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有病,身体先知,重视这5种表现,或是心房颤动的呼救信号

经纬谈健康 2024-12-14 21:36:37

心房颤动又称为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其本质为心房组织的无序电活动和心房肌的无效收缩,导致患者出现心悸、乏力、晕厥等多种临床表现,并且是诱发脑卒中、心衰等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是由于其发病较为隐匿,并且症状并不典型,导致许多患者未能及时发现,进而诱发不良后果,因此针对房颤的患者而言,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60多岁的赵先生常年患有高血压,平时一直在吃降压药控制,本来血压控制的还可以,但是由于赵先生平时就喜欢喝酒和抽烟,这导致他的血压一直不稳定。最近1个多月,赵先生老是感觉自己有阵发性的心慌、心悸,每次持续时间不长,他也没有放在心上,但是他发现自己的体力也出现明显下降,平时都可以一口气上3楼,但最近只要运动就有心慌、胸闷的不适感,需要休息后才能继续爬楼,他害怕是自己身体出了问题,于是连忙来到医院。

医生为赵先生进行了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其心率达到近110次/分,并且伴有明显的心律不齐,心脏彩超也提示其心脏的射血分数下降,于是建议其完善一个24小时血压和心率监测,结果发现其每天诱发房颤的次数高达近3000次,这已经需要吃药控制了。赵先生没有听说过自己有房颤,于是连询问医生该怎么办。医生解释道赵先生的房颤是由于其血压控制不佳、酗酒、抽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目前还没有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但是一定要进行药物干预,否则可能有诱发心衰、脑梗死等多种危险疾病的风险。医生在原本的降压药的基础上联用了几种治疗房颤的药物,并且嘱咐其调整饮食,改掉不良习惯,并且定期复查,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赵先生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都有了明显缓解。

一、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和发病诱因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房的快速、不规则活动,这导致心房失去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进而引起心脏供血不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其在65岁以上人群中最为常见,全球约有3300万人患有心房颤动,并且这一数字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继续增加,其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触发因素和维持机制两个方面。

1、触发因素

心房异位起搏点活动是心房颤动的触发基础,常见于肺静脉起源的异位激动、非肺静脉异位点等部位的异位激动通过单次触发或频繁放电,引发心房的快速兴奋,从而诱发心房颤动。

2、维持机制

心房颤动得以持续的关键在于心房电重构和心房结构重构,这导致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和复极时间减小,形成有利于折返的基质,进而引起心脏发生无效搏动;其次,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活动的波动性增强,也可能触发和维持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

3、炎症和氧化应激

心房内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激活是心房颤动的潜在机制,其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容易激活氧化应激反应,而氧化应激反应会损伤心肌细胞内离子通道和结构蛋白,进而导致心脏产生实质性损伤。

4、遗传易感性

遗传研究表明,家族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中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如KCNQ1、SCN5A等离子通道基因异常,这些先天因素会导致这类患者心脏更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的发病诱因多样,既包括心脏相关疾病,也涉及多种非心脏因素。

1、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是心房颤动的最常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增加心房压力负荷,而左房扩张,促进心房纤维化和电重构,研究表明血压的长期升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成正比。

2、冠心病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是心房颤动的另一常见诱因,心肌缺血引发的局部电生理异常可触发心房异位激动,心肌梗死后瘢痕组织增加心房电传导的不均一性,形成折返。

3、肥胖和糖尿病

肥胖患者的心房压力增高,进而诱发心脏慢性炎症状态,增加心房颤动风险;其次,糖尿病也是危险因素之一,血糖长期异常调控可导致心房纤维化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不良生活习惯

酗酒和吸烟诱发等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发心房颤动的危险,慢性酒精摄入导致心房电生理和结构重构,吸烟通过增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破坏心房电传导,从而导致心房颤动。

5、精神压力过大

研究表明长期高强度压力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可以触发心房异位节律,从而诱发心房颤动。

