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与长江、黄河齐名,为何现在却消失不见了

一更历史 2020-09-19 13:12:25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曾有四条主要河流,古人称之为“四渎”。这四条河流古人分别称为江、河、淮、济,也就是今天的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

渎在这里并非是泛滥的意思,他们的位置只是对应了天上的渎星而已。

《晋书·天文志》:“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

这四条河流后来被历代王朝,按对应的方位大规模的祭祀。

唐朝时期,把长江称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淮河为东渎,济水为北渎,后面的金朝、明朝等沿袭。

但是你翻开今天的地图看看,就会发现,曾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济水,如今已经消失不见了。

而关于济的地名倒是有很多,如济南、济宁、济阳、济源等等,这都是济水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遗迹。

而齐国的齐字也是取自济字,因为齐国在济水边,但是齐国地形丰富,高山平地都有,所以去掉水字旁变成齐,齐国也就诞生了。

那么济水到底是什么河流,到底在哪里呢?

按古代的记载,济水从河南济源发源,流经荥阳境内停留,变成荥泽,然后一直向东,穿过河南进入山东。在进入山东后,由于地形影响,变成大野泽。

这个大野泽在宋代变成了梁山泊,然后济水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经过今天的济南和济宁,最终在山东的东北方入海。

在春秋战国时代,济水河面宽阔,水流凶猛,是大河之一。但是进入汉朝以后,因为黄河多次改道,导致济水也不断受影响。

济水最令人称奇之处,便在于三伏三出。因为济水很多时候是地下河,在源头处就会伏入地下,接近济源市区的时候,才重新蹦出地面。

第二伏是在河南温县时再次伏入地河,从地底下绕过黄河,到今河南荥阳附近时又出现在地面上。惊奇的是,济水在经过黄河还是依然清澈见底,丝毫没有黄河的浑浊。

在山东伏牛山是济水的第三段伏底,然后在济南又显于地面,以前这突出的泉水叫趵突泉,最后济水经过济南流入大海。

两汉以后,随着中原地区的不断开发和人口增多,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地下水水量急剧减少。而济水一半为地下河,地下水的水量是济水十分重要的补充方式。

但是到了隋朝后,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的影响,济水的水量再次急剧减少,还偶尔断流。此时的济水从规模上说,已经不够资格和长江黄河相提并论了。

但它还是作为四渎之一被祭祀,这点也曾引起很多人质疑。

《新唐书》曾有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当初也提出了这个质疑,曾问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哉?”

许敬宗答曰:“渎之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者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

大概意思就是,他说现在天下很多江河要比济水要大得多,为什么还要将济水拉进四渎里祭祀呢?

宰相许敬宗回答说,济水的尊贵在于三次潜流三次冒出,虽然水量小,但这是君子的象征,因此要祭祀它。

李世民听了许敬宗的回答很满意,决定继续对济水祭祀。许敬宗的回答,也代表了济水在古代文人中的崇高地位。

后来白居易经过济水时,也是对济水赞赏不已,称济水为“清济“。还赋诗词一首,颂扬济水,名为《题济水》。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白居易借景抒情,以物比人,寓情于景,想要表达的也是堂正做人,出污泥而不染的人生信念。

济水的命运,在宋朝之后变得更加狭小,加上周边许多支流纷纷干涸堵塞,济水很快便成为一条小河流。而济水的邻居黄河,一直在不断地的改道,并且不断地占用各个大河的河道。

中国历史,南至淮河,北至海河,都当过黄河的出海口。“性情暴躁”的黄河,曾给两岸的百姓带了惨重的损失,这也是历朝历代政府的一个负担。

“黄患”,在历朝历代都是必须重视和治理的问题。在黄河的影响下,济水一直算是苟延残喘的生存着,但一切也有结束的时候。

根据历史,在1855年,黄河流域下了持续十八天的大雨,雨水汇聚成了一次罕见的大水。由于黄河在淮河下流堆积的流沙太多,这次黄河再次改道了,调头北上,而济水的河道,终于再次被黄河占用。

黄河继在宋朝夺淮入海后,再次夺济入海。所以今天的山东境内的黄河水道,大部分都是前济水的河道。

至此,济水这个古老的名字,从此在中国版图上被抹去,被抹去的,还有那些关于济水的故事和传说。

济水的消失,不仅是文化的消失,对于当时济水两岸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又是大灾难。

