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好,一切都好!老中医治肝的12种妙招,全部找齐

毕哥说健康 2021-06-08 23:14:38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说:"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肝又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那肝对人体的意义可谓是举足轻重了!

肝脏的病变,往往可通过经脉及其所络属的脏腑形骸表现出来,出现头痛、胁痛、少腹痛,以及前阴疾患等。

中医上治肝方法繁多,但其中有些治法,名异而义同,或名似而义异,现将其分为疏肝、清肝、泻肝、养肝、柔肝、缓肝、敛肝、镇肝、平肝、温肝、搜肝和理肝十二法,分别介绍于下。

疏肝

疏肝,又称为舒肝或散肝,即《内经》"辛以散之"的意思。

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若因精神刺激等造成肝气不舒,出现胸胁苦满疼痛,闷闷不乐,喜叹息,食欲不振等症,便成为肝气郁结之证。

治疗便应以辛味药为主,疏肝解郁理气,如柴胡、青皮、郁金、香附等,常用方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清肝

清肝,亦称为凉肝。

肝气郁结不解,久则郁而化热,成肝热之证,出现心中烦闷,潮热失眠,口苦尿黄,舌苔薄黄等症。

此时便当以黄芩、山栀、丹皮、夏枯草、青黛等清肝热,常用方有丹栀逍遥散、滋水清肝饮等。

因肝热多由肝郁发展而来,故在清肝之时常须配以疏肝。

泻肝

肝热进一步发展变为肝火。

两者的区别在于程度上有不同,热轻而火重,因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部位上有不同,火性炎上,肝火的症状多表现在上部。

肝火常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

肝火的治疗当用苦寒之物来熄灭肝火,如龙胆草、芦荟,大黄等,常用方有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

值得提出的是,龙胆泻肝汤不仅可泻肝火,还可清利肝经湿热,凡肝经湿热下注,引起阴囊湿疹、睾丸炎、阴痒,阴疮、遗精、白带等,用该方治疗常有一定效果。

柔肝

柔肝,又称滋肝,属于补的范围。

柔肝针对肝阴不足而言,具有滋补阴液的作用,药性偏凉,肝阴足则能化刚燥而为柔和,故名柔肝,这和养肝着重用偏温药补血有所不同。

肝热和肝火常可导致肝阴虚而见头晕,两目干涩发蒙,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而干等症,可用生地、白芍、桑椹、女贞子、首乌等治疗,常用方有桑麻丸、杞菊地黄丸等。

高血压、慢性肝炎、肝硬化、神经官能症以及某些虚弱性疾患,常用柔肝之法。

此外,肝经血瘀成痞块,常用滋阴软坚的鳖甲、龟板、牡蛎、白芍、生地、丹参等治疗,使痞块柔软缩小,因而也称为柔肝。各种疾病引起的肝脾肿大,适合于用此。

养肝

养肝,即补养肝血的意思,亦属于补的范围。

肝主藏血,肝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的肝虚证候,尤多见于妇科。

其临床表现有头晕面白眼花,指甲及舌质色淡少华,月经量少或停经等,若血虚生风,又可见皮肤干燥瘙痒等症。

治疗当用当归、熟地、鸡血藤、阿胶、桂圆肉、枸杞子等,常用方有四物汤、人参养荣汤等。

贫血、出血性疾患、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妇科月经不调等,均常用养肝一法。

缓肝

缓肝,即《内经》所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方法。

肝性急迫的原因多和阴虚不能柔润有关;另一方面,肝性急迫多克犯脾胃,出现胃痛食少,腹痛脉弦等症。

甘能滋阴柔肝,阴液足则肝风不生。甘味药能补中土而御肝风,故《难经》指出"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也有肝病实脾的方法。

