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前,得知一包香烟才一毛二分:弄来给我抽抽

椰子族部落 2024-11-14 10:10:34

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前,得知一包香烟才一毛二分:弄来给我抽抽

世人皆知毛主席爱抽烟,却不知他在1959年回韶山前的那段日子里,竟然主动要求抽一毛二分钱一包的便宜香烟。那是在武汉东湖宾馆,当听说王任重让烟厂生产的珞珈山牌香烟只卖一毛二分时,毛主席立即说道:"弄点来给我抽抽!"王任重闻言一愣,本想劝阻,可哪知毛主席却说了一番令人动容的话。这位早已习惯了"中华"牌香烟的开国领袖,为何会对这样一款便宜香烟如此感兴趣?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烟草与革命

1927年秋,井冈山上枪声不断。在茅草屋的油灯下,毛主席正在研究军事地图。一位老乡送来了一捆自制的旱烟,这是当地百姓用晒干的烟叶卷制而成。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样的烟叶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普及的烟草。

当时的井冈山,经常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一天深夜,毛主席正在和战士们商议对策。一位老乡悄悄递来一撮旱烟,毛主席接过来,用报纸卷了一根,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在地图上标注了几个关键点,随后制定了一个巧妙的突围计划。

到了延安时期,烟草供应仍然十分紧张。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经常将自家种的烟叶送到杨家岭,有时是几片晒干的烟叶,有时是自制的旱烟。在窑洞里,毛主席常常一边抽着这些粗糙的烟叶,一边和前来汇报工作的同志讨论问题。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在西柏坡的指挥所里,毛主席正在和其他领导同志研究作战方案。当时的香烟供应异常紧张,有时一包烟要分成好几次抽。一天晚上,毛主席正在研究地图,一位通信员送来了紧急电报。他习惯性地想掏烟,却发现口袋里只剩下半截烟头。

这种艰苦条件下,毛主席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当时的西柏坡,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战士们将自己省下的半截烟递给首长,首长则将自己珍藏的几根烟分给战士。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根烟往往就能传递战友间的深厚情谊。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前夕。毛主席在指挥所熬了几个通宵,当时只能靠劣质的旱烟提神。一位老游击队员得知后,专程从几十里外的村子里带来了一些上等烟叶。这些烟叶虽然比不上后来的"中华"牌香烟,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难得的好烟了。

随着战事的推进,从敌人那里缴获的香烟也越来越多。但毛主席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经常将缴获的好烟分给战士们,自己继续抽着普通的旱烟。在河北平山县的一个村庄里,有位老乡回忆说,当年毛主席路过他们村子时,曾和村民们一起围坐在火堆旁,分着抽一根旱烟,谈论着革命形势和百姓生活。

这些年月里,烟草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从井冈山的旱烟到延安的烟叶,从西柏坡的半截烟到辽沈战役前的提神烟,每一次重要的军事决策,每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似乎都伴随着袅袅的烟雾。

二、建国后的烟草选择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结束后,中南海的办公室里,秘书处的同志们开始为毛主席准备日常用品。其中,香烟的选择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当时国内能生产的香烟品种并不多,"中华"牌香烟作为上海卷烟厂的拳头产品,质量上乘,口感醇厚,便成为了首选。

1950年初,上海卷烟厂专门派人来到北京,为中南海送来了一批特制的"中华"香烟。这批香烟在包装和制作工艺上都进行了特别改良,烟丝更细腻,香气更浓郁。但毛主席在得知这是专门定制的香烟后,立即表示反对。他说这样做会增加工厂的生产成本,要求工厂按照正常标准生产。

1952年夏天,一次中央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发现毛主席手中的香烟换成了普通的"大前门"。原来,他得知"中华"香烟价格较高,一般工人难以承受,便主动改抽较为大众的品牌。这一决定在当时的领导干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人也改变了吸烟习惯。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来自各地的代表们看到毛主席经常与基层代表们边抽烟边交谈。一位来自东北的工人代表回忆说,当他掏出自己常抽的"解放"牌香烟时,毛主席竟然主动要了一支,说要尝尝工人们平常抽的是什么味道。

到了1956年,国内烟草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各地都开始生产自己的特色香烟。在视察武汉期间,当地干部向毛主席介绍了汉阳烟厂新研发的几款香烟。毛主席特别关心这些香烟的价格,询问普通工人是否买得起。当得知其中有几款价格较为平民化时,他表示赞许。

