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小说情节知识点梳理

老谢语文 2024-12-07 18:38:36

基础点:故事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线索的特点

小说的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故事中的时间、地点,还可以是小说中的事件、作者的情感。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又有明暗线、双主线、主次线三种。

线索的作用是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线索类型

1.人物线索“我”: 串联故事,映衬主要人物

【必修下第六单元鲁迅的《祝福》】的文章线索: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2.事物线索:便于组织材料,串联故事

【选必中第二单元王愿坚的《党费》】这篇小说主要线索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3.时空线索:结构清晰,顺序条理,利于叙事

示例:时间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都德《最后一课》】以时间为线索(上学途中—上课前—上课中—散学)

以空间为线索:【必修下第六单元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人物活动场所为线索(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某句话、某种情感: 便于凸显情感,彰显主题

示例:【鲁迅的《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明线,依照时间顺序,根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剖析“在故乡”遇见的人和事。在理清这条明线的同时,还必须突出讲好一条被忽视的抒情线索──这是一条暗线,但又是主线。这篇小说的暗线见故乡—悲凉、在故乡—悲哀、离故乡—悲悯。

★明线与暗线:

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明线: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

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

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 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 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 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 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 夏 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 不 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 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情节的构成

(1)基本模式

情节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使结构和情节更完整,在结尾加上“尾声”。

(2)特殊模式

①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是一条直线,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让人物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②欧•亨利式: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所以称为“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会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①“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②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

③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3.情节的展开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好处是可以使文章显得井然有序,文气自然贯通。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只是把要强调的东西提到前面。倒叙可以使文章曲折有致,形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片段或事件,对主要情节进行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或说明,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没有情节,前后也没有过渡的语句。

(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有两种形式: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事,再说乙事;②时而说甲事,时而说乙事,按照情节进行轮番叙述。平叙可以使文章脉胳清晰,照应得体。

4.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

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内容情感上: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某种气氛(紧张/压抑/欢快/凄冷/阴沉等),奠定全文某种感情基调。③开门见山,表达作者对……的感情或态度。这种段落的基本特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段中常常出现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

(2)情节结构上: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为下文埋下伏笔。这种段落往往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的人、物、事。②开篇点题,照应题目。这种段落的内容常常围绕标题而写,或段落中多次提及标题。③总领全文,揭示作者的某种情感。这种段落常常表现为以议论、抒情为主,常常从宏大或哲理的角度入笔。

(3)表达效果上: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或引发读者思考。这种段落常常表现为倒叙段、设疑段,或者所写内容有点不太符合常情。

(4)艺术手法上:与下文做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1)小说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前文的内容,为后面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2)小说情节与主题的关系:一般是揭示小说某方面的主旨,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问题。

(3)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突出表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其作用:

【答题要点——四循环(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

(一)对情节的作用:(内容+结构+手法)

补充知识:小说结尾的类型和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二)对人物的作用: ①表现人物……性格 ②丰富人物形象

(三)对主题的作用: ①凸显主题…… ②深化主题……

(四)对环境的作用

(五)给读者的感受:余味无穷,引人深思,让读者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空间等。

★突发事件的作用

1.什么是突发事件

小说中的“突发事件”,是突发的(偶然的),某种程度上是情节逻辑运行之外的,其发生进一步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促成情节转折(或改变运行方向)的事件。

典型的“突发事件”:祥林嫂第二任丈夫去世和阿毛被狼吃了;林冲草料场的房子被雪压塌;别里科夫要结婚和画像——骑车事件;促织暴毙等。

不是所有的偶然事件都可以称作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如祥林嫂被迫改嫁时撞破了头,虽然这一事件是突发的,但它没有导致情节发生任何变化,祥林嫂还是改嫁了。所以不能称作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反之,如果祥林嫂撞破头导致她改嫁不成,因此以后又发生了某事情(件),这样则可以说撞破头是“突发事件”。(原文本中的撞破头与后文鉴赏伤疤相应,可以说是为后文做铺垫)

所以,小说中的“突发事件”是在小说语境下的突发事件,不是广义的偶然事件。(所谓在小说语境下,指的就是和情节之间的关系)

2.突发事件的作用

(1)情节方面:①推动情节发展/促成情节转折 ②情节展开的基础《变形记》③使情节有波澜(起伏,曲折——特别是多个突发事件)

(2)主题方面:表现主题/揭示主题

(3)人物方面:刻画人物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

(4)读者方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高考真题】

【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赵长天】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以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符合人物“他”的身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②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迷”为结尾,出人意料,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③因为听不懂蒙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温暖主旨,深化了各民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教材典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祝福》/鲁迅】小说中,祥林嫂经历了第二任丈夫去世、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等事件,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促成情节的转折(推动情节发展)。②与后来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相照应(做铺垫),使其成为被鉴赏的对象,表现民众的麻木冷漠,自私;表现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促织》/蒲松龄】《促织》中,作者为何要安排成名子扑死青麻头,导致促织暴毙的情节?

