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也被称为“元宵节”。人们常说“闹元宵”,一个“闹”字不仅描绘了元宵节期间的热闹氛围,而且也蕴含了人们对自由欢乐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组陈展于山西博物院宋金时期的壁画和砖雕,来带领大家看看古时闹红火的热闹场景。

乐舞壁画 北宋 山西博物院藏
宋金时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因此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不但宫廷有诸多的清雅娱乐项目,就连民间也有许多深受百姓喜爱的欢快节目。
宋代重兴乐舞,不仅继承了唐代的歌舞大曲,而且还将全国收集到的表演艺人集中在宫廷教坊中,按照技能分类,划分为“教坊十三色”。

北宋乐舞壁画拓本
我们现在看到这幅北宋年间的“乐舞壁画”,上面所描绘的内容就是教坊十三色当中的方响色、琵琶色、响板色、笙色等进行演奏,其间还有两名舞旋色的女童正在翩翩起舞。

酒楼市井图 金大定七年(1167)王逵绘 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
宋代除了有种类繁多的音乐表现形式,还有一个音乐史上的重要发明就是“诸宫调”。诸宫调是北宋时兴起的一种以唱为主的说唱艺术,唱词部分会用不同的宫调来串接。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壁画内容恰好表现的就是一位女子手拿着鼓槌敲击盘鼓,吟唱诸宫调的场景。
这幅壁画,不仅让我们非常直观地感受了宋金时期说唱表演的形式,而且也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宋金时期诸宫调、唱赚、陶真等说唱表演艺术的真实写照。

金在灭掉辽和北宋,入驻中原后,其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至世宗大定年间,进入史家所谓之“小尧舜”时期。
山西地处金国腹地,尤其是金代晋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因此,在晋南地区发现了大量与散乐有关的伎乐俑砖雕,生动再现了金代晋南地区戏曲文化的面貌。

金代彩绘砖雕俑
宋金时期,民间流行的娱乐项目,有散乐、社火和竹马戏等。散乐是一种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形式。

金代彩绘砖雕伎乐俑 山西博物院藏
这组金代彩绘砖雕俑表现的内容就是散乐。其中,以男子为主的表演形式叫做大乐,有大鼓、腰鼓、笛、筚篥,拍板及舞者,其声高亢清越,其舞刚劲有力。

金代彩绘砖雕伎乐俑 山西博物院藏
另一种演奏者及舞蹈者皆为妙龄少女,其头饰及衣着都很秀美,手执乐器有,笙、排箫、筚篥、嵇琴和方响,其音清亮柔美,其舞婀娜多姿,被称为“细乐”。

金代社火砖雕 山西博物院藏
说到闹红火,当然少不了社火。社火是流行于民间的喜庆娱乐表演,所谓“社”是指为土地之神,“火”就是传说中的火神。社火表演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社火表演没有固定的场地,表演内容十分贴近百姓生活,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乔宅眷砖雕 金代 山西博物院藏
“乔宅眷”也称乔夫人,一般由一男子乔装为妇人,其他人围绕着“她”歌舞嬉戏,说唱玩闹。在现今的社火表演中,我们通常也能见到这种滑稽组合。

瓜田乐砖雕 金代 山西博物院藏
“瓜田乐”则表现了农民庆祝丰收的欢乐场景。主演为扛大瓜者,他们的表演反映了古代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场景。

狮子舞砖雕 金代 山西博物院藏
狮子舞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舞蹈形式,狮子身披彩带,口预衔球,张牙舞爪,尾巴上翘,样子非常英武。
戏狮题材作品在金元砖雕中很常见,一般狮子的体形较大,样貌威猛,动感十足,以此衬托戏狮人的英武。

童子社火砖雕 金代 山西博物院藏
在古代欢庆的队伍中,怎么能少的了小朋友。你看这队由垂绦童子组成的社火表演,正在向我们走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砖雕内容为童子社火表演。参加乐舞表演者都是少年儿童,其中女童较多,而男童较少。
男童或额前垂髫或戴花脚幞头,女童则头扎双髻彩结蝴蝶,除少数赤膊者颈戴项圈,腕带手镯外,其余皆为短衫、窄裤,窄裙,服饰比较整齐划一。

蛮牌舞砖雕 金代 山西博物院藏
蛮牌舞是童子社火表演中,深受宋金百姓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它反映的是战争场景。其中,“蛮牌”是指用南方产的粗藤做的盾牌。“棹刀”则是形似“桨”的一种兵器。
非常可惜的是,这种表演已经失传,我们也只能通过砖雕来弥补遗憾。

竹马戏 金 山西博物院藏
竹马戏是古代民间纸扎工艺与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多数为儿童,形式活泼可爱。
竹马戏表演的内容,大多为两军交战的场面,每组有四名童子跨骑竹马,他们所描绘的内容为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变阵子砖雕 金代 山西博物院藏
“变阵子”是古代战争中,主将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军队的排列方式,以适应不同战术需求的一种阵法。这四名孩童模仿“变阵子”的战阵,随着指挥变换队形进行社火表演。

扑旗子砖雕 金代 山西博物院藏
“扑旗子”也是社火表演的一种形式,是由表演者执三角旗以及剑、盾等道具,跳跃而舞,场面欢快。这种舞蹈形式结合了战争和出行仪仗中旗子指挥的元素,是由持巾旋舞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成。

在古代,对于已婚的妇人来讲,想要出门看热闹可不是件容易事。所以,大户人家的老爷就会在元宵节这天,举办一场“开芳宴”。
开芳宴是古代夫妇间,在元宵节等一些重要传统节日举办的一种特定的家庭私宴,主要是用来表现夫妇间的恩爱和家庭和睦。
开芳宴中最重要的节目就是“看大戏”。对于平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主人来讲,没有什么比看一场戏来的爽快。于是,男主人就会请来有名的戏班子,为自己辛苦持家一整年的妻子,举办一场热热闹闹的杂剧表演。

金代杂剧俑 山西博物院藏
台上这五位杂剧演员,正在表演的是代表金代戏曲主流的民间杂剧——金院本。
金院本与宋杂剧一脉相承,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地区的一种表演形式。其表演的内容以“滑稽”为主。
总结:回望山西博物院的这些壁画和砖雕,它们不仅生动展现了古人闹元宵的热闹场景,而且也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