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上)

牛奶文化 2025-01-20 21:04:42

它被金庸先生称为“这是一座真正的城”;它是郭靖和黄蓉誓死守卫的那座城;它是4000多首唐诗中提及的那座城;它是诸葛亮出世拯救苍生那座城;它还是李焕英曾经工作过的那座城,它就是被称为“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湖北“襄阳”。

有人说: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从它的博物馆开始。今天,就让我带着您走进襄阳博物馆,去了解厚重精彩的襄阳历史。

襄阳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坐落于襄阳市襄城区凤凰山冲。襄阳市博物馆前身为“湖北省文史研究馆襄阳专区工作组”,1977年更名为“襄阳博物馆”。新馆于202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共藏文物7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0余件(套)。

襄阳博物馆以“江山留胜迹”为主题,设有六个历史展厅,展出精品文物4千余件(套)。现在,我就带领您一起走进襄阳博物馆。

‬第一展厅:人猿辑别 夷夏分野

襄阳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水的中游地区,属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中间地带。十万年前,就有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生活迁徙于这一地区。

在汉水流域的丹江口石鼓村、郧西县黄龙洞、汉南区纱帽山、房县樟树洞、荆州鸡公山等地发现了大量距今5-1万年间晚期智人的石器。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湖北池区出现了距今8000年至4000年前的城青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

屈家岭文化时期他们开始将势力大规模扩展至汉水中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红陶曲腹杯 新石器时代 襄阳市博物馆藏

枣阳鹿头雕龙碑遗址距今6300年到4800年,是一处新石器遗址。在仅15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就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角、蚌类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近3000件。

出土的两件红陶曲腹杯,放置在一处部落举行重要集会的房屋内的灶址上和储藏室门外。由此,专家认为红陶曲腹杯是在举行重大欢庆仪式或首领聚会时所使用的器皿。

玉璇玑 穆林头遗址出土 襄阳博物馆藏

玉璇玑又称“玉牙璧”,它与牙璋一起并称古代东夷民族的艺术瑰宝。玉牙璧属于玉璧的一种,形似齿轮。我国目前已知的“玉璇玑”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是龙山文化的典型玉器。

这件玉牙璧出土于穆林头遗址。穆林头遗址出土了一批可以代表齐家文化的高等级墓葬,在墓葬中就有象征权利的玉钺、玉璇玑,这也是屈家岭文化考古首次发现的遗珍。

第二展厅:‬化行南国 开疆汉阳

襄汉地区在史前时期是蛮夷族群聚居之地,处于中原华夏势力的边缘地带。夏商两代的南向扩张渗透,将这一地区融入姬姜集团的势力范围,《尚书•牧誓》提到参与武王伐纣的八个诸候国大多分布在这一地区。

“ran父戊”铜爵 商 襄阳博物馆藏

“ran父戊”铜爵,为商代遗珍,鋬内腹上铸有铭文三字“ran父戊”。其中“ran”为族名,“父”为尊称,“戊”为人名。这件ran父爵是商代ran族的一位贵族为其死后的父亲“戊”所作的祭器。

族徽文字最早出现于史前时期的陶器刻绘符号。商代青铜器上出现的文字字数以一二字或是四五字居多,多数反映的内容为其用途或是做器者的族氏。

曾国,又名随国,为一国二名,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之一。西周早期受封建国于随枣走廊,存续至战国中晚期。曾国为周王朝镇守南土、确保“金道锡行”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其青铜文化、礼乐文化发达。

半个世纪以来,在湖北地区发现大量曾国遗址与墓葬,主要有京山苏家垄,随州熊家老湾、擂鼓墩、义地岗、叶家山、文峰塔和枣阳郭家庙等。

曾伯陭铜钺 西周 2002年襄阳市枣阳吴店镇郭家庙墓地21号墓出土

这件青铜钺,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就是我们俗称的“国宝”。曾伯陭铜钺上篆刻有18字的铭文。铭文内容为曾国国君陭制作了这件戚钺,是让百姓晓之刑律,治民以政的事情。

这件青铜钺的发掘出土,不仅证明了春秋早期已有铸刑(法典)于鼎的事例,也证明了春秋早期法制逐步从“礼法合一”到“政刑合一”的转变。

邓公牧簋 西周 1989年襄阳市文物处移交

邓国是西周初年分封于南阳盆地北部的诸侯国,西周后期迁都至襄阳邓城。邓国一度势力较为强大,先后与应国、楚国联姻。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国,在原地设县。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为应候,尔后立国,历时350余年,后被楚国所灭。应国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

这件邓公牧簋为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因簋内底部铸有铭文“邓公乍(作)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3行共12字,而取名“邓公簋”。“邓公簋”是古代邓国和应国联姻时,邓国国君嫁女到应国时的陪嫁礼器。

虎座鸟架鼓 战国

公元前506年,因吴师人郢,楚都迁徙至江陵纪南城。战国早期楚国势力达到鼎盛,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郅,楚国江河日下,至公元前223年终灭于泰。楚闻八百年,文化灿烂,影响深远。

虎座鸟架鼓作为战国时期楚墓常见的漆器,一般只有楚玉室和高级贵族才能拥有。彩绘的风鸟扬首昂然站立,凤的双足踏在虎背之上,虎和凤的全身都被髹以黑漆,并用红、黄、蓝、银灰等颜色绘出虎身的斑纹和凤的羽毛。

造型别致典雅,设计精妙,体现了设计者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

襄阳博物馆所藏漆木器

楚国漆器以木胎为主,工序繁多,品种多样,所出士的楚漆器有礼器、乐器、兵器、家具、生活用品、艺术品及葬具、丧葬用品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造型神秘论谲,色彩艳丽明亮,主次分明,图案精美,是髹漆工艺的繁荣时期。

第三展厅:六合同风 襄汉重光

‬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

战国晚期,襄阳地区被率先纳人秦国版图,成为秦国控制江汉地区的重要基地和南下东进的通道。

在“车同轨,书同文、量同衡、行同伦”的政策下,楚文化与秦文化逐渐融合,本地发掘的这一时期墓葬呈现明显的秦楚文化兼容特征。

铜蒜头壶 秦代 1972年襄阳市高新区余岗墓地出土

‌蒜头壶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因其壶口的设计呈六瓣蒜瓣状,因此得名“蒜头壶”。蒜瓣壶的特点为小口细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酒液洒出,而且还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保证酒的浓度和香味不会外溢。

蒜头壶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的秦墓葬中,是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虽起源于关中,但后随着秦的统一战争传播到国内各地。

西汉中后期这里发生了两个大事件:一是朝延于故楚之北津成增设襄阳县,为襄阳成为后世的州那首府变定了基础;二是汉元帝恩准春陵候刘仁将王城北迁至蔡阳的白水、上唐二乡。

新莽时期刘秀龙飞白水,兴复汉室,南襄盆地成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帝乡”所在。

铜提梁鋞 西汉

这是一件带有篆书“大荣千万容一斗重五斤五两”铭文的西汉铜提梁鋞(xíng)。其整体呈桶状,上置对称龙首状提梁,提梁通过环与器体肩部的耳相衔接。

青铜鋞常见于两汉高等级的墓葬中,但带有容量铭文的较为罕见。这件铜提梁鋞对研究西汉丧葬等级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汉代度量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下期我们将带领您进入剩余的三个展厅。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

0 阅读:10
牛奶文化

牛奶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