【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此处造成大悲与成名后来大喜对比,悲喜无常的荒诞性,引人深思,表现主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小说让别里科夫经历结婚事件、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表现别里科夫保守,胆小的性格(人物形象)。③批判(沙皇)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扭曲,奴化的主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变形记》/卡夫卡】谈谈小说把主人公变成大甲虫的情节安排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展开故事情节(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基础)。③表现异化主题。

【2023青岛一模】《丝烟摊儿》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文学效果。(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①小说结尾交代庸城解放,汪老板的杂货铺是地下交通站,与前面情节照应,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

②结尾交代汪老板的地下党身份,同时也是对朱一刀身份的交代,使革命者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英勇献身的形象更加突出;凸显了小说主题。

③小说前面多处设疑,结尾才交代汪老板的身份,解释悬念,撞击读者心灵,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说明】

思考角度:情节、形象、主题、读者等

1.概括出结尾的主要内容,“杂货铺是地下交通站,交代汪老板身份”等可得2分。

2.情节方面,答出照应、解释悬念等作用可得2分

3.形象方面,交代革命党人的身份,突出其奉献、英勇等特点得2分,只有套话,没有具体形象特点得1分。

4.主旨方面,写出凸显革命党人默默奉献、英勇献身等精神得2分,没有具体分析得1分。

5.读者方面写出震撼人心、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等内容得2分。

【即墨期末】《下跪何人》9.小说虚构了老爹堂审老刘的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1)交代了老刘自我救赎的主要原因,且与上下文内容相照应。

(2)表现了经典戏文的艺术魅力。

(3)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吸引读者。

5.情节结构的手法(详见导学案20号)

小说情节设计技巧区分易错概念

1感情基调:指文章的感情色彩,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是赞美还是批判,是歌颂还是针砭、是积极向上还是消沉等。奠定感情基调: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环境描写或其他描写,写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他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作用: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3照应: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相关照与呼应。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与铺垫:两概念高中阶段暂不做区分。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作用: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5.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6.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7.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8.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9.突转(欧·亨利式结尾):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链接

1.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石门阵》(2021全国新高考卷1)

2.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书匠》(2020课标全国卷2)

3.B.本文在“眼睛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大师》(2020全国新高考卷2)

4.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小步舞》(2019年课标全国卷2)

5.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锄》(2016年课标全国卷1)

小说情节类题目几乎是高考试题的必考点,考查频率较高,考查热点通常有:

①概括梳理情节内容。

②分析情节的作用。

③分析情节结构安排的特点。

④分析情节安排的手法。

考查形式多为简答题,难度适中。

方法指导

一、情节概括三法

1.理结构

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2.寻线索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3.抓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解题思路】

(1)根据结构来梳理。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2)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理清了场景,小说的情节也就基本明了了。

(3)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物、事件、某种情感心理变化,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二、情节作用分析五思考

1.从情节与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就全文来说,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要考虑到小说情节的位置,如开头情节的作用,中间情节的作用,结尾情节、插叙情节的作用。

2.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怎样的主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的作用。

5.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

往往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必修下第六单元《促织》/蒲松龄】《促织》的故事来源于《明小史》里的一个故事: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谴使取之江南。虫价贵至数十余。枫桥一舷长以郡督谴觅,入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虫跃出,为鸡啄食。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

可以说上面的这个小故事基本上奠定了《促织》的前半部分的情节,但是其情节的曲折性还是和《促织》不能相比的。这个小故事只有“得虫到失虫”的一次情节突转,而《促织》却有三次情节上的转折,请尝试概括这三次情节上的转折。

【参考答案】整个情节有三个比较大的转折:一是从“觅虫”这个低点开始转好,二是从“得虫”这个高点开始转坏,三是从“失虫”这个最低点又开始转好。

【解析】

从第一段朝廷“征虫”,然后到第二段造成成名“薄产累尽”、“忧闷欲死”,“觅虫”又不得而“惟思自尽”,从“征虫”到“觅虫”,成名的命运是一路下跌的,然后到第三段,“卜虫”给了成名一点命运的转机,然后一直向上走到第四段“得虫”,成名命运达到了一个高值,然后乐极悲生,到第五段“失虫”,且儿子投井,成名的命运瞬间由高点跌落到最低谷,然后到第六段儿子复苏“心稍慰",接着儿子"化虫",使得成名复得一虫,从第五段的最低谷到第六段结尾,成名命运又开始往上走,到“斗虫”大胜,到最后“献虫”受赏,成名命运达到了最高点。正可谓是“一波三折”,使得整个情节跌宕生姿。

【必修下第六单元《祝福》/鲁迅】追寻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轨迹,请结合全文分析造成她悲剧的原因。

【参考答案】(1)祥林嫂一生的轨迹如下:逃走——打工——被绑走——改嫁——丧夫失子——再打工——遭唾弃——惨死。

(2)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压迫。样林嫂是穷苦的,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是低下的,在那个社会里她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房屋,没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工钱竟然被她婆婆领走了。如果她有充足的物质生活财富,她的命运可能会是另一番天地,而像祥林嫂这样经济地位的人在旧社会有千百万,那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必须砸碎。

第二,样林嫂所处的那个社会是冷漠的、落后的、愚昧的,祥林嫂没有得到来自那个社会的心灵救助。那个社会缺少人间温情,充满着封建礼教下的冷漠。

第三,封建思想的毒害,导致祥林嫂自身思想的局限,封建观念和习俗将她禁锢起来。

0 阅读:3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