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北京饭店
前言
“背后是紫禁城,面对长安街,左手王府井,右手天安门”,这个光是用说,就能感觉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方,便是北京饭店。
北京饭店的历史
北京饭店始建于1900年,那是一个小饭店、小酒馆盛行的年代。
晚清以前,中国城内几乎没有饭店、旅馆之类的地方,那种能够供行人食宿的客栈、客店,大都在城外,主要是为方便车夫,因此还会有专门代喂牲口的服务。
所以,这些客栈的环境大都很差,不仅有股牲口味,还没有床铺、没有被褥,想要住店,只要给上店主几文钱,店主便会在地上给你铺上一地鸡毛,然后蜷在上面凑乎一夜。
图丨清末的客栈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以洋枪洋炮开路,外国的商人、实业家、投机者纷纷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而这样的食宿环境明显是无法满足他们需求的,于是,一些环境较好的饭店酒馆开始出现在外国人经常出没的地段。
1900年,八国联军杀进紫禁城,刹那间,北京城被无数金发绿眼的外国人抢占,也就是在这一年,法国人傍札和白来地建立了北京饭店的前身。
那时候,北京饭店只是一家小酒馆,主要供应红白葡萄酒,还有些煎鸡蛋、炸猪排之类的小食,东西不多,却生意兴隆。
第二年,两个老板扩大经营,给小酒馆正式挂上了“北京饭店”的招牌,他们可能是觉得“北京”这个词,充满着东方神秘色彩,还是皇帝的所在地,是中国的中心,才取了这个名字。
与此同时,白来地退股重新开了一个小酒馆,意大利人贝特朗选择加入其中,随着生意爆满,钱越挣越多,这俩老板因为分钱不均,一拍两散。
傍札去找白来地了,贝特朗就又找了一个叫做卢苏的意大利人合伙,后来贝特朗死了,北京饭店就成了卢苏一个人的买卖。
图丨坐在龙椅上的洋人
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海外的淘金者更是蜂拥而至,北京饭店的生意更好了,1903年,卢苏把饭店迁到了如今这个寸土寸金的地点,还打算建成5层的高级饭店。
那时候,整个北京城都没有一座5层高的建筑,可想而知,卢苏的野心不小,结果,房子盖到一半,资金不足停工了。
中法实业银行接手了一片废墟的北京饭店,没过多久,差点烂尾的北京饭店完工了,并且很快步入正轨。
中法实业银行之所以有这个“魔力”,是因为它来头很大,这家银行的中方发起人是王克敏和周自齐,都是北洋政府的要员。
有人说它是“袁大总统和法国人合开的”,虽然不算特别准备,但也八九不离十,既有北洋政府的支持,还有法国人的撑腰,起死回生一个小饭店,不是什么问题。
图丨中法实业银行纸币拾圆
被中法实业银行接手的北京饭店,摇身一变成了北京最豪华的饭店,除了一应俱全的客房设施,还有酒吧、舞池、理发室等服务。
除了环境好,北京饭店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是国内外名流政要的“避风港”,外面战火连天、风烟正浓,里面却是衣着光鲜、觥筹交错。
在那时候的北京饭店住一天需要三四十元,相当于一名小学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尽管这样,依旧有太多人想要进入北京饭店,尤其是打起仗来的时候,甚至有人愿意花重金租住它的一段走廊。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京城,北京饭店的“保护伞”功能彻底失效,生意一落千丈,1940年抛售股票后,日本人立马购入一半以上,于是,北京饭店成了“株式会社北京饭店”。
北京饭店的老板变成了日本人,客人也都变成了日本人,从上到下,只有名字中的“北京”二字,能看出一点中国的影子。
图丨北京城的日本女人
随着抗战顺利,北京饭店由国民党北平政府接手,成为了接待美军高级将领的招待所,1949年北平解放,北京饭店的命运迎来转折。
10月1日这一天,北京饭店承办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自此之后,北京饭店便成了“国宴专业户”。
除了承办国宴,北京饭店还是招待外宾的重要场所。
北京饭店的扩建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饭店进行了两次扩建,一次是1954年,一次是1974年。
上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风起云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获得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随后田中角荣访华......
图丨尼克松访华
随着新中国外事增加,招待外宾下榻的宾馆开始紧俏,尤其是北京饭店,多的时候,一天会招待两批客人。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饭店扩建一事必须提上日程,周恩来提出了要求:
原本只有300多间客房的北京饭店,扩建后需有1000多间的规模,同时,还要容纳至少2000人的饮食起居、娱乐社交活动及外交谈判场所。
北京饭店军管会主任接下了这个任务,他马上去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向设计师张镈传达了周恩来的要求。
说起设计师张镈,他是清王朝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张鸣岐的儿子。虽然父亲有钱有势,但是他们家的教育是,“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因此张镈选择了建筑这一行业。
曾经担任过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的张镈,在得知北京饭店的扩建项目后,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虽然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图丨张镈
饭店负责人问他,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张镈评估过后,给出了“3年”的回答,周恩来知道后,表示“来不及”。
张镈只能加班加点,想办法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好的方案,这么熬了一段时间,张镈病倒了,好在他把20套扩建方案给熬出来了。
方案很快就被送交到了周恩来的手上,反复比较过后,周恩来选了一套编号为“20”的方案,随后,他命人作出模型,摆在北京饭店中央,由各级领导观看提出意见。
这么一摆,还真的出现了新问题。这套方案中,北京饭店东楼的高度为50米,差不多是14层楼的高度,所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提出:
“北京土地紧张,占一块就少一块,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楼房可以盖的高点,像北京饭店这样的位置,应该往高层发展,多建些客房才好啊。”
李先念的话不无道理,那个年代,大家更多考虑的是“经济适用”,因此,张镈的旧方案被弃用了,没过多久,一个“130米高”的方案新鲜出炉。
图丨李先念
李先念综合考虑后,决定折中,定下高度为“100米”,张镈重新规划设计,几天后,他便拿出来一个“100.25米”的设计图纸。
这次做出来的模型,任谁看了都是一脸满意,没有人提出任何意见后,方案敲定了,1973年,北京饭店的扩建项目正式启动。
建造速度很快,工人们夜以继日,北京饭店几乎是以一星期一层的速度在上升,到了国庆节的时候,第13层的施工已经开始了,这时候,张镈隐隐感觉有些不太对劲。
14层修起来之后,有一天,一位工程人员闲聊时问张镈,“新东楼哪个方向的房间最好?”
