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古代书法理论的基本结构2

守拙文化艺术 2023-05-02 15:10:43

3.哲学依托

自然作为书法艺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周易》导其源, 后从“玄学〃构筑理论体系,酝酿于汉晋,成熟于唐。就其内容与性质而 言,一是生成论,二为与之呼应的方法论,这里只讨论前者。考其论说, 则古人言语尚简,喜对问题做整体把握,长于意会而短于证明,为书法 增添了许多奇妙深奥的道理。

汉晋时期,书论初兴,受审美经验所限,书法只能傍依文字,借用 “仰观”“俯察”“远望”“近瞻”“法象”等《易》学思想、概念来套解,其生涩 简陋之处,一望即知,但它却对后来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启示。

齐梁至唐,文艺思想发达,书法艺术哲学亦建立起理论框架。传蔡 邕《九势》的观点可如下示意:

自然→阴阳→形势

这是借助道家思想而构筑起来的书法艺术生成论,简质而明了,与后文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呼应,其客观的象本思想相当清楚。综理张 怀璀书论,其艺术原理可以归结为:

自然→阴阳→刚柔→法象

其《文字论》云“夫物负阴而抱阳,书亦外柔而内刚”,《评书药石论》云 “道本自然”“书复于本,上则注于自然,次则归乎篆籀,又次者师于锤 王”,《六体书论》云“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是典型的、出自以《老 子》《庄子》《周易》筑基的魏晋玄学思想。他如《笔髓论-契妙》所言 “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的观点,也是如此。

《文字论》

项穆《书法雅言•神化》云:“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心虽无形,用从 有主。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 象。故曰由象识心,徇象丧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斯论带有很强经验 性,系宋以后论书风气所致。又,刘熙载《书概》云:“圣人作《易》,立象以 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项氏用玄学论书,刘氏 则全法《周易》。又,《书法雅言•规矩》云:“圆为规以象天,方为矩以象 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刘熙载《书概》云:“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 凡沉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二人均能使哲学由抽象玄奥变为 具体可知、也可以实践的理论,惜未能普遍。

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出于自然的书法艺术哲学生成论,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揆其原因,约有以下数端。其一,简单、原则性的理论无法满足复杂 多变的技术性要求,且傍依太过,未能在书写和审美中生根;其二,古 人不善于、也不习惯在纯理论的层面,为其完善体系,使之取得相对独 立的自身价值;其三,哲学功在阐释,书写则需要技术和灵感,二者间 的距离很容易淡化哲学的意义。尽管如此,哲学依托仍是书法“立天定 人”理论之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价值仍不容忽视。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