二、注意这些表现,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临床信号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防治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在心房颤动的初期及时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至少可以保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一旦进展到恶性心律失常则往往需要进行手术介入才能彻底治疗,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异常表现,特别别是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

1、心悸

心悸是早期心房颤动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之一,通常由快速、不规则的心脏跳动引起,患者常描述心脏“胡乱”跳动,呈现快慢无序的跳动感,多为阵发性,持续数秒至数小时不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持续性,并且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酒精摄入或感染等因素的诱发下更容易出现。

2、乏力和活动耐量下降

乏力是早期心房颤动患者的另一个常见表现,尤其是在体力活动时更为明显,患者可能感到体力下降、四肢无力或无法完成平时轻松完成的活动;其次,活动量下降也较为常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减少心室充盈量,导致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导致心脏缺血。

3、头晕或者突发晕厥

早期心房颤动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或者晕厥,临床上患者可能感到突然的眩晕、站立不稳或视物模糊,严重时,患者在心房颤动发作时,尤其是伴有显著心室率增快或减慢的情况下,会出现突发性的意识丧失导致晕厥,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快速或极慢的心室率引发脑供血不足,提示潜在的严重血流动力学异常,需要进行紧急干预。

4、脉搏短绌

脉搏短绌是房颤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具体表现为房颤发作时患者的脉率表现为快慢不定,强弱不一,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心房冲动未能有效传导到心室,导致部分搏动无脉波产生,并且外周脉搏频率通常低于实际心室率,脉搏短绌的出现提示外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病情较为严重,必须进行及时干预。

5、胸闷或胸痛

早期心房颤动患者的胸部不适表现多样,胸闷感较为常见,患者描述为“胸口发紧”或“压迫感”,多发生在心悸同时;其次,胸痛也较为常见,其多为间歇性发作,部分患者表现为刺痛或放射性疼痛。对心房颤动伴有胸痛的患者,应警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可能性,并且可能与心功能恶化或肺循环异常有关,需进一步评估肺静脉压力及左心功能。

三、心房颤动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这几点

药物治疗仅仅是防治心房颤动的一部分,房颤的患者如果想要维持心脏功能,延缓病情发展,必须从日常工作入手,做好日常保健,可以从以下5点入手。

1、饮食管理

合理饮食是房颤患者生活管理的重要环节,日常生活中需要限制刺激性食物和饮品的摄入,如酒精、香烟、咖啡因、高盐饮食等,建议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其次,可以多摄入富含纤维和低脂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也可以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和抗氧化食物,如三文鱼、金枪鱼、蓝莓、菠菜、胡萝卜等。

2、适量运动

心房颤动的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或者长期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建议尽量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瑜伽等,也可以柔缓的身体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不仅改善血液循环,还能缓解情绪压力。

3、情绪和心理管理

房颤患者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情绪波动会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心理健康管理尤为重要,建议房颤的患者尽量从事阅读、手工艺等能转移注意力的活动,减少对于病情的过度关注;其次,对房颤建立科学认识,设定现实的健康目标,逐步改善生活方式,建立患者自信;最后,主动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积极获得心理支持。

4、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与房颤发作密切相关,良好的睡眠习惯能减少病情波动,建议房颤患者保持固定睡眠时间,养成生物钟规律,保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其次,需要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光线和噪音干扰,并且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和刺激性饮品,如咖啡、茶等。

5、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房颤的发作往往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诱发,因此房颤患者需有意识地规避,其中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科学防治最为重要;其次,一定要合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加班或体力劳动;第三,注意保暖和补水,避免极端天气对于心脏的影响;最后,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则,因此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异常表现,如心悸、乏力、头昏、晕厥、脉搏短绌等,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发展,改善预后;其次,改善生活习惯,调整良好心态,以及对基础疾病进行有效管控等都是日常生活中防止心房颤动发作或加重的重要措施。

0 阅读:143

经纬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