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202期崔林

秦岭一白 2023-06-12 11:02:12

清河崔氏,高门大姓。

崔琰从来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长大之后自然有人安排工作,寻常人家的孩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的大伯三叔在饭局上说几句话,没过几天就会有人送来聘任书,区别只是岗位工资的多寡而已。

崔琰成年之后长得英俊魁梧,满脸络腮胡还很喜欢舞刀耍剑,乡里采用定向招聘录用他做正卒,这在寻常人看来是难得的铁饭碗,在崔琰的眼里却枯燥而乏味,还没干满实习期就辞职跑去求学了。

一个人的觉醒,才是真正成长的开端。

读完《论语》和《韩诗》不过瘾,拿着六叔开的介绍信去找郑玄,在郑玄门下进修还不满一年,就看到黄巾军吱哇乱叫着打过来了,郑玄带着典籍和学生躲进深山,坚持几个月后终于吃不起饭了。

老郑只好让学生们各回各家,崔琰的回家之路被黄巾军堵死了,索性背着书本和刀剑去游历天下,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还顺路在长江和洞庭湖游过野泳,感觉没啥新鲜劲了才回到清河老家。

五年时间,崔琰好像换了个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或不德犹如公平或不公平,就像道法和人情不属于同一范畴,崔琰得益于家族数代人的积累,不至于像寻常人那般谋生艰难,然而因为很多世家门阀的肆意放纵,激起一场场类似于黄巾军的反抗。

富不是罪,穷也不占理,穷富更像是时间轴上的盈亏叠加,贵气不常有,贱性遍地走,贵贱交织的特性会笼罩数代儿孙,或许崔琰从人情易变看到了道法永恒,于是常年宅在家里弹琴读书自娱自乐。

万法唯静,袁绍慕名征召崔琰。

袁绍逢人吹嘘俺家四世三公,手底下的军容风纪却相当差劲,所过之处横征暴敛还挖坑掘墓,崔琰刚来就规劝道:你这支队伍再不改造的话,就算周武王过来也没办法带领他们打胜仗。

袁绍任命崔琰担任骑都尉,对于他提出的意见却从不当回事,发布檄文痛斥曹操孤弱汉室,却在官渡之战中差点被曹操团灭,吃了败仗反倒处死了首席谋士田丰,最后剩俩儿子大打出手争夺继承权。

袁谭和袁尚争相聘请崔琰,崔琰却觉得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他以患病为由申请回家休养,结果被扔进大牢里面要求反思,还好在朋友们的营救之下幸免于难,带着一颗凉飕飕的心回到了清河老家。

天下混战,哪里还有存身之所。

曹操来了,征召崔琰为别驾从事。

冀州的三十万民户悉数收编,曹操的兴奋之情毫不加以掩饰,这些是官渡之战的巨额回报,更是以后逐鹿中原的丰厚资本,曹操的嫡系人员以此为新起点,没想到崔琰居然当众泼了盆冷水。

如今汉家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没听说先传布些仁声,却以扩充实力为当务之急,这难道是敝州男女老少寄希望于明公的吗?

曹操,居然当众认错了。

认错,有时候是种懦弱,有时候是种气度,人事本身的对错界限并不清晰,通常权势地位越高越不容易认错,这在人情层面是涵养美德,在道法层面是认知权衡,所以认错和死犟往往会集于一身。

总之,崔琰被新主公给征服了,被派去教导曹丕时尽心竭力,他以《春秋》和《尚书》为标准,所提的每一条建议都让小曹心服口服,其实忠言逆耳就像为了你好,但凡水平高点就能让人寓教于乐。

伯夷的风范,史鱼的耿直,崔琰不光品德高尚而且长相英武,匈奴派出使者前来拜访曹操,老曹站在镜子前总觉得形象上差点意思,于是让崔琰假扮自己接受朝贺,他本人则扮演持刀护卫矗立在旁。

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之人气度威严,是为真英雄也!

