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特点
1.命题文体上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文(都包含人物形象和物象)。
2.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品质、精神等,尤其注意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3.对于“物象”,一般考查主要物象、次要物象的内涵和作用。
基础知识
一、散文形象
指散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物象。考查包括两点:①形象的特点以及塑造方法和作用;②形象的内涵、意义。
二、散文的人物形象
1.从艺术性角度:考查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
2.从思想性角度:考查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社会意义。
【注意】与小说中的人物有所不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散文并非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三、散文的物象
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指景物;“物”指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由于这些景、物出现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故称作“意象”也无妨。
散文中的物象受文本语境的制约,因此阅读时需要依文定意,也就是说,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体味景、物所蕴含的意义。这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同,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感意蕴,而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却是临时被赋予的,脱离了文本,就无所谓“意象”了。
考点梳理
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常考题型: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形象作用。
概括分析形象特点
“概括分析形象特点”是指对人物形象特点或物象特点的概括分析。在具体命题时,有些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有些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一、技法总结
“三角度”“两结合”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三角度”
1.叙事情节——分析事件,理清情节,从中概括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提炼出形象特点。
3.评价议论——分析评价性语句,进而分析概括。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带倾向性的议论和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
(二)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两结合”
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散文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刻画人物来表达某个主题,因此要准确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必须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真题训练】
(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
(三)概括分析物象特点由表及里“三步骤”
第一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第二步,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第三步,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第三步不是答题必有,有些只要求概括分析特点的可省略)
【注意】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象征意义,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二、解题步骤
1.审题:①是分析还是概括,“分析”必须结合文中材料;②是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点。
2.答题方法:①掌握人物形象分类,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②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
3.答题模式:①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
②分析型。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分析形象作用
散文形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人物形象和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该题型又可分为主要物象作用的分析和次要物象作用的分析两类。
一、技法总结
(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本身的作用: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对其他人物正衬或反衬的作用。
(2)揭示或暗示主题:思考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各种启示。
(3)贯穿全文的线索。
2.次要人物形象: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真题训练】
(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二)物象的作用
【注意】
要联系意蕴答作用。如答出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或揭示主题,接着就一定要答出表现出人物具体怎样的情感(意蕴),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只有这样才不空泛笼统。要结合文本的特殊性答出其特殊作用。如运用了技巧,则要兼及其技巧效果,有的还有调动、激发读者的效果。
【真题训练】
(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解析】分析“机械的诗”“工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就是分析物象和人物形象的联系。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后的灵魂;机器的创造,本质上还是人的创造,在人的控制下,机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对机械力量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能力的肯定。
【答案】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衬;②“机械的诗”需要工人的激发,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生成的条件。
