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他将中国人民从近代的屈辱当中拯救出来,受到无数中华儿女的敬仰。
1976年,周总理、朱总司令相继离世,令举国都笼罩在悲痛之中。9月9日,毛主席也与世长辞,这令全国的悲伤气氛达到了顶峰,在举国的恸哭中,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也被提上了日程。
如今,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在北京天安门,海内外无数人民满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前往这里寄托哀思。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当初天安门广场并不是第一选项。
一、最初的方案
在毛主席逝世之初,中央并没有打算建立一座纪念堂,而是计划建立一座陵寝。
当时,为了商讨陵寝如何设计,北京聚集了来自8个省市的40多名建筑设计师,一共提供了30多个方案。
但是中央的领导人看完之后都觉得陵寝太过于压抑,非常不贴近人民。
本来,陵寝就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所建立的东西,这与毛主席的形象极其不符合,于是最终取消了建造陵寝的计划。
毛主席一生时时刻刻都想着人民,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来自于毛主席的教导,因此纪念毛主席的地方也应该服务于人民,于是中央决定建造一座毛主席纪念堂。
当时中央对毛主席纪念堂只有两项硬性要求,第一要建在首都,第二要将毛主席遗体放入水晶棺内,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都能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既然要建在首都,那么地址的选择就缩小了不少,当时有一位设计师提议,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东方,因为毛主席就像普照大地的太阳,取“日出东方”之意。
于是大家纷纷往北京的东边找地址,但是怎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无奈只好将这一方案淘汰。
这时,又有人提出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香山之上,香山风景秀丽,而且毛主席也曾在这里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举解放了全中国,正好彰显毛主席的伟大功绩。
香山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它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名胜古迹太多,如果再在上面建毛主席纪念堂,就要将部分古建筑移除,操作起来也非常困难,具有很大的技术性难题。
毛主席一生崇尚节俭,如果建在香山上,必然大兴土木,这与毛主席的精神不符,因此这一方案也被淘汰了。
除此之外,还有人提议景山,因为景山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又是全城的最高点,将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在景山山顶,就仿佛毛主席的英灵俯瞰着整个北京城,整个首都都在毛主席的庇佑之下。
可是,景山跟香山有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建有很多古迹,建设难度比较高。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感觉建在哪座山上都不合适,这时有位设计师跳出了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固有思维,说:“为什么一定要建在山上呢?不如就建在天安门广场上,让毛主席永远在人民中间!”
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政治活动中心,毛主席纪念堂建在这里意义深远。
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最后定下方案,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侧,正阳门的北侧,以方形为主体样式,这样与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形成天安门特有的建筑群。
二、一次充满感情的工程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李瑞环担任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
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超8000余名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各界人士参加了典礼。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纪念堂的奠基石,是由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的顾士元雕刻的,中央领导人千挑万选才选中这位具有30多年雕刻经验的老工人。
顾士元看着自己亲手雕刻的奠基石被慢慢地埋进土里,他不禁激动地热泪盈眶,他为自己能完成这项历史使命而感到无上的光荣。
在奠基仪式完成后,一支建筑工人队伍,迈着雄健地步伐来到天安门城楼前,他们是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队,他们代表所有参与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工程的工人们对着毛主席的画像庄严宣誓,然后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建筑工作当中。
1977年5月4日,仅仅6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就以极高的规格正式竣工;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纪念堂;8月20日,毛主席的遗体正式移入水晶棺内。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仪式隆重举行。在叶剑英元帅主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起雄壮的《东方红》,全场默哀,共同悼念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从此,毛主席那伟大的身躯便一直静静地躺在纪念堂的水晶棺内,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永远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