曹操开心之余任命崔琰为尚书,还在立储问题上询问他的看法,即便崔琰的本族侄女嫁给了曹植,大家对曹操喜欢曹植也心知肚明,但是崔琰依然坚持春秋大义,明确表示至死维护立长为储的传统。

崔琰走向人生巅峰的同时,在清河老家的威望也日益高涨,每次宗族聚餐都坐在首位上,其余的堂兄弟们按照级别依次落座,崔林走进饭厅之后根本无人搭理,他也很识趣的低着头坐到小孩子那桌。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崔林,你坐过来吧。

崔琰冲着这位堂弟招了招手,崔林拿着碗筷挤到饭桌的下首,服务员上菜时还要站起来腾地方,他看着本家兄弟们觥筹交错,个个颇有成就而且还能够谈笑风生,自己也端着酒杯却好像是个凑数的。

崔琰望着言辞迟钝的崔林,仿佛又想起当年言辞迟钝的自己,他欣赏这位堂弟并非没有缘由,崔林才学深厚只是差个机会罢了,毕竟高门院墙之内也分亲疏远近,这种关系逻辑可以从家族推及天下。

崔琰拍了拍崔林的肩膀,说道: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在座的堂兄弟们尽皆失笑,崔林到现在连个正式工作都没有,家里穷得简直是给清河崔氏抹黑,然而崔林听到这句话极为感动,一个人长久落魄便会怀疑自己,崔琰的热情鼓励足以让他再撑上几年。

不同于年少成名的万众瞩目,大器晚成好像是句善意的谎言,崔林在散席之后依然念念不忘,时而兴奋又时而沮丧的往回走,他坐在家门口的破石墩上埋头痛哭,清冷的月光拖出了一道蜷缩的身影。

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

没过多久,崔林收到坞县县令的聘任书,这在寻常人眼里属于青天老爷,放在清河崔氏也算不上什么,在曹魏的档位划分更是低级职位,然而这是崔林步入职场的开端,如何开个好头却难住了崔林。

崔林的家里穷到雇不起马车,找人借钱又担心日后还不完人情,当他背着包袱从河北走到山西,差点被县衙吏员当成骗子抓起来,堂堂一县之长居然孤身走路上任,这要传扬出去还不严重损害官威?

召除邬长,贫无车马,单步之官。

民不聊生,以德服人。

相比贫穷和富有的界线,贵贱之间的差别更加难以跨越,有些人久贫乍富之后为富不仁,有些人自甘清贫却能够贵气逼人,有形的资财在流转期间存在些许误差,无形的道德却是紧随其后拾遗补缺。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人情万千的背后是道法永恒,财不配能亦或是德不配位,短期急剧拉升之后必然会轰然跌落,因果相生已经留出足够的缓冲期,只是有人被狂妄遮住双眼而忘记反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崔林谨守典籍里的德育教化,所到之处尽皆留下德政的美名,曹操逐鹿中原靠的是实力,然而实力的大部分来自于后方稳定,崔林在地方上的治理水平有口皆碑,经过层层举荐逐步做到了御史中丞。

曹丕称帝之后,崔林出任幽州刺史,当时北方的军务全由吴质统领,好些官员排着队前来巴结,只有崔林没给他送过一针一线,而且还用文治策略招抚周边夷狄,涿郡太守便私下对崔林的副官说道。

吴将军是皇上宠幸的显贵大臣,各级州郡官吏无不敬仰他,然而你们的老大却丝毫不与他联系,如果吴质哪天以不整治边塞的罪名杀你,崔林又怎么能保护得了你呢?

副官听得心惊肉跳,二把手好像也是背锅专用款,他把这些话原封不动的转述给领导,崔林却笑着说道:我把幽州刺史看做鞋子一般,撤职查办就跟脱鞋差不多,又怎么会把你扔出去背锅呢?

武将需要在战场上立功,文臣力求化兵戈于无形,崔林认为幽州和夷狄的地盘接壤,应该采用温和平静的方式治理,动不动威吓会逼得他们狗急跳墙,这样反倒增加北地边塞的忧患。

在官一期,寇窃寝息。

治理有方,崔林还是被贬了。

尸位素餐没功劳自然也没过错,人只要干事就总有把柄可抓,崔林被贬的理由和职责无关,传言说是他不会和领导搞关系,被贬之后还有很多人替他鸣不平(犹以不事上司,左迁河间太守,清论多为林怨也)。

调回京城担任大鸿胪期间,龟兹国王派儿子带队朝贺魏文帝,来的时候带些破坛瓦罐,走的时候朝廷送了很多珍奇异宝,这家伙回去之后宣扬魏国皇帝出手阔绰,惹得西域小国纷纷前来兑换礼品。

什么?白拿那么多宝贝还让咱护送?

