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曾希圣要被杀头,毛泽东: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

历史有小狼 2024-07-07 05:26:17

曾希圣,周恩来誉之为情报战线“开山祖师”。

此人,乃我国军事密码破解之先锋,于反“围剿”中破敌密电数以万计。

长征途中,其以一己之力,冒充蒋介石电令,巧妙转移敌军,红军因此避过乌江之困。

叶剑英盛赞其能解“天书”,称毛主席用兵之妙,多赖曾希圣提供的锐准情报。

1935年9月,党中央北上决策,特令叶剑英保证曾希圣等情报骨干安然北上。

到了1962年,曾希圣要被杀头,毛主席亲言: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他,长征不可想象

在1962年初的北京,举行了一场 “七千人大会”,气氛之紧张几乎让空气都凝固。

曾希圣,在这样的会议上座位都没有,不得不自行寻找一把椅子,孤零零地坐在会场的边缘。

会上有人主张开除曾希圣的党籍,有人提出要杀头。

这时毛主席发话了:“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杀头之议,不要再提了!”

曾希圣为何能让主席出此言语?他在长征中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曾希圣,被周恩来誉为情报战线的“开山祖师”,在中国军事密码破译领域中堪称一位先锋。

他在反“围剿”期间的表现尤为显著,成功破解敌方密电达数万份,极大地助力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与调度。

在那长征的崎岖路上,曾希圣的作用尤为关键。

正是他独辟蹊径,巧妙地冒充蒋介石发出电令,误导了国民党的军队,从而为红军避免了在乌江可能发生的血战。

叶剑英对他的评价颇高,赞他能解如“天书”般复杂的密码,强调了毛主席之所以能够神机妙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曾希圣提供的精确情报。

在1935年9月的党中央北上决策中,叶剑英受命确保情报系统的核心成员,包括曾希圣在内,安全北上。

这体现了曾希圣在情报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他在红军中的不可替代性。

为红军寻得一线生机

1933年深秋,蒋介石发起了猛烈的第五次“围剿”,对中央苏区及红军展开了全面进攻。

敌军由石城、长汀至会昌、兴国、古龙冈、宁都等地,形成了密集的包围网。

红军在持续了近一年的激烈抵抗后,终因力竭,不得不作出艰难的决定——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的金秋十月,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及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连同民工,共计8.6万人开始了他们伟大的战略转移,即历史上著名的长征。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长征中,曾希圣与钱壮飞共同领导了一个技术团队,包括30多名技术人员和5部电台,还有警卫分队、运输队与炊事班等数十人。

他们被编入野战军第一野战纵队第二科,这一部队因代号“红星”而得名“红星二科”。

在朱德、周恩来等高级将领的带领下,他们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之路。

长征伊始,曾希圣面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红军的撤离和连续的行军打仗,二局失去了固定的驻地,这给连续的情报收集和敌情监视带来了巨大困难。

如何确保在持续移动中仍能有效地监控敌情,成为了他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确保情报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曾希圣巧妙地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他将侦查人员和设备分为两组,采用轮流交替的方式进行行军。

第一组先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开启设备进行情报接收,而第二组则在完成侦查任务后迅速向前移动,待第一组完成任务后,接替前行,如此循环往复。

通过这种方法,红军成功保持了全天候的敌情监控,无论是电报的侦听还是密码的破译,都未曾间断。

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重封锁,持续向湘桂边境进发。

11月24日,一个显赫一时的情报揭示了湖南军阀何键向各路国军发出的命令。

此情报一出,红军高层立刻察觉敌军意图在湘江设下死局,于是紧急下令全军加速西行,以求先发制人。

紧接着的几日内,即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全州至兴安一带,经过连续五天五夜的苦战,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设下的第四重封锁线,勇猛抢渡湘江。

这场湘江之战,不仅是对红军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更是摧毁了蒋介石企图在湘江东侧围歼中央红军的阴谋。

然而,胜利的代价极为沉重,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仅剩3万余人。

面对接踵而至的困境,红军领导层内部关于未来行动的争议也愈演愈烈。尽管博古、李德坚持认为红军应北上湘西以寻求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毛泽东却提出应转向贵州。

这一策略分歧在12月12日湘南通道城的紧急会议上达到高潮。正当会议中争论不休之际,二局破译出敌军第一兵团总指挥湘军刘建绪部的密电,揭示了敌军企图在红军北上湘西途中将其聚歼的布局。

此份情报不仅进一步验证了敌军的险恶用心,也极大地影响了红军的战略决策。

在铁证如山的敌情面前,博古终于放弃了支持李德的立场,与会领导一致同意毛泽东转向贵州的提议。

在通道会议上,由于二局所提供的及时精准情报,使得红军得以避免更大的灾难,为中央红军乃至整个党中央挽回了一线生机。

长征途中的眼与耳

后来,中央红军不仅四渡赤水,更在毛泽东的决策下,顺利跨越金沙江,从而巧妙地把蒋介石策划已久的包围圈化为泡影,使得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能望江兴叹。