(2020·新高考I卷《建水记》)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散文中物象(在此为“饮食”)描写作用的理解。散文中的物象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对象,它们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对地方文化的独特理解。本题通过询问“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的原因,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物象描写的多重意义和作用。
【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二、解题步骤
1.审题:①审清形象主次。②审清“作用”的方向。
2.答题:①判断文体的意识。写人叙事散文中,人物形象是主旨、情感之所在;写景状物散文中,物象是全文记叙、描写的对象,是作者“情”“志”之所在;有时,在写人散文中会出现物象,在状物散文中也会出现人物形象,这时,答题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整体把握全文的意识。
③答题角度意识(结构构思作用、内容主旨作用、意象作用)。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的四叔
阎连科
四叔爱喝酒。他真正幸福的时候,似乎是在工作了一天或一周后,把食堂的菜用饭盒端回宿舍里,摆在桌子上,从柜里摸出半瓶白酒来,倒进刷牙缸里一底儿,吃一口菜,端起牙缸抿一口酒的那一刻。那一刻,四叔微闭着眼,把盛酒的白瓷牙缸沿儿靠在嘴唇上,半抬头,将牙缸小心地往上推到半倒状,然后细细地吸上一口气,就在吸气时,把酒也吸进嘴里去,然后放下牙缸,目视着哪儿,屏气一回儿,直到不能继续屏气,必须要接着呼吸时,把那酒缓缓慢慢咽进肚里去,再长长地把吸进肚里的空气舒缓悠长地吐出来。
日常间,来陪四叔或四叔去陪人家喝酒的,都是他们车间一同进厂的几个老工人。他们都是自己是来自乡村,而妻儿老小都还在乡村守着田土耕种的那种俗称为“一头沉”的人。这种“一头沉”,使他们回到农村被人视为“工作在外”的人,到了那所谓的“外头”,城市或城郊,又被城里人或同厂的工人们称为“农村人”。似乎要被真正称为“工人”或者“城里人”,不说你祖孙几代都必须是在城里出生的,至少你必须是夫妻两个都是城里人,都是领着工资的。不然,一个在外有工作,一个在农村守着房舍和田地,这“一头沉”就不仅是身份、地位和处境,而且还是人生、命运和尊严。“一头沉”的人,在工厂和城里是被人鄙视的,因为你是要进城摆脱身份又没有彻底摆脱的人,要到城里去争夺一种幸福又没有彻底拿到幸福的人。到了农忙的季节里,别的工人按部就班,该上班了去,该下班了回,可是你又必须牵肠挂肚,念着妻子、儿女和在家的老父与老母,牵挂着麦子该割了、土地该犁了、种子该下了。真正的城里人,在宿舍的门后或家里的墙上吊一份挂历,是为了看哪一天是星期天和节假日,以期早些安排周末的活动和休息。可你是“一头沉”,就是不吊俗艳的挂历,而在桌上摆着庄重的台历,它对你的最大用途,①还是提醒你今天“芒种”了、明天“春分”了、后天“夏至”了。到了农忙你就必须要千方百计回到农村去。
“一头沉”的岁月既不是“日子”,也不是“生活”。既有日子中充足的疲惫和烦恼,又有生活中时闪时现的快乐和幸福。今天说起“一头沉”,仿佛是在说一个早已过时乃至死去的风俗名称般,仿佛要研究某处方言中的一个单词或名词。可在那年月,“一头沉”是全国各个城市、工厂、机关的一个群体和阶层,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与命运。他们最大的人生特点是,上班了兢兢业业,唯恐工作不慎丢掉自己的饭碗或身份;农忙了必须回家,回家后备受尊敬却又不得不掏力流汗,恨不得休假一个月,把一年的农活全都压缩进一个月里全干掉。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厂里下班后,可以“物以类聚”地邀在一块喝些酒,品尝一下在乡村无法品尝的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我四叔就是这样爱上了酒。
四叔大半生都因为“一头沉”的生活和我四婶天南地北地分居着过。退休了,终于可以团聚在一块,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了,且四婶又是最能体贴四叔的。在我家面对面坐了两个多小时,说了许多有关人生的家常话,及至谈到他的生活时,四叔的脸上怔一下,挂着僵黄的笑,用很轻的声音说:“在外大半生,真回到老家觉得哪儿都不适应。”
接着沉默一会儿,又轻声补充道:“主要是觉得和谁都说不到一块儿。”
我一时不知该应什么了,也没有理解四叔这两句话的真正想法。②只是在四叔离开人世后才隐隐觉醒到,四叔这一生,他是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在城市,他是一个乡村人,他因为根在农村而很难真正融进城市里;在农村,他是一个城里人,他因为离开土地过久,身上的多半血液都已城市化,所以也再难真正成为一个乡村的人。他是我们这个社会城乡夹缝中的生存者,他将近四十年的最好人生,似乎都悬在了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生活和生存,已经成为他熟悉的、不可更改的生活往复和状态,③正如被挂在树梢笼子里的鸟,它在那梢上的笼里生活了将近一生后,在它年老时,你把它放出来,它既无法适应蓝天,也无法适应大地了。它所能适应的,只能是树梢上的天空和阳光,只能是随梢摆动的和风与细雨。
四叔也这样。他既非一个城里人,也非一个乡村人。他一生过的既不是城里人的生活,也不是乡村里的日子。他是居住在城市的一个乡村人,是那个城市没有身份证的长期暂居者,在城市楼群的缝隙中,过着非城非乡的生活和日子,终于有了独属于他和他那样的群体的生活和方式。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和圈子,有自己言谈的主题和意识,有自己对人生、命运、国家、民族这些巨大的无法把握的命题的解答和体会,也有他们自己对油盐酱醋和儿女情长的理喻和答案——他们是一群离开土地,为了到城市淘金而一生都在物质上困顿、精神上颠簸、乡愁上千转百回的人,④是我们这个民族中世世代代离开土地到了城市的乡愁者,也是因为乡愁的牵扯而无法真正融入他地城市的流浪者。
(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有人认为本文体现了“落叶归根者的尴尬悲剧”。“四叔”身上有哪些“尴尬”?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身份认同尴尬:既非城里人,也非乡村人;②生活处境尴尬:既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又不能适应农村日子;③精神世界尴尬:有离开土地到了城市的乡愁,又有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流浪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主题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尴尬”,从文中找到具体的表现并进行高度概括。
结合“他们都是自己是来自乡村,而妻儿老小都还在乡村守着田土耕种的那种……”“他是一个城里人,他因为离开土地过久,身上的多半血液都已城市化,所以也再难真正成为一个乡村的人……”“……城市或城郊,又被城里人或同厂的工人们称为‘农村人’”“四叔也这样。他既非一个城里人,也非一个乡村人”可知,“落叶归根者”在城市上班,却又要回农村干活,既非城里人,也非乡村人,身份认同尴尬;
结合“在工厂和城里是被人鄙视的,因为你是要进城摆脱身份又没有彻底摆脱的人……”“在农村,他是一个城里人,他因为离开土地过久,身上的多半血液都已城市化,所以也再难真正成为一个乡村的人”“真回到老家觉得哪儿都不适应”等信息可知,“落叶归根者”一生过的既不是城里人的生活,也不是乡村里的日子,既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又不能适应农村日子;
结合“他们是一群离开土地,为了到城市淘金而一生都在物质上困顿、精神上颠簸、乡愁上千转百回的人,是我们这个民族中世世代代离开土地到了城市的乡愁者,也是因为乡愁的牵扯而无法真正融入他地城市的流浪者”可知,“落叶归根者”有离开土地到了城市的乡愁,又有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流浪感,精神上孤独寂寞,精神上颠簸、乡愁上千转百回,足见精神世界尴尬。