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9年闰三月,“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桐城方以智僧装来到宁都,访问翠微山中的易堂诸子,慨然叹曰:
易堂真气,天下罕二矣!
“易堂九子”是清初一个极具特色的文人团体,他们隐居翠微峰著书、教学,但也寻找机会外出游历,广交天下名士。他们的作品时常流露出浓郁的遗民情怀,因与清廷不合作,在乾隆朝被列为禁书。易堂九子分别是:魏际瑞、魏禧、魏礼(三兄弟合称“宁都三魏”)、彭士望(南昌人)、林时益(南昌人)、李腾蛟(宁都人)、邱维屏(宁都人)、彭任(宁都人)、曾灿(宁都人)。魏际瑞(1620-1677),原名魏祥,字善伯,后改名“际瑞”。宁都三魏中的长兄,人称“魏伯子”。魏禧为叔子,魏礼为季子。他是易堂九子中惟一出仕者,也正因为他在明处,其他诸子得以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下隐居著述。
陈征君年七十,病垂革,赣司理周公往候之,无他言,惟曰:“《魏善伯文集》当为刻之。”前辈好奖人才如此,犹不失古人风度,因并志之。
注曰:陈徵(征)君为陈继儒(1558-1639),号眉公,明清人对于眉公有两种不同的称呼:或称之“征士(征君)”,或呼之“山人”。“征士”或“征君”意为曾经为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又以“司理” 府推官,赣司理周公为周令树(1633-1688),顺治十五年(1658)为赣州推官。愚按:周令树当赣州推官时,陈眉公已作古二十年,何得共商文集付梓事?岂非见鬼?!况且,陈眉公年七十,当在1628年,此时周令树还未生出,魏际瑞年方9岁,未有文集。故陈征君绝不可能是陈继儒!赣司理周公为周令树,查《同治赣州府志》,周令树于顺治十五年任推官,无误。陈征君,当是陈弘绪,字士业,生卒年1597-1665,享年正七十岁,且逝于周令树任赣州推官期间。陈弘绪于明亡后隐居不仕,辑《宋遗民录》以见志,不响应清廷征召。其文风影响了魏叔子,故称前辈、称征君皆为有据。(陈弘绪的大名就在陈征君注释的上一条,舍近求远,无所得焉。)第10页,有情集序紫荆析枯而合荣愚按:此条当注而不注,后文“姜女痛哭而长城崩”不必注而又详注,书中多见此类。“紫荆”典故出自《齐谐记》的一个兄弟三人分财产的故事,原文如下: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大中大夫。
第17页,问云居诗集序开公所作《问云居集》若干首愚按:本条无注。开公,当为明末清初诗僧,法号某开或开公者。具体为谁,尚待查考。第19页,正韵窃取序又有桐城方大史以智、高邮夏处士元恺皆主《正韵》愚按:方以智有注,夏元恺无注。方以智资料丰富,读者好查。夏元恺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想知道,但是注者不注。高邮夏氏在明清两代人才辈出,或许通过族谱可以查到夏元恺。第22页,黄竹岭修路序及乎路缺径坍,黄泥之阪利于榆渖。注曰:阪,同“坂”。山坡,斜坡。愚按:“榆渖”当注不注。似此番番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焉能注释古籍?《礼记·檀弓下》:“天子龙輴而椁帱,诸侯輴而设帱,为榆沉,故设拨。” 郑玄 注:“以水浇榆白皮之汁,有急以播地,於引輴车滑。”“榆渖”即“榆沈”,是榆树皮的黏汁,古代丧礼中用来给灵车助滑。“路缺径坍,黄泥之阪利于榆渖。”这个句子是说:路径坍塌毁坏,黄泥坡上就容易让榆沈派上用场。显然是说路况险峻,安全隐患太大。重要词语解释清楚了,句意才能通畅晓然。第53页,送九江僧鹿门归南昌序阅其诗,则天官、司马、谏议、抚军、监司、守令之相为赠送也。注曰:谏议,官名,谏议大夫。愚按:天官、司马、谏议皆为职官古称。谏议大夫是专职言官,然而元代以来就废除了。明清两代与谏议大夫约略相近的,是六科给事中或各道御史。参《魏伯子文集》卷之四,<与子弟论文>第51则:今俗人作文,地名官名之属务称古号,以为新别,而复多错谬。否则杜撰拈合,如称给事为给谏……牵强支离,竟不成语,著于文章之内,真所谓金瓯玉盏盛狗矢也。第551页,沈谢何刘《竹枝》诗后二句:沈谢何刘陈李杜,每逢佳处一思君。注曰:沈谢何刘陈李杜,分别指南朝著名诗人沈约、谢灵运、何逊和唐朝著名诗人刘长卿、陈子昂、李白、杜甫、按:“何刘”当指何逊、刘孝绰。出自《梁书》卷四十九〈文学列传上·何逊〉:初,逊文章与刘孝绰并见重於世,世谓之“何刘”。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鮑昭愁绝倒。”晃端礼《沁园春》:有信陵家世,梁园客右,才华高掩,沈谢何刘。附:魏际瑞词一首,于此可见其故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