崔林知道魏国在当冤大头,西域小国不过是觉得有利可图,谁给的好处多自然认谁是老大,他们才不管到底是姓刘还是姓曹,反正过去说上几句吉祥话就有钱拿,搞不好还以为中原王朝都是土财主。

崔林跑到史料馆翻阅典籍,摘录前朝的规定发给敦煌太守,告诉他以后按照最低标准执行,总之有据可依说得过去就行了,最好能将那些吃白食的拦在边界上,就算地主家有余粮也经不住这么糟践。

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囊时之所患也。

魏明帝曹睿登基之后,崔林受封关内侯爵位兼掌司隶校尉,他大力整顿官场罢免贪官污吏,按照重诚信、识大体的原则铨选提拔,朝廷看到这事干得百官敬服,便趁热打铁颁布《考课论》详加考核。

大小七十二条清规戒律,虽不至于三刀六洞却也赏罚严格,本以为一茬运动过去就完了,谁曾想会变成长期执行的规章制度,面对文武百官们的吐槽声满天飞,崔林也站出来抨击这套体系过于繁琐。

我认为当下的法令制度,与其探究是不是浅显简略,还不如加强贯彻执行的力度,如果官员的品德都能像周朝仲山甫那般高洁,管他二三十条还是百八十条,发乎于诚心的行为自然会利国利民。

林为政推诚,简存大体,是以去后每辄见思。

刘协死了,朝廷派崔林主持丧事。

这位八岁登基的东汉皇帝,大半生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先是宦官内乱被挟持出宫,然后又被董卓拎回来扔在龙椅上,继而被曹操带往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谋划衣带诏的结果是看着媳妇被杀。

四十岁的时候禅位给曹丕,大汉王朝在他的手上正式终结,然而从汉献帝跌落成山阳公,刘协反倒过上了相对正常的日子,搞笑的是千里之外的刘皇叔非说他死了,办了场祭奠活动之后自立为帝。

无论生死,他好像都是别人眼里的工具。

崔林主持着阵势浩大的丧礼,哭声恸天到底有几分真情实意?魏明帝哭岔气了被搀去歇息,转身交代几句就面无表情的走了,或许刘协也不介意死后的工具属性,因为他比绝大数末代皇帝幸运得多。

崔林不禁想起了堂兄崔琰,至少自己在他的葬礼上真情流泪,他的那句大器晚成不是敷衍,那张县令的聘任书或许也是由他运作,然而刚正不阿的崔琰被冤杀了,曹操的认错和死犟任谁也捉摸不透。

崔琰死了,品德节操在崔林身上延续,即便听到很多人推荐自己担任司空,崔林依然宠辱不惊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从低级县令做到了当红炸子鸡,秉性正直也好,胸襟博大也罢,并不代表他没有丁点脾气。

有次,众人聚在一起评论冀州名士,崔林说堂兄崔琰应该排在第一位,司徒说这家伙的才智水平不够,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崔林怒道:大丈夫在于有没有机会遇到明主,像你们这般委曲求全就算高贵了吗?

这话要是过分解读,崔林恐怕得死上百十次。

景初二年,崔林升任司空。

司空是三公之一的顶级职位,在寻常人的眼里实属高不可攀,崔林不光担任司空并受封侯爵,朝廷还划拨给他六百户的食邑,这般殊荣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崔林依然宠辱不惊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鲁国国相奏请隆重祭祀孔子,是想延续已经断绝禄位的世家,朝廷此前改封孔子后人为宗圣侯,曹睿就让崔林等人去研究讨论,太尉、司徒、司空三堂会审,两方已经同意提升祭祀规格的议案。

孔子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死后没有棺材只能用草席卷着埋了,然而他给儿孙辈留下的财富,竟会传袭千年百代超越帝王将相,崔林再三思虑之后投了反对票,他觉得目前的祭孔规格已经够高了。

以大夫之后,特受无疆之祀,礼过古帝,义逾汤武,可谓祟明报德矣,无复重祀于非族也。

秦岭一白,带着土蜂蜜来访。

一白:皇帝又给你增加食邑了?

崔林:是的。

一白:皇帝还给你儿子封侯了?

崔林:是的。

一白:你觉得对寻常人公平吗?

崔林:我觉得还算是公正吧。

一白:公正、公平...

崔林:道法、人情...

一白:不过,你堂兄是死得挺冤。

崔林:这是身居高位自当承受的。

一白:你是说做个寻常人也挺好?

崔林:情理相通,程度不同罢了。

一白:若非大器晚成,你还会这么说嘛!

崔林: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期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一白:所以你是前者,孔子是后者吗?

崔林:你这啥理解水平啊!

一白:懂了懂了,尝点土蜂蜜水吧。

正始五年薨,谥曰孝侯。

0 阅读:3

秦岭一白

简介:白天卖蜂蜜,晚上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