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0万变100万,他终于明白,炒股亏钱是因为“人”的身份

围炉话今朝 2025-04-02 10:20:35

在股票投资领域,普通人炒股常深陷亏损,主因并非技术差,而是身上易被资本市场利用的“动物属性”。下面我们就来剖析这些天性弱点怎样让大家在股市血本无归,以及该如何调整。

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A股总市值减少10.85万亿元,股民人均亏约5.4万元。2024年市场震荡,散户资金缩水。10万以内小散户、10至50万元区间散户及300至1000万元大散户,均有不同程度亏损,而投资机构平均年化收益达千万元级别 。 这组数据直观地表明,A 股市场的财富正源源不断地从散户流向专业机构。

逃避本能:投资路上的绊脚石

机构能盈利,散户却不行,与投资能力关系不大。散户亏损关键在于投资反人性,人类进化未让我们做好应对投资风险的准备。我们老祖宗从猴子时期形成的习性,围绕深山采果生存,本就与投资相悖。以三种天性为例:

第一种是本能逃避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心理防御机制。自然界和生活中,它能帮我们远离危险,可在投资交易里却坏事。大家说散户爱追涨杀跌,其实严格执行这策略或能盈利。

但现实是,散户追涨容易,杀跌极难。股价涨时,人人自信;股价跌时,察觉无力改变,逃避心理就启动。

有人装作没事,有人“躺平装死”,想着股价能回升解套。散户爱“装死”,就是动物本能影响。

据《2019年全国股票投资者状况调查》,能果断认赔卖出的投资者仅16%,选择“装死”和自我欺骗、不承认亏损的达20%。

靠意志力对抗本能很难,庄家对散户这心理了如指掌,预测散户行为比预测股市容易,所以散户常受伤。

自我合理化:投资决策的隐形杀手

“自我合理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理层面的现象,在投资场景中,它如同隐匿在暗处的“杀手”,悄然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人类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承认自身的错误往往会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不适,为了规避这种负面感受,自我欺骗便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现实状况与内心既定想法出现偏差,认知失调随即产生。此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开启自我说服模式,试图调和这种矛盾。

在职场与情感领域,PUA现象便是对这一心理的恶意利用。实施PUA者通过持续打压对方,使被操控者陷入认知失调的困境。

被打压者因将对方视为权威,在现实与自我认知的冲突中,逐渐开始自我贬低,不断强化错误认知,以适应这种失衡状态。

投资领域同样难以摆脱“自我合理化”的影响。当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时,内心往往笃定其必然上涨,并迅速在脑海中罗列诸多支撑理由。

然而一旦股价下跌,与最初预期相悖,他们便难以直面自己判断失误的事实。于是开始自我安慰,坚称这只是短暂的市场调整,股价后续必然会反弹回升,进而不断为自己的操作行为寻找看似合理的依据。

研究清晰地表明,当买入股票后,若立即遭遇10% - 30%的亏损,投资者极易陷入焦虑情绪,理性思维随之丧失。

此时他们会本能地抵触一切关于该股票的负面消息,却对哪怕极其微弱的利好消息深信不疑。

这种因认知失调而引发的盲目行为,在争分夺秒的投资市场中,严重干扰了投资者的决策,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投资失利。

频繁操作:违背投资规律的陷阱

第三种是频繁操作。人类进化中,勤劳努力是创造财富基础,所以我们认为勤劳正确。但投资市场相反,冷静淡定、做长线投资易盈利。

散户注重参与感,股市稍有波动就想操作。中国散户交易换手率300% - 500%,全球居高位。像有的朋友拿5万元炒股,一年交易量达100万。国家设科创板50万元准入门槛,就是引导散户理性投资。

机构靠近乎无情的交易策略克服人性弱点。机构不受情绪左右,还利用散户情绪盈利。炒股时散户情绪起伏,机构资金非个人的,操作人员不担全部后果,交易策略和纪律事先定好,排除了情绪因素。

操作手段如量化高频交易,国外顶级量化团队多由物理学家、统计学家构建模型,交易速度极快,杜绝感情干扰。

我朋友在美国沃土金融工作,他们不预测,靠超级设备和极短延迟的网线,利用微秒级反应速度打时间差赚钱。在资源、时间投入、硬件设施上,机构相比散户优势巨大。

机构竞争靠海量资源、完善模型、畅通信息渠道,即便如此都有风险。散户像迷路小孩闯入残酷战场,生存几率小。美国散户比例从90%降至6%,国内散户也应早日认清现实。

若仍想炒股,记住口诀:散户胜败一场赌,身心可叹难自主。多情要靠无情补,手闲心痒不炒股,心态要服三大软,是人首先是动物 。

文本来源@温义飞的急救财经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围炉话今朝

围炉话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