1957年秋,毛主席在南方视察工作。在一个工厂的职工食堂里,他注意到工人们大多抽的是价格便宜的地方牌香烟。午饭时间,他特意和几位老工人坐在一起,借了一支当地产的香烟,边抽边询问他们的工资收入和日常开支情况。

1958年大跃进期间,各地烟草产量出现了较大波动。有的地方为了讨好领导,特意为高级干部配发高档香烟。毛主席得知后十分不满,他在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殊化,应该和群众用同样的商品。

这种朴素作风一直延续到1959年。当年春天,毛主席在杭州期间,一位老同志送来了一条上好的"中华",他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已经习惯了普通香烟,没必要用特供。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在武汉听说珞珈山牌香烟只卖一毛二分时,才会有"弄来给我抽抽"的率真表态。

在这十年间,毛主席的烟草选择始终体现着一个原则:能用普通的就不用特殊的,群众用什么他就用什么。从最初的"中华"到后来的"大前门",再到各种地方品牌,这些转变都显示出他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

三、珞珈山牌香烟的诞生

1958年底,武汉汉阳烟厂开始筹划生产一款新型香烟。当时的厂长李德山召集技术人员开会,提出要研发一款既保证质量又让普通工人买得起的香烟。这个想法得到了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的支持。

1959年初,汉阳烟厂抽调了十几名经验丰富的技师,组成了专门的研发小组。他们反复试验不同的烟叶配比,经过数百次的调配尝试。起初,他们选用了湖北恩施和鄂西北的优质烟叶,但成本较高,无法实现预期的价格目标。

2月份,研发小组转向了一个新的方向。他们发现武汉周边的黄陂、新洲等地出产的烟叶,虽然不及恩施烟叶名贵,但经过特殊处理后,也能达到不错的口感。通过改进加工工艺,他们成功降低了生产成本。

3月中旬,第一批试制品出炉。这款香烟以武汉著名的珞珈山命名,包装简单大方,采用白色为主色调,印有珞珈山的剪影。定价为一毛二分钱一包,比当时市面上大多数香烟便宜近一半。

4月初,珞珈山牌香烟开始在武汉市场试销。首批投放的5000条香烟很快销售一空。工人们普遍反映,这款烟既经济实惠,质量也不错。有老烟民说,这烟的味道虽然不及"中华"醇厚,但比一般的廉价烟要好得多。

同月,王任重在一次省委会议上,特意品尝了珞珈山牌香烟。他当即表示,这款香烟很好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包烟一毛二分钱,正是考虑到了普通工人的承受能力。

5月,汉阳烟厂扩大了珞珈山牌香烟的生产规模。为了保证质量稳定,工厂专门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他们严格控制每个生产环节,从烟叶选购到加工制作,都有详细的标准。一位老工人回忆说,当时车间里贴着"质量就是对人民负责"的标语。

6月,珞珈山牌香烟开始在湖北全省铺货。各地供销社的反馈都很积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武昌区一家供销社的营业员说,每天早上开门,就有工人们排队等着买烟。

这款香烟的成功,引起了其他烟厂的关注。不少厂家派人来武汉考察学习,希望能够推广这种既保证质量又价格实惠的生产经验。当时的《长江日报》还专门报道了珞珈山牌香烟的研发过程,称赞这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典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毛主席来到武汉东湖宾馆,听说有这样一款平价优质香烟时,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珞珈山牌香烟的研发和推广,体现了那个年代工业战线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探索。它不仅是一款香烟,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四、一场特殊的品烟会

1959年7月的武汉,骄阳似火。在东湖宾馆的会客室里,毛主席正在听取湖北省的工作汇报。当王任重谈到珞珈山牌香烟时,这位最高领导人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天下午,汉阳烟厂的负责人接到通知,要求送一批珞珈山牌香烟到东湖宾馆。厂长李德山亲自带队,挑选了最新生产的一个批次。在送烟之前,质检科的老师傅还特意对这批香烟进行了仔细检查。

到达东湖宾馆后,工作人员将香烟送到了毛主席的房间。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不仅要了香烟,还邀请李德山一起品尝。这位老厂长后来回忆说,当时手都在微微发抖,没想到能有机会和毛主席一起抽烟。

