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时期开始的赏月,经过唐朝诗人的渲染,再流传到宋代时,就比较注重内心世界的情感抒发。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唐朝的诗比较出名,而宋朝的词则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中秋节即将到来,让我们通过宋人的赏月,来了解当代的中秋佳节。
宋词与唐诗的不同魅力诗和词是很神奇的两种文学体裁,它们有明确的区别,却又因为江山代代才人出的原因,又有着意想不到的融合。
诗与词的界定很模糊,没有铁板钉钉的界线,这种朦胧感,正是中国文学的魅力。
诗,词最开始都是为音乐而生的,所以我们无论念诗还是颂词,都感觉朗朗上口。
诗,词又都注重韵律,都是可以伴着曲调唱出来的,只是因为后续的发展才有了分别。
唐诗慢慢文学化后,就脱离了音乐,内容更为贴近严肃的社会问题和抒发诗人的“志”。
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就是描写山河破碎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社会问题。
还有李白的《将进酒》,写的就是李白心中的失望与愤慨,以及胸中的壮志凌云。
所以,唐诗的整体风格比较磅礴大气,多用以言志。也因此中秋赏月的唐诗,都比较豪放、敞亮。
宋词则是更贴近生活,它更讲究那种微妙的情感表达,不同于诗的直抒胸臆。
词因为词牌的影响,更喜欢委婉的随着曲调构建意境,然后在意境中,细品这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这种细腻的表达方式是词的特色,所以词大多抒情。中秋赏月的宋词,也是更着重对情感的表达。受大环境的影响,赏月的宋词,大多因为思乡带着淡淡的哀愁。
宋词酝酿出的怀月虽说词的风格是婉约细腻的,但是文学的“百家争鸣”历朝历代都有,所以什么风格的中秋宋词也都存在。
现在我们从不同意境的宋词中,感受宋代的中秋。
苏轼的《中秋月》描写的是,苏轼跟弟弟久别重逢,相聚一起过中秋,但是因为中秋结束,马上又要离别,所以用眼前的美好感慨日后的分离。
这是苏轼早期的作品,还能看出传统宋词的风格很明显,凄婉细腻的情感表达是主旨,浓浓的感伤从词中隐约透出。
这也是古人对中秋最美好的祈愿——团圆。宋代赏月时,人们主要还是以景寄情,以词抒意。
包括苏轼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怀念弟弟所作,词中叙述的正是中秋节。天公作美与人间巧制的完美结合,如梦似幻的月夜美景,让酩酊大醉的苏轼,伴着酒劲沉醉了进去。
热闹的宴会中,让他禁不住的思念弟弟。这时的苏轼自成一派,开始踏上了以一己之力影响整个宋词风格的道路。此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秋绝唱。
如果说苏轼是宋词的狂士,那辛弃疾就是宋词的鬼才。两人都是能将细腻入微的宋词,写出浩瀚无垠的大气。
辛弃疾对楚辞的继承是毋庸置疑的,这首《木兰花慢》仿屈原的天问体,用一系列的疑问展开: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开启极具浪漫和科幻主义去想象,不得不承认,辛弃疾的脑洞还是很大的。“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
抛开千篇一律的怀月思乡忆故人这些中秋赏月常用的“老梗”,突破性的创作表达对月亮更深层的思考。
经过唐诗宋词几代的文学酝酿,宋代的赏月赋诗作词,慢慢产生了更为深层的思想挖掘。
这时的宋词,已经不是单纯的感怀伤秋了,作词人开始思考人与天地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
看到辛弃疾的这首词,发现其实人类对探索无边宇宙的好奇心,很早就产生了,并深深地扎根在历代人的心中。这样的思想境界,将赏月的格局提升了一大截。
宋代张孝祥所作的《念奴娇·过洞庭》写道:“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其中的的壮阔胸襟让人心下一凌,江河为酒,北斗星辰为杯,拢万象为宾客,天地作陪。一起赏月畅饮,细斟慢酌随君心意。
这样的豪气,为中秋赏月增添了不少的霸气豪放。
宋代民间赏月赏月虽然是文人发起的,但是这种风雅之事不是文人独有。随着时间发展,赏月在民间也流行了起来。
民间自然不会像那些大文豪们那么风雅,民间重视的是那份热闹和新奇。
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亦记载了许多宋代京城风情。其中写到了中秋拜月的风俗:
“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民间的赏月,倒是不以诗词歌赋为主,主要是感受带着市井气息的欢乐气氛。
半大的少年少女们,趁着过节可以提前感受一下长大成人的快乐,登高望月,期许着长大后的自己,可以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
无论什么年代的小孩都期望自己赶紧长大,宋代的民间赏月和繁华热闹的夜市,让人感觉很亲切,没有什么等级距离感,这就是中秋佳节下的众生相。
各商户借着中秋佳节,贩卖商品。诸如月饼,月饼馅料,花灯,首饰,美酒,鳌蟹等都销售一空。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详细写到当时北宋京都(现在的开封)中秋节赏月的盛况:“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
从赏月而作的宋词中,我们可以感知到词是非常注重押韵,要符合音乐的旋律。所以很多人在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会有种可以唱出来的语感。
而唐诗则重“平仄”,注重语言节奏,合乐不是唐诗的首要目的。
宋代的中秋,文人合乐作词,百姓夜市玩乐。不仅有怀月的风雅,也有烟火世界的繁华。这样的雅俗共赏,忧伤与开怀交织的感觉,就是宋代独有的赏月风格。
参考资料:《东京梦华录》《新编醉翁谈录》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