中央红军一边行军,一边打仗,走到哪里,战斗到哪里,依旧坚持着敏锐而果敢的姿态,继续在广袤的中国西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红军的行列此时仅余两万余人,子弹、粮食均告匮乏,情势岌岌可危,而形势的严峻也给曾希圣所部的情报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云南的蜿蜒山路、密布的森林与连绵不断的雨季,使得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变得极为困难。

然而,困难只是开始。

当红军深入云南之后,由于情报部门的核心人员陈仲山不幸被俘,情报机构的破译能力不慎泄露,这使得蒋介石迅速调整了加密策略,令曾希圣的情报工作倍感压力。

国民党军队开始每日更换密码,每十天更新一套新的密码,这种密集的密码变换让原本已经疲于奔命的红军情报系统雪上加霜。

然而,逆境中的曾希圣并未放弃,他带领的二局同志们发挥出惊人的毅力和智慧,绞尽脑汁,克服重重困难。

为了应对复杂的地形干扰,曾希圣命令警卫班和运输班的战士们,协助技术人员将接收天线安装得更高,甚至不惜将天线架设到险峻的山顶,以此来增强信号接收能力。

油料短缺的情况下,他们节衣缩食,同时四处搜寻,努力找寻补给。

面对敌人密码的频繁更换,曾希圣亲自下场,与曹祥仁等同志通宵达旦地钻研破译技术,即便是行军途中也从不间断思考,常常因过于专注而从马上跌落,但他从不因此而有所怠慢。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立刻成为了蒋介石的追击目标。

薛岳的部队和滇军,在川军的配合下,获命于金沙江南岸构筑防线,企图将红军围歼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的地带。

紧接着,杨森也被指派守备大渡河,以确保红军无法南下。

在这紧迫的战略背景下,5月15日,曾希圣递交了一份关键情报给毛泽东等中央红军领导,详尽描绘了敌军的动向和部署。

此后,曾希圣和他领导的二局再次凭借其高效的情报网络,多次向红军总部提供了敌军追剿部队的调动情况。

这些宝贵的情报成为了红军的生命线,使得他们得以在敌军到达之前,迅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并一举攻占了天全和芦山。

6月中旬,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央红军终于翻越大雪山和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

这场懋功会师,使得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总兵力超过了十万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革命力量。然而,这一壮丽景象的背后,是对未来战略方向的严肃思考。

中共中央认为,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更贴近抗日前线,有利于推动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而与此观点截然相反,掌控着红四方面军大权的张国焘却主张全军南下或西进,以规避国民党的军事压力。

在这关键时刻,曾希圣和二局的成员们紧盯国民党的军事动态。

6月29日,周恩来基于二局提供的精准敌情和两河口会议的精神,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

7月中旬,中央红军攻下松潘附近地区。然而,曾希圣的最新情报显示,胡宗南的主力已在松潘集结,薛岳部也已进驻平武,与胡宗南部靠拢,川军各部则占领了懋功等地,显示红军已失去了松潘战役的先机。

尽管情势严峻,张国焘却仍然拒绝执行党中央的决策,依靠他控制的八万人马,试图强行要求红一方面军南下。

在懋功会师之后,张国焘心中既羡慕又忌惮,了解到曾希圣以及他领导的二局在长征中的举足轻重地位后,心生一计,欲将曾希圣招揽至己方。

然而,因为早先的历史恩怨——长期关押并残忍杀害曾希圣的兄长曾中生的阴影,使得张国焘的诚意无从显现,终不得不作罢。

在这种复杂的党内氛围中,中共中央与总部机关对此类动向保持高度警觉。刘伯承总参谋长,对曾希圣便交代过:“你无论如何要跟着中央走,不要跟着张国焘走。”

遵循党中央的决策,曾希圣随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历经腊子口的严峻考验,突破了敌军的重重封锁,翻越险峻的六盘山。

1935年10月19日,他们终于抵达陕北的吴起镇,标志着漫长而艰苦的长征历程的胜利完成。

在中央红军的长征过程中,曾希圣及其领导下的二局不仅物理上随军纵横十一省,行程两万余里。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精神和战略层面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对敌的侦察和情报工作。

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走”,更重要的是“打”——完成情报收集的任务。

据统计,在长达一年零九天的行军中,二局破译了来自各敌方的180余种密码,及时向各红军部队通报侦破的敌情,极大地促进了红军的战略决策和行动的有效性。

在长征的艰难岁月中,曾希圣和他的团队以其卓越的情报工作,为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确保了红军能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继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奋斗。

到1938年12月,随着形势的发展,曾希圣应工作需要离开了军委二局,调任中央社会部。

在新的岗位上,曾希圣继续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坚定的信念,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乌江引》 庞贝

“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

张映武

0 阅读:21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