毛主席拿起一包珞珈山牌香烟,仔细端详包装。他注意到包装上印着的珞珈山图案,就询问这座山的来历。王任重介绍说,珞珈山位于武汉大学校园内,是武汉的文化地标。毛主席点点头,说这个名字取得好。

接着,毛主席拆开烟盒,取出一支烟,用他惯常的方式轻轻叩了叩烟嘴。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等待他的评价。第一口烟后,毛主席说:"这烟不错,味道挺好。"这句话让在场的干部们都松了一口气。

随后,毛主席详细询问了香烟的生产情况。当得知整个研发过程都是为了让普通工人能买得起好烟时,他连连点头。他特别关心成本控制的问题,询问是如何做到既保证质量又能把价格控制在一毛二分的。

李德山向毛主席汇报了工厂的创新举措:利用本地烟叶、改进工艺流程、优化人力配置等。每说一项,毛主席都认真听着,不时插问具体细节。当听说工人们都能买得起这种烟时,他显得很高兴。

在品烟过程中,毛主席还询问了工人们的收入情况。当得知一个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四五十元,抽这种烟完全负担得起时,他说:"这才是真正为工人办事。"

这场特殊的品烟会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期间,毛主席连续抽了三支珞珈山牌香烟。他对这款烟的评价是:"香味醇和,燃烧均匀,价格实惠。"这个评价后来被工厂印在了宣传材料上。

临走时,李德山想留下一条香烟,但被毛主席婉拒了。他说:"不用特供,和老百姓一样从商店买就行。"这句话很快在武汉传开,成为一段佳话。

这次品烟会的消息很快传遍武汉城。第二天,各个供销社前排起了长队,很多人都想买到毛主席抽过的这款香烟。汉阳烟厂的工人们更是倍受鼓舞,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珞珈山香烟的后续发展

1959年8月,毛主席品尝珞珈山牌香烟的消息在湖北省内迅速传开。汉阳烟厂的订单量激增,日产量从原来的3000条提高到5000条。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工厂开始实行三班倒生产制度。

9月初,湖北省轻工业厅派出专门工作组进驻汉阳烟厂,协助解决生产扩张中遇到的问题。工作组发现,随着产量增加,烟叶供应成为主要瓶颈。为此,省里协调黄陂、新洲等地增加烟叶种植面积,并建立了专门的烟叶收购网络。

1960年春,汉阳烟厂开始在厂区内建设新的生产车间。新车间引进了两条先进的制烟设备,使得日产能力提升到8000条。同时,工厂还成立了技术改进小组,专门负责提升产品质量。一位老工人回忆说,当时整个厂区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充实的氛围。

到了1960年夏天,珞珈山牌香烟的销售范围扩大到了湖南、江西等邻近省份。各地供销社的反馈显示,这款香烟因其高性价比,很受基层工人欢迎。武汉钢铁厂的工人们说,一包烟一毛二,正好是工友们的口袋价位。

1961年,面对困难时期的原料紧张,汉阳烟厂坚持不降低产品质量。工厂党委作出决定:宁可少产,不能坏产。他们将有限的优质烟叶优先保证珞珈山牌香烟的生产,确保这款"平民烟"的品质不打折扣。

1962年初,全国烟草工业会议在上海召开。汉阳烟厂的经验在会上作了专题介绍。与会代表们普遍认为,珞珈山牌香烟走出了一条既保证质量又惠及群众的发展道路。会后,多个省份的烟草企业派人来武汉参观学习。

1963年,汉阳烟厂开始尝试产品创新。在保持原有珞珈山牌香烟的基础上,他们推出了"特制珞珈山",价格略高一些,但仍在普通工人的承受范围内。这个新品种很快获得市场认可,形成了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系列。

1964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湖北省决定在汉阳烟厂原址旁新建一座现代化厂房。新厂房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年产能达到50万箱。老厂房则改造成技术培训中心,为全省烟草行业培养技术人才。

到了1965年,珞珈山牌香烟已经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烟草品牌之一。它不仅保持了一毛二分的亲民价格,而且在质量上持续改进。这一年,工厂获得了全国轻工业系统先进单位的称号。

1966年初,一份来自基层的调查报告显示,珞珈山牌香烟在武汉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0%。它不仅是工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也成为了武汉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每当外地人来武汉,本地人总会自豪地介绍这款有着特殊历史渊源的香烟。

0 阅读:1

椰子族部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