缓肝的常用药有大枣、淮小麦、甘草、饴糖、白芍等,常用方有甘麦大枣汤、小建中汤、一贯煎等。

缓肝一法常用于高血压,溃疡病、慢性肝炎以及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

敛肝

用具有酸味的药物进行收敛,不使肝气横逆的治法称为敛肝。

因肝主疏泄,性喜辛散,而酸味药却具有相反的作用,故亦称为泻肝或泄肝。

肝气横逆,多见烦躁易怒、头晕、胸胁胃腹胀痛、泛酸呕吐、脉弦有力等症,甚则从气分影响到血分,使肝主藏血的功能发生异常,产生吐血、崩漏等症。

此时可以乌梅、白芍、木瓜、五味子等酸味药为主以敛之;兼热者常配以黄连、苦楝子等苦寒药,兼阴虚者常配以沙参、麦冬等甘寒药。

代表方有连梅饮等。此法常用于眩晕、呕吐、胃痛、消渴,以及血症等病症中。

镇肝

用介类重镇药,使亢盛的肝阳得以潜降的方法,称为镇肝,亦称为潜肝。

肝为肝脏而主升发。阴液不足,阴不潜阳,每致肝阳上亢,这称为阴虚阳亢。

另外,亦有因肝火内盛,而引动肝阳上亢的情况出现,这称为热盛阳亢。

此时,可出现头痛头胀,头晕耳鸣,面红等等阳气浮动于上部的症状,同时多伴有血压升高。

治疗便当用龟板、鳖甲、龙骨、牡蛎、代赭石等药物,代表方有三甲复脉汤、镇肝熄风汤等。

平肝

平熄肝风称为平肝。

肝风的症状主要有头目眩晕,抽掣作痛,抽搐震颤,头摇弄舌,口眼歪斜,甚至痉厥昏仆,以及皮肤瘙痒等症。

治疗宜用天麻、菊花、钩藤、僵蚕、地龙、石决明、羚羊角等平肝熄风。

其属于肝阳化风者,当兼以镇肝潜阳;属于热盛生风者,当兼以清肝泻火;属于阴血虚而生风者,当兼以滋阴养血。

常用方有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等。

脑血管意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小儿高热痉厥等,常用平肝的方法。

温肝

肝脏虽多热证、实证,但也不乏寒证、虚证。

肝寒之证便当用温肝之法,肝寒的原因可因寒邪外中,亦可因肝阳内虚,两者又互相影响。

其主要症状有面色青白、手足发冷发麻、畏寒、胃腹疼痛等。

常用吴茱萸、桂枝、茴香、川椒、生姜等温肝散寒,常用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暖肝煎等。

其中尤其是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颇广,可用于治疗头痛、胃痛、腹痛、积聚、痛经,以及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搜肝

搜肝,亦称为搜风,适用于风邪流窜经络,经久不愈,出现疼痛麻木抽搐,口眼歪斜,肢体不遂等症状。

治疗当以虫类药为主,入经络搜剔风邪,常用药物有蜈蚣、全蝎、地龙、僵蚕、蝉退、蕲蛇、白附子、胆南星等。

其中尤其是蜈蚣,搜风之力最强,故张锡纯指出本品"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常用方剂有止痉散(蜈蚣、全蝎)、牵正散等。

理肝

肝属厥阴,少阳与厥阴相为表里。

邪在少阳,出与阳争则热,入与阴争则寒,故多往来寒热之证。

邪在厥阴,则邪从阴化而多寒,邪从阳化而多热,邪正相争,阴阳胜复。

故厥阴多厥热往来,寒热错杂之证,其症状多参差出现四肢厥冷与发热交替发作,头晕呕吐恶心,心烦泛酸,饥不欲食,渴不欲饮,胁痛呕出蛔虫,尿赤苔白脉弦等。

其治疗,当温凉并用以调理寒热,故称为理肝。

代表方为乌梅丸,此方除用黄连、黄柏清热,附子、干姜等祛寒外,还具有《内经》酸收、辛散、甘缓的治肝三法,看似复杂,但组织严密,针对性强,是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的一张好方子。

以上是治疗肝病十二法的简单归纳,还不能说包括了治疗肝病的全部方法。

他脏有病可影响到肝,肝脏有病也可影响到他脏,再者,治疗肝病各法均互有联系,紧密相关,常二法三法联合使用,这在各法的讨论中已简单叙及,不再赘述。

在治疗肝病的药物方剂方面,也往往不是只具有单一的某方面的作用,以上各法中只是就它们的主要作用进行归类,并不能概括这些方药的全部作用。

可以说,现在有肝病的人不少。很多人不明其中的道理,导致投医无门,调治无效。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千人千方。还是需要及时咨询中医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0 阅读:4

毕哥说健康

简介:倡导合理用药,科普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