张镈猛地一激灵,他突然反应过来,之前感觉到的不对劲出自哪里:从北京饭店现有的14层往外看,整个北京城都能尽收眼底,其中也包括中南海。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张镈立刻向饭店负责人提出:
新东楼靠近中南海的那一侧,所有公共设施和客房的门窗玻璃,全部用印花或磨砂等看不清的材质;另外,这一侧的客房禁止安排外宾入住,避免窥探到中南海。
图丨汪东兴和毛泽东
与此同时,时任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的汪东兴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有一天,他在中南海巡视的时候,突然发现多了一座自己从未在中南海看见过的高楼。
这座高楼还在施工当中,因为顶楼上施工队员的一举一动自己都能看得到,突然,汪东兴意识到,自己能够看到在北京饭店施工的人,那么,北京饭店的人难道看不到中南海内部,看不到中南海内的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吗?
过去的北京饭店只有5层,在中南海高墙的遮挡下,根本看不到内部,现如今,北京饭店已经14层了,并且还在拔高中,这样一来,整个中南海暴露无遗。
而且,北京饭店经常招待外宾......想到这里,汪东兴不寒而栗,他赶紧将“北京饭店会威胁中南海”的事情上报给周恩来。
图丨周恩来
很快,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兴奉周恩来之命,来到北京饭店的施工工地,告知这样一则消息:
周恩来已经在夜间从中南海看到了施工队的灯火,北京饭店现有的施工高度已经威胁到了中南海的安全,需要立即停工。
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不过杨德兴也表示,周恩来并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工程需要立即停止,而且还得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
有人提议将故宫的午门提高,遮挡外部视线,周恩来当即否决,北京饭店已经14层高了,午门得加高到什么程度,才能完全遮挡呢?更何况故宫是文物,不可能让你随便拆了垒砖块。
杨德兴出于对中南海的安全考虑,提出拆掉4层。因为10层算是个标准,在这一层,大概能看到个中南海上部,一旦超过10层,就什么都能看到了。
这个方案也被周恩来否决了,拆掉4层,相当于白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最后,周恩来拍板:北京饭店建筑需停止在15层标准层。
然而,设计人员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虽然不需要仓促拆除了,但是停在15层,之前的设计方案便被全部打乱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办法,周恩来连夜召集设计人员开会!
图丨周恩来
最终的解决方法
晚上12点,张镈等设计人员来到了人民大会堂西大厅,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开门见山,指着模型的10层说道,
“关于北京饭店的扩建项目,14层就可以停止了,已经修建好的,10层以上的楼层,不拆,但也不对外开放,以防万一,门窗还要遮起来。”
至于怎么遮,周恩来还没有想好,不过这是设计师张镈的专业,他提出建议,
“把向西的墙面,全部做成实体遮阳墙面,这样可以完整遮住饭店内部向西、向北的视线,中南海自然看不到了。”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北京的西北风一来,风沙直接就能迷得人睁不开眼睛,墙是实体,风沙的问题自然也解决了。
经过一番讨论,方案定下来了,周恩来忍不住感叹,“还是之前那个50米的方案好啊。”
图丨张镈(右二)和周恩来(右一)
张镈向周恩来检讨,说自己知道规划有限制,后来强调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便忽略了这个问题,“我未尽到职责。”
周恩来完全不责怪张镈,而是继续考虑设计方面的问题,他提出一个建议,“做大屋顶太贵了,是不是能做成小斜坡,有利于排水,人也上不去。”
张镈考虑了一下,觉得这样设计出来也挺好看的,他心想,周恩来虽然不是搞建筑的,但是给出的建议,确实很一针见血。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两个小时,张镈等设计人员告别周恩来,各回各家休息,张镈回到住所后,没有休息,而是继续构思修改方案。
突然,他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在西华门修建一座屏风楼,用于遮挡视线。他马上开始了具体的设计,几天后,周恩来收到了新的设计图纸,表示非常满意。
图丨北京饭店
北京饭店的施工继续,有一天,张镈接到一个电话,说周恩来到了施工现场,张镈赶紧赶过去,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周恩来已经坐上电梯去顶层了。
不一会儿,周恩来就下来了,接着,他在张镈等人的陪同下,去到人民大会堂用餐。吃过饭后,周恩来又提出,还想继续转转,看看哪里适合修屏风楼。
张镈看着在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行走的周恩来,这时候,他已经确诊癌症,身体状况很差,瘦的好像只剩一把骨头。不过,他还是呕心沥血,时刻关注着北京饭店相关事宜和更多的国家大事。
不久后,一座古色古香的屏风楼在西华门西侧拔地而起,周恩来强调,“屏风楼建成前,新东楼就算完工了,也不准开业。”
时至今日,北京饭店依然肩负着接待各国首脑、名人政要的职责,从1900年开始,北京饭店见证了历史更迭与时代变迁,今后,它还会继续见证中国的繁荣富强。
山海不相逢
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