活几十年,那该多好……
提及父母,时隔将近十年,我的心里虽然已经没有太多的悲伤,但还是免不了滋生起几分怅惘……
我虽然叫着强哥,其实他的年龄比我大了刚好二十岁,准确说,强哥是和我父母同一代人。
我们家和强哥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只是因为祖上的老屋紧挨着,两家又都是地方的“杂姓”,于是便更熟络一些。
从我懂事起就一直叫着强哥,一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年龄如此悬殊,却又成了平辈。
后来才知道,比我父亲小六岁的强哥,小时候就是我父亲的“跟屁虫”。因为个子小家里又穷,一直都是我父亲罩着他。
出于对“大哥大”的尊重,强哥小时候就叫我父亲为“叔”,想不到等我们这一代出生了,这个叫法竟然就成了顺理成章。
对于这个称呼,强哥从来没有过异议,尤其是他结婚时,我父亲帮了他一把,他就更是心存感激了。
我们家那时候也穷,父亲没有兄弟姐妹,完全没有人能够帮衬。幸好只生了我一个孩子,家里除了种地之外,再养点猪养点鸡鸭腾钱,勉强也算不欠账。
强哥父母去世时,强哥刚好二十岁还没有成家。在农村没有了父母的人,很少有姑娘愿意嫁,于是一不小心,强哥二十七八了还是单身。
那一年,强哥在邻县打短工,结识了一个大龄姑娘。对方家里看他勤快肯干是个踏实人,也不嫌弃他年龄大,唯一的要求就是按照通常的习俗明媒正娶。
这几乎是最低的要求,可对强哥来说也难度太高,家里连一片鸡毛都没有,就算一个简单的三献礼也凑不齐。
我父亲听说强哥找到对象了非常高兴,“叔侄俩”一说,我父亲当场就拍板:彩礼钱你自己有多少拿出来,不够的我给你凑够。婚事需要的猪鸡鱼之类,都从我家里拿。
就那样,为了强哥的婚事,我父亲竟然掏出了三百多块现金,外带猪栏里的两头猪,还有十几只鸡,连鱼塘也被捞了一遍。
强哥的婚事得以顺利成了,他们夫妻自然对我父母感恩戴德,虽然年龄相仿,可一直很自然地叫着叔婶,打心眼里认定了这个“长辈”。
强哥成家后,家里有了当家人贤内助,家境慢慢好了起来,我们两家却一直那么亲近。
我后来考上了大学,那时候,强哥的儿子还在上小学,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听强哥儿子叫我叔叔,我才开始感觉正常起来。
我大学毕业时已经没有了包分配的说法,直接就来了广东,也算运气不怎么好,找的工作一般都干不长。
那时候父母虽然年龄大了,但身子骨都很硬朗,而我在外面混一年几乎都没有啥积蓄,每到过年都不怎么有心思回去。
父母虽然不说什么,但心里何尝不希望我能回去?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真的是年少无知,总以为父母还年轻,自己以后有出息了,有着大把的机会和时间去孝顺他们。
可实际上,他们都是五十多的人了,即使能活百岁,也已经过去一半多。
有一年快过年了,我早就告诉了家里又不回家过年。到了腊月二十,母亲病倒了,却不肯告诉我,后来还是强哥打电话给我:
你母亲担心你才病倒,你小子就没想过“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话么,不就是没挣到钱么,你回来,我凑点给你,你去交给你妈妈让她开心一下,病就好了。
我当然回了家,强哥还真的塞给我五千块钱,让我在母亲面前“露露脸”。
从那以后,我对强哥的感情又进了一步。后来随着工作的稳定,收入也增加了,回家的动力也大了。每次回到老家,都要给强哥捎点礼物,主要就是他喜欢抽的烟。
人村人在人情世故上最讲究你来我往,我对强哥尊重,他也不会白受我的,每次出门他总要往我袋子里塞点土产。
强哥的儿子“完美继承”了父母的忠厚,只可惜读书的成绩不是那么理想,勉强读完高中就辍学务农。
那年我回家过年时见到这情况,用一种长辈的口吻问他说:虽然你没有什么文凭,但只要舍得吃苦他是做事,打一份工同样也能养家。
“侄子”就跟着我来了广东,临走前,憨厚的强哥竟然对我说:关老弟,多谢你帮着你侄子找工作,我今天说句话在这里,你在外照顾了我儿子,我会照顾好你家里的老人……
在我的安排下,强哥的儿子顺利入职了一家模具厂,也在我的授意下学习了模具技术,算是有了一技之长。
果然,也是从那年开始,强哥对我父母的照顾就更加全面了,他们原本就有很深的情谊,再加上我和他儿子之间的关系,他对我父母真的就只差不是亲人那点了。
后来我在广东安了家,因为父母年龄渐大,身体都不好,几乎是常年在家吃药的缘故,我就想把他们接到广东来居住。
可父母只住了一个月就吵着要回去,说在这边太不习惯,就像坐牢一样,一年四季的气温那么高受不了。
父母也知道我的顾忌,还安慰我说:不用怕,我们住在家里,大事不会有,小事有你强哥在……
就那样,父母回去了老家,再也没有来我这边长住过。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已经习惯了每年回家过年。
应该是年轻时太过劳累伤了底子,我父母都未能享受到长寿的红利,先后在16年前后过世。
父母过世后,我把家里收拾了一下,心想着今后回来,主要就只是给父母上坟祭奠,家里的房子就空在那里了。
于是,我把钥匙留在了强哥手里,临走前和他说:家里的钥匙也放在你这里,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只要我回家能有张床睡觉就行。
最开始那几年,因为我每年都会回家过年,除了平常定期给我家的房子通通风之外,每到了年底,强哥夫妻总要提前给我收拾好屋子,搞好卫生不说,连床铺被褥都会铺好。
因为我妻子是外地人,孩子又在广东出生和长大,对湖南老家没有太多的依恋,但每次回到家里,总能感受到强哥夫妻浓浓的情意。
再后来就是连续的三年,我都无法回家,自然也无法去看看日益老去的强哥。
幸好他儿子就和我在同一个城市,我还能给强哥捎点礼物回去,一般都是两条子香烟,以及一些其他的东西。
而“侄子”每次回来,自然也少不了给我捎点老家的土产,于是即使我没回家,故乡的气息也并未彻底远离。
四年多没有回来了,今年的元宵节注定是一个令我无限感怀的日子。
自从我长大之后,尤其是上学之后,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过元宵节,至于孩时“闹元宵”的情景更无从谈起。
想不到我的一次偶然之形,不但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场景,更感受到了强哥夫妻对我家的照拂。
我的思绪就像一片脱缰的野马,正在无限回味时,强嫂端上来一万热气腾腾的元宵团。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吃这个,但还是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狼吞虎咽地吃完。
和强哥夫妻聊了一阵,强哥又陪着我回了我的家,在所有的房子里转了一圈,我就让强哥回去了。
这一夜,我彻夜无眠,一直在几间屋子里转悠,希望能尽可能地回味并收集到一些父母的气息。
我知道,这个家虽然还在,但我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远了。父母在,家就在,如今入目不在了,我也像一片无根的浮萍一般,遥远的那个城市,已经成了我第一意识里的家了。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偷偷离开了家,没有和强哥打招呼,因为只要我说起要“回去”了,强哥一定要想方设法塞东西给我。
走之前,在桌子上放了一个塞了点钱的信封,算是我给强哥夫妻的一点心意。走到那个小路的拐弯处,我再次回头,我家依旧灯火通明,旁边十来米远强哥的家,同样也亮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