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春节之后又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十五是农历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又为元月,因此正月十五便有了“元宵”之称。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些活动从古代延续至今。每逢佳节,人们总是开心喜悦,而其中最开心的当属小朋友。那么,古代的儿童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
1.赏花灯
古时的元宵节是极受重视的传统节日,相比其他节日,元宵节更像是一种狂欢节——君民同乐,张灯结彩。唐代已有赏灯习俗,张灯三夜;宋代增加至五夜,而到了明代,更是延长到了十夜。因此,在古代,赏灯成了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元宵节在明代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清·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中的儿童大多提着造型各异的花灯,参与宫中的活动。
《清·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局部
明代·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明代·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明代·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明代·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马形灯寓意马到成功,蟾蜍灯寓意蟾宫折桂,另外还有漂亮的螃蟹灯、兔子灯、仙鹤灯和官员灯。而最为引人注意的在《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架设的巨型灯棚。自宋代以来,每到元宵花灯之期,人们便会以松柏搭成灯棚,以“鳌山”命名,上悬各式彩灯。而皇帝在宫中搭建,自与民间不同,且所费甚巨。
鳌山灯棚
2.观焰火
焰火早在宋朝时就已经有了,辛弃疾有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所讲的便是焰火。到了明代,焰火更为普遍。在《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则有不少的侍卫在空地中燃放焰火,儿童则在一旁观赏。
明代·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明代·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3.看社戏
除了赏灯、观焰火,看社戏也是元宵节的活动之一,在《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就有江湖货郎和民间杂耍。
《清·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中则出现了舞龙灯与表演等活动
宫廷之中的儿童玩乐是这几种,那民间的儿童会玩些什么呢?大抵也差不离,明中期画师所绘的《上元灯彩图》更是向人们展示了明中期金陵(今南京)在元宵节时的盛景,其中不乏儿童的身影,赏灯、看戏、看街上的人来人往、珍奇异兽的售卖等等。
明·《上元灯彩图》·局部
画中的热闹场景就好似明朝诗人于谦所写“满城灯火走儿童,万朵金莲照地红”。
4.吃圆子和“探官茧”
元宵的吃食也深受古时小朋友们的喜爱:
宋代元宵节有种好吃的东西叫“圆子”,史浩形容“珠走盘中”,朱淑真形容“轻圆绝胜鸡头肉”,用糖水煮着吃,是一种类似汤圆的无馅小甜品,取团圆之意。
另一种好吃又好玩的东西叫“探官茧”,形状“两头纤纤”(范成大),内藏官位帖子,掰开可以占卜将来官位高下。
杨万里江西老家有种粉茧,卜问范围更广:“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先生平生笑儿痴,逢场亦复作儿嬉。不愿著脚金华殿,不愿增巢上林苑。只哦少陵七字诗,但得长年饱吃饭。”
5.好好学习
元宵节吃喝玩乐是主要,但也有一个习俗承载着长辈对子女的殷殷期盼。
在古时的诗词之中就经常看到“燃藜”的典故,比如程公许《上元即事》“定知太乙青藜杖,合向书边分外明”。这个故事说的是,汉代刘向半夜在天禄阁用功读书,太乙仙人看他坐在黑暗中,就吹燃藜杖,替他照明,并传授给他很多学问。而故事中有灯火,太乙又称“东皇”,代表春天,“太一行春,青藜照夜”(连仲宣),所以就成了元夕谈资。
元宵节后,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都将开学,借古时元宵劝学的典故,祝各位幼儿园的小朋友聪明伶俐,增长智慧。
最后,再祝大家精神抖擞,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