要知道,历史上黄河每一次改道,都对中原百姓造成一次大劫难。比如在1855年的夺济入海,仅在山东地区就造成数百万人受灾,在当年造成了一大批灾民涌入大江两岸。

河水过去后,这些经过黄水浸泡过的土地,形成大面积的河滩和洼地,非常有利蝗虫的繁殖和生长。因此造成的蝗灾,也是十分严重。所以黄河灾一过,百姓又要受害三年。

但天灾往往伴随着人祸,而人祸往往更甚天灾。

当时清朝政府是内忧外患,内部太平军已经攻入南京,外国殖民者也都在蠢蠢欲动。

1855年,黄河决口,当时河水犹如猛兽出笼,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里不等。河水冲击之处,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

而当时的清政府竟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对于济水两岸因黄河受灾的灾民,完全不管不顾,这无疑扩大了这场灾难的受灾面积。这种不作为,也让当时许多受灾的老百姓纷纷出逃。

后来,这些老百姓很多人加入了太平军和捻军。太平军和捻军起义持续了十几年,几乎完全牵制了清政府所倚重的八旗和绿营。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最终不得不依赖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团练。

至此,清朝的统治基石已经不稳,对南方各省的控制也基本不在。南方地区基本到了地方团练的手里。所以李鸿章在清朝后期不断地得势,其实也是清政府的无奈之举。

当然,这也是清政府前期不作为,导致的结果。

首先,黄河决口时,清政府并没有派专人处理,而且也没有及时的拿出补救措施。

其次,当时清政府投入太少,国库空虚,经费短缺。

最后,就是清政府的不重视,不作为。当时在清政府的眼里,就是先尽快平乱,其他一概再说。

综合来说,济水消失的本质,其实就是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恶果。所以爱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同时,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调度和决策,防范于未然,让历史不再重蹈覆辙。

参考资料:《新唐书》《再续行水金鉴》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55 阅读:60373
评论列表
  • 2020-09-20 09:38

    好文,学到知识了。

    郭小歪 回复:
    确实写得不错,看来写之前,作者做了很多功课
  • 2020-09-20 08:40

    原来是这样,涨知识,[点赞][点赞]

  • 2020-09-20 13:21

    上中学时有次地理课本配图黄河入黄海,当时我发现了让同学告诉老师了,后来了解到是古河道,后多次改道入渤海。

  • 2020-09-20 07:48

    怎么夺济入海的黄河就不三伏三出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ZenJay 回复:
    水流量太大了[笑着哭]
    无量寿佛俺们哒 回复:
    不看文章,流经区域根本不一样
  • 2020-09-20 07:39

    我就想知道古人怎样知道济水三伏三出的,

    月光下的地中海 回复:
    古人放糠壳看水入地后从哪出。
  • 2020-09-20 04:30

    济水消失,是因为黄河决堤占了济水的河道,使济水变成了黄河的一段河道。

  • 2020-09-20 07:37

    济水是什么东西,汉水汉江都比不了

    青鸟 回复:
    四渎~黄河,济水,淮河,长江。
    缘起风陵 回复:
    古人比你傻行了吧
  • 2020-09-20 06:48

    现在只能从这些地名里面怀念济水了[笑着哭]

  • 2020-09-20 12:15

    苍海桑田!有可能过上几百年几千年再恢复了!

  • 2020-09-20 09:56

    原来黄河流去了上海,改道才去了济南

  • 2020-09-20 10:32

    弱水呢?

  • 2020-09-20 07:30

    这也能和保护生态扯上关系?

    郭小歪 回复:
    也有一定的关系,水土流失,当然也有自然因素
  • 2020-09-20 19:27

    珠江那么大那么长,流域面积那么广,还比不上济水[呲牙笑]

    缘起风陵 回复:
    那时候谁在乎岭南有什么河流,鸟不拉屎的地方
    圣-魔 回复:
    济水有发源地,完全独立的水道。古时四渎都是独立系统!珠江压根属于支流。
  • 2020-09-20 08:17

    有个红卫河,现在改名东渔河[笑着哭]

  • 2020-10-19 19:28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金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