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强拆队:尴尬人难免尴尬事|精读《史记·孔子世家》(10)

褚子淳流云 2025-02-11 14:35:12

读《论语》当略知孔子生平,我们从《史记·孔子世家》来认识孔丘及其时代 。

孔子墮三都:强拆违章建筑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

孔子生平又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出现在鲁定公十三年(前498年)。【按,此篇文字采自《左传》,但时间原为定公十二年。】

孔丘时任大司寇,掌管司法与刑狱,他向鲁定公建言三桓违制,为防叛乱,将“墮三都”。“墮”通“隳”(huī ),意为毁坏城墙。

城墙好好的,为何要毁坏它?

在鲁隐公时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里,公叔段就是因为“都城过百雉”被点名了。

城墙高一丈长一丈,叫作堵。按周制,一丈约为2.31米。

三堵称为雉,就是高一丈长三丈。百雉,就是每面墙高一丈长三百丈(693米)。

按周制,侯伯之城三百雉,大夫之城不可超过三分之一,即百雉。超过百雉,就是“违章建筑”,孔子想要实施礼治,恢复君臣之间的秩序,自然会想到拆他的墙。

季氏、叔孙氏、孟氏三桓宗主在鲁者曲阜行政,三都就是他们各自的私邑。季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孟氏的成邑(今山东宁阳)。

鲁国公室受制于三桓久矣,而三桓又各有家臣控制,私邑城墙过长过高,则可以作为养兵自重以至犯上作乱的据点。

而且更要命的是,三都之宰的势力坐大,可以控制三都上凌三家。此前季平子时代,费邑的南蒯发生过叛乱,令季氏头疼。而侯犯占据郈邑,叔孙氏带人围了两次都没拿下,可谓苦不堪言。

对鲁定公而言,墮三都无疑可以起到“弱三桓,强公室”的理想效果,当然要对孔子这一做法表示支持。

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墮三都。

孔丘的准备工作,是安排首席弟子仲由,即子路,作了季氏的总管,说动季氏等三家拆毁城墙。

拆墙虽然于己有所不利,但三桓宗主觉得可以借此打击家臣势力,夺回自己在采邑的主权,都表示同意墮三都的计划。

于是叔孙氏先墮郈。

浩浩荡荡的“强拆”行动,先从叔孙家开始。郈是叔孙氏当年在“斗鸡之乱”时占来的地盘,(详见一场因为斗鸡引发的战争)

墮郈好像不费吹灰之力,何以故?

定公十年,郈邑宰侯犯叛乱,叔孙州仇率帅兵围了两次都没成功,后来在工师驷赤的谋划下,才将侯犯赶走。驷赤忠于叔孙氏,被任命为郈宰。

按一般说法,驷赤即孔丘弟子壤驷赤。无论哪一条,都是叔孙氏能顺利拆墙的原因。

【影视剧将侯犯之乱改编到此时才被平定】

季氏将墮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

子路带兵去拆费邑,遇到了大麻烦。

费邑宰公山不狃坐不住了,他不是直接跟子路打起来,而是考虑到鲁都此时防守兵力肯定不够,正可以来一个避实击虚!

于是他效仿阳虎,带人攻击鲁都。这支队伍里有个人特别显眼,就是叔孙辄。

看名字就知道,这位叔孙辄显然是叔孙家的人,而且还是现任宗主叔孙州仇的弟弟。但他不得志于叔孙,反倒跟阳虎关系密切,当年的事情他也有参与。阳虎失败逃亡,他就和公山不狃躲在费邑。

鲁定公和三家宗主进了季氏家里,登上季武子台,台高数丈,可作避难之用。费邑乱党攻之不下,但情势也相当危急,箭矢都射到了国君身旁。

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孔子命令两位大夫率兵出战,把费人击退了,一直追了七八十里地,在泗水县东的姑蔑击败叛军。

二子奔齐,遂墮费。

公山不狃和叔孙辄逃到齐国,费邑城墙就顺势拆了。

这两位卧龙凤雏的故事还没有完!他们后来又去了吴国,等到吴王夫差要攻打鲁国的时候,叔孙辄极力赞成,反正鲁国对自己不好,灭了完事,而公山不狃则不支持。

(电影《孔子春秋》中鲁国的黑科技)

将墮成,公斂处父谓孟孙曰:

成邑是孟氏的私邑。

孔子墮成,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公敛处父是成邑宰,他是一个很有判断力的人。当年阳虎准备作乱谋杀季桓子,他及时发觉了,提醒孟孙氏要留意不测。其后,阳虎果然劫持定公和叔孙氏来攻打孟氏,公敛处父将之击败。

这一次,子路带兵来拆成邑城墙。

如果你是成邑宰,现在你面对的情况是:国君要墮三都,主持者是很有学问的孔子,三桓中的两家已经被拆了。你会作如何选择?

不拆?就是跟国君对着干。

拆?自己的地位不保。

“墮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弗将墮。”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为自己的私人利益考虑,公敛处父当然不愿意拆毁城墙了!但是,他说服孟懿子的话术却非常耐人寻味。

1.拆墙的危害。成邑是鲁都北边,靠近齐国,齐人可是时时防着咱们,拆了城墙,齐人要打进来就太容易了。

2.成邑的地位。成邑是孟氏的保障,成邑一拆,孟氏在鲁国的地位将荡然无存。

3.我打算抗命。

不拆的理由非常合理,一是为国,二是为孟氏,大义凛然啊。孟懿子明白过来,觉得不应该就这么放弃自己的利益。

而季氏和叔孙氏此时大概也想通了,转头支持孟氏,于是成邑没能拆成。

孔丘墮三都的“强拆”计划失败,折腾了一遭,又回到了原点。但他这一番折腾,也为后面的尴尬处境